贵州山区某市政岩溶隧道冒顶处理技术

2021-12-13 07:23胡兵华
山西建筑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冒顶填充物塌方

胡兵华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1 依托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隧道为一座上、下行分离(进出口段为小净距)的四车道市政道路长隧道,隧道右线起讫桩号为YK2+210~YK3+350,全长1 140 m,隧道右线进口平面线形为圆曲线,R=625 m,接缓和曲线,Ls=80 m,再接圆曲线出洞,R=610 m;纵坡为单向坡,右线为2.9/1 490 m。

其中,YK2+450~YK2+480段为Ⅴ级围岩深埋段,设计支护参数为:φ42超前小导管,L=4.0 m,环向间距40 cm,纵向间距225 cm,初期支护采用Ⅰ20b型钢拱架间距75 cm,φ8钢筋网间距20 cm×20 cm,26 cm厚C20喷射混凝土,D25中空注浆锚杆L=4.0 m,0.75 m(纵)×1.0 m(环),二次衬砌为60 cm厚C30钢筋混凝土。

1.2 隧道水文地质特征

本段隧道围岩岩性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一段灰岩(P1m1)灰白色薄~中厚状灰岩与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组(P3β)玄武岩不整合接触的过渡带,节理裂隙发育,岩体以张节理为主,结构面不规则,岩体呈层状结构,完整性较差;层间泥质、钙质、方解石胶结,胶结一般。结构面以岩层层面为主,与洞轴线走向夹角为70°,总体具硬质岩特征,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Rc=32.65 MPa,Vpm=3 003 m/s,计算Kv值为0.41,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富水性不均一,透水性较弱。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90+3×32.65+250×0.41=284;隧址区地下水出水状态多为淋雨状或涌流状出水,单位出水量不大于10 L/(min·m),地下水修正系数K1=0.5,节理裂隙发育,有断层通过,软弱结构面修正系数K2=0.6,不存在高应力,计算[BQ]=284-(0.5+0.6)×100=174;由于该段内发育有一平移断层,其附近岩体较为破碎,因此,该段围岩按Ⅴ级围岩考虑[1-2]。

1.3 冒顶工况

掌子面K2+471开挖后,进洞左侧拱腰、拱顶、右侧距隧道中线4 m位置同时有3个大小不同的溶洞。初期支护还未完成时,溶洞填充物不断坍塌,溶洞内大型孤石将已经施工完成的初期支护拱架砸坏3榀。由于溶洞溶腔较大且连通地面,溶腔填充物不断坍塌造成隧道顶部以上地表区域塌陷。地表塌陷坑深5 m~8 m不等,塌陷面积约为1 307 m2,地表塌陷与隧道前进方向对应里程为K2+456~K2+494,长度约38 m,塌陷边缘左侧与隧道右洞中线横向最大距离约14 m,塌陷边缘右侧与隧道右洞中线横向最大距离约15 m。

1.4 原因分析

隧址区岩溶发育,溶洞内含有富水填充物,开挖临空后溶洞内填充物极易涌出,加之正值贵州省雨季,隧道冒顶陷坑未能及时覆盖封闭,大量雨水渗入溶腔与溶腔填充物混合,形成黏稠泥浆,从掌子面涌出,向前流动约20 m。由于工期紧张,掘进开挖方式由CD法调整为上下台阶法,增大临空面,加上雨水作用,岩溶洞身围岩变形较大,溶洞连通地表,其内填充物极易滑动,从而导致塌方冒顶[3-4]。

2 冒顶处置方案研究

2.1 地质补探

由于掌子面塌方,溶洞内填充物灌入溶洞,此时正值雨季,雨水通过洞顶陷坑渗入洞内,为防止塌方进一步扩展,洞内采用洞渣回填反压,同时进行高密度电法探测溶洞发育情况如图1,图2所示。

根据物探检测及现场调查分析,该塌陷区地下水来源主要为雨水汇集,溶腔裂隙水较少,溶洞填充物主要为碎石土,含少量孤石,溶洞未沿隧道走向发育。

2.2 处置方案

2.2.1 地表塌陷排水处理

隧道岩溶塌方冒顶处置,遵循治塌先治水原则,对冒顶洞内外首先完善排水系统,特别是对地表塌陷区,采取措施减少雨水通过陷坑入渗到洞内,一般采用在塌陷区周围修建临时排水沟排水,塌陷区正上方修建临时雨棚,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塌陷区,具体措施如下:

1)做好地表防排水系统,地表塌陷、裂缝范围四周水平距离5 m外开挖地表截水沟,截水沟净空宽0.3 m×深0.4 m,采用M10砂浆硬化,厚度为10 cm,保证地表雨水不得渗流进入塌陷区域及溶腔内。

2)塌陷、裂缝范围内做好临时防排水设施,确保雨天雨水不得流入塌陷区域,地表水及雨水不往洞内渗漏。若坍塌面积较大,则应保证雨水排到塌陷区域外。

对问卷答案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58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PowerPoint的使用率为100%, word的使用率为51.7%, Excel 表格的使用率为25.9%;PowerPoint插入功能的使用中,文字,图片,文本框的插入使用率为98.3%,插入超链接的使用率为77.6%,插入音频的使用率为58.6%,插入视频的使用率为65.5%,编辑背景的使用率为32.8%,设置动画效果的使用率为29.3%;PPT因版本差异等原因无法正常播放,能现场自行解决的教师比例为25.9%。

3)做好安全警示标志及警戒,防止人员坠落深坑,加强地表值班巡视和监测。

2.2.2 洞内处理

超前小导管及大管棚由若干根简支梁形成棚的支撑,单根管或棚之间彼此并不连接,通过压力注浆,水泥浆填充溶腔填充物,并扩散一定厚度,水泥浆包裹小导管或管棚,形成“钢筋混凝土壳体”,一定厚度并具有强度的壳体能为开挖施工提供保护空间[5-6]。壳体同时具有防水作用,能有效防止陷坑中雨水及地下水入渗。因此,处理隧道冒顶塌方,经常采用大管棚及小导管注浆形成壳体,提供保护空间,进而能进行下一步施工。

针对此次隧道塌方冒顶,首先采用洞渣回填反压封闭掌子面至稳定初支段,在稳定初支段落内施作超前大管棚注浆[7-9]。待注浆凝结稳固后,开挖回填洞渣至塌方冒顶掌子面,在掌子面上打设超前小导管注浆可与超前管棚注浆形成双层壳体,保障溶腔内及掌子面轮廓外围一定范围预期稳定,为开挖支护提供可靠的施工条件[10],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具体施工措施及方法如下:

1)采用洞渣对YK2+452.878~YK2+464.532分层反压回填,分层厚度1 m形成施工平台逐步靠近溶洞部位,回填反压过程中将挤出的泥浆运出洞外,YK2+464.532~YK2+471.301回填土至拱顶,回填不足部分立模灌注C20混凝土至拱顶。

2)对YK2+464.541~YK2+467.032溶洞塌腔体内打设约15根φ108注浆钢管,L=12 m,灌注浆液为1∶1水泥浆进行注浆固结,施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浆液流失,止浆墙厚度1 m。注浆从下往上,依次进行。

3)从回填台阶YK2+464.541~YK2+467.032拱顶依次施作,待洞内渣土固结稳定后在YK2+463.032施作φ108×6 mm超前灌浆孔兼做超前探孔,φ108钢管环向间距40 cm,长度12 m,打设角度23°,注浆压力1.5 MPa~2.5 MPa,管棚末端须支撑在稳固岩石中。

4)在YK2+467.032沿掌子面溶洞方向打设3根φ108超前探孔探明前方地质情况。

5)开挖YK2+467.032~YK2+475段初期支护采用Ⅰ20b工字钢支撑加固,间距50 cm,拱顶采用双层φ42×4 mm超前小导管注浆,L=4 m角度10°~15°,环向间距40 cm,纵向排距240 cm,拱脚处采用φ42×4 mm,L=4.5 m锁脚锚管锁脚。

6)隧道冒顶范围内及时施作二衬进行封闭,在溶洞底部设置直径11 cm的双壁波纹管排水,间距2 m一处,接入隧道纵横向排水系统。

7)待二衬混凝土达到龄期后,对溶洞顶部地表塌坑采用土石进行分期分层回填,回填高度与较低一侧平齐,并设不小于2%的坡度,确保塌坑内不积水。

8)由于隧道坍塌发生时,有部分拱架被砸,初支开裂,施工处理塌方过程中要加强洞内拱顶沉降、周边位移收敛等监控量测工作。对初支开裂及时采用径向注浆加固。对初支侵限情况,采用斜向注浆钢花管注浆加固,并对超限拱架拆换。拆换时,禁止全部拆除超限拱架后,重新支拱架,而应支一榀拆一榀,可在超限拱架间先预支一榀拱架,然后拆除前一榀拱架,依次进行直至拆除完毕。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山区岩溶市政隧道塌方冒顶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用超前大管棚及小导管注浆联合系统,在溶腔内及掌子面周围形成壳体,有效防止隧道开挖过程中继续坍塌,保证施工安全[11]。通过对该隧道溶洞冒顶全过程跟踪,并开展了隧道冒顶处理技术方案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岩溶区隧道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并及时跟进初期支护,及时施作初期及超前支护能有效防止岩溶冒顶的发生。

2)洞内回填反压至段落,并施作大管棚注浆支护是处理隧道塌方有效的方法,初支稳定后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封闭成环,减少二次塌方风险。

3)二衬混凝土达到龄期后,洞顶可分次分层回填至原地貌并保证一定坡度排水。

4)整个施工过程要加强监控量测。

猜你喜欢
冒顶填充物塌方
注射填充物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末采贯通顶板冒顶区加固实践
浅析岳家沟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祛火枕
事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