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雷(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辽宁 凌源 122500)
辽西地区主要包括辽宁省的朝阳、阜新、锦州等地市,面积广阔;该地区为北半湿润气候区向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430~540 mm从南向北递减,且雨季(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年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4倍多,年无霜期140 d左右。光照充足,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干旱,是辽西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是豆科皂荚属灌木或小乔木,高2~5 m,羽状复叶,长针形枝刺,长1.5~6.5 cm,荚果扁薄,种子1~3颗,花期6~7月,果期7~10月。根系发达,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萌蘖性强,适生范围广等特点,是辽西干旱地区优良的园林和荒山绿化的先锋灌木树种。
野皂荚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但在辽西青龙河流域也发现小面积的野皂荚天然灌木林,天然群落位于山的阳坡上腹及沟谷,其立地条件较差。该区域野皂荚株数为6.45万株/hm2,高度1.5~4.5 m,郁闭度0.9,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应用价值。
辽西地区气候干旱,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应经常浇灌,因此,应选择具备灌溉条件、土层肥沃深厚的壤质平整耕地,忌低洼积水。选择交通便利、劳力充足地带,便于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等。3月下旬施腐熟的厩肥4000 kg/667 m2,将厩肥均匀撒在地表,用机器旋耕,深35 cm左右,同时进行圃地格局区划,保留出简易作业路、灌水干渠等。在春节对将要播种的地块进行旋耕整地,由于杂草种子传播多随风扩散,春季旋耕后,能将地表草籽埋入土壤,降低草荒,也减小土壤养分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采集或选用成熟饱满的野皂荚种子,筛除杂质并适当晾晒后,存放于阴凉通风处。因野皂荚覆有致密的革质种皮,不易通透水汽,具有深度休眠特性,因此,有性繁育前必须进行种子的催芽处理,以提高发芽率。经查阅相关资料[1],播种前可用浓硫酸处理种子30 min,清水冲洗后,放入水中浸泡24 h催芽,可显著提高发芽率;在生产中,采用冬储冷冻催芽的方法:1月下旬将野皂荚种子在室温条件下,用45℃温水浸泡,不断搅动至常温,持续浸泡4 d,捞出沥干水分,混拌于3~4倍湿沙,堆放在室外坑内,冷冻催芽。为便于清理,在坑底铺塑料,倒入混沙种子,一般厚度在0.5 m左右,外层铺盖塑料后,再覆盖细土,覆土厚约1.5 cm,保证12 h即可迅速冻透。播种前3 d取出,室外阳坡堆放,覆盖塑料以提升温度,保证种子湿润,每天适时翻动、淋水,避免伤热、干燥,在种子发芽率约30%时,即可进行播种。
4月下旬,播种前灌溉土地,3~4 d后开沟播种,播种行距50 cm,播种量为20 kg/667 m2,开沟深2~3 cm,覆土厚度2 cm,及时镇压保墒,既可以提高地温,促进种子萌发,亦可减小除草用工等,镇压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要将薄膜周边用少量土壤压实盖严,避免薄膜周边透风。10 d后幼苗陆续出土,及时用刀片划开薄膜,为幼苗提供生长空间。
播种15 d后,为保证幼苗根系能充分吸收水肥,检查地表下5 cm左右的土壤湿度,一般要满足75%土壤含水量,可用手轻轻攥、手松开能成团的方式简单判断土壤含水量是否达标。如果土壤过分干燥,除自然降雨外,仍需及时浇水灌溉,苗木出土后到7月的雨季,再额外灌溉2~3次,其中9~10月灌1次,10月末灌1次,待翌年早春3月下旬再灌水1次,保证苗木根系周边湿润,促进其尽快萌发生长;因覆盖薄膜,可减少大面积除草1~2次,结合浇灌或其他作业清理苗木附近生长到薄膜外面的杂草。到7月初,薄膜已经破损严重,部分杂草有生长泛滥的趋势,此时应及时进行除草并松土1次,否则,进入雨季后杂草会快速繁殖,从而影响苗木生长,并增加除草的工作量;在7月中上旬,及时掌握天气信息,在中雨来临前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施肥量为30 kg/667 m2,将化肥撒在苗木根部,也可以在6月下旬浇水前作业,切忌施肥过晚,否则会导致苗木秋季生长速度减慢,造成木质化程度降低,引起冬季发生枝条干枯现象,与冻害相混淆。通过以上方法,当年苗高可达0.8 m,翌年春季即可用于培育大苗或直接造林。
野皂荚具有深根性、耐贫瘠、萌蘖性强等特性,与其他园林树种或草本都表现出高度的兼容性,在园林绿化中,可发挥独特的效果与作用。培育丛生小乔木,将1年生幼苗栽植在苗圃地,株距1.5 m、行距2 m,经修剪可培育成理想造型。栽植后沿地表剪去主干,从地表萌生出的枝条,保留3个分枝,其余随时抹芽,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分枝在1 m以下不保留侧枝,以上随意生长,满足水肥供应,生长3年后即可用于园林栽植。为提高圃地产出,也可在行间种植豆类、矮棵经济作物、耐阴多年生中草药等。
野皂荚为深根性树种,可生长出较为强大的主、侧根网络,主侧根可沿岩石缝隙生长6 m或更远,水平根系萌蘖又能生出新株。因此,天然生长的野皂荚一般都以片状群落的形式存在,较少有单株个体独立存在,野皂荚生长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根系,能有效地固结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此外,野皂荚为豆科植物,植物生长与根系的根瘤菌共生固氮,能改良土壤结构组成,增加土壤肥力,逐步改善区域生长环境,扩大种群数量。
对辽西地区大面积的荒山地区,尤其是大面积恶劣的阳坡立地条件,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在全面实施封山禁牧的基础上,引进栽植适生的阳性树种,如野皂荚、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鹅 耳 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等,坚持少量、保活的原则,春季栽植,密度在1200~1600株/hm2, 整 地 直 径0.3 m、 坑 深0.4 m,栽植时通过灌溉及覆膜保证水量充足,年补水2~3次,连续补水2次。待新植幼树成活后,通过萌蘖等方式不断扩大种群数量,使其逐渐成为优势种和建群种。通过以上方式,人为封育措施,增加更新群落的优势种与其他伴生种的种群密度,可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