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耘堂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人类进入20世纪60年代,农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机械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生产模式。直至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这种农业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没有健康的土壤,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安全的农产品就不可能有优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1]。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流失、板结,并使自然环境与农副产品受到污染。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存与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应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扭转农业污染现状的时候。我国是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自然资源紧缺、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我国先后引入并推进一系列可持续农业理论的发展及实施,这些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实质都是促进农业经济、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2]。但从概念到实践,从理论到实际推行,需要找到真正具体可行的路径和实现模式。本文认为,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并形成与土地规模经营相匹配的养殖规模,进而形成种养一体良性循环的绿色农业,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路径和模式。
东北地区现在的农业生产模式,正是饱受诟病的现代机械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生产模式。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危害专家学者早有论述,但我国农业却难以自拔,甚至已习以为常。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破坏毒化土壤的同时,使农作物、粮食和自然环境受到日趋严重的污染,土壤、江河、湖泊、地下水源、草地植被,无一幸免。这种污染的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加,其后果是极为可怕的。随着化肥、农药年复一年不断累加地向环境中泼洒投放,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目前的东北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没有向着逐年减少的方向发展,而是相反,这其中的原因有2个方面。农民自身对粮食产量的追求,助推着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持续增加;化肥农药的生产者和经销商,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助推着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现在化肥、农药的营销早已打起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幌子,其利用互联网,设立公众号,或以老专家科普团的名誉走村串户,向农民“科普”、向农民推销,鼓动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有了这些“专家”和“新技术”的推怂,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只会越用越多。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粪污乱排乱放、农业生产性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已经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不断加重。治理农药污染,只要依法对毒性强、难分解、残留重的农药(除草剂)禁产禁用,并在除草灭病上积极开发应用绿色环保的新老技术,农药的污染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缓解[3]。治理化肥的污染,只能用有机肥大部分取代化肥的使用,而有机肥的最大来源就是以畜禽粪便为主的农家肥[4]。因此,通过全社会的强力推动,大力发展种养一体良性循环的绿色农业,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路径和模式。有了种植业及其产出的秸秆和粮食,畜禽才能有食物,才能够有养殖业。有了养殖业,才会有大量的有机肥(畜禽粪便),用来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5]。
种养一体良性循环的农业模式,是现阶段治理农业污染的根本模式,其既是可行的,更是有效的。
传统农业在绵长的历史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其改变的是技术手段和经营方式,而不变的是种养一体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改革开放中期以来,大量的农户在外出务工兴起后放弃了养殖业,只是一个短暂阶段,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过渡阶段所呈现的特有形态,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给农业链条造成的断裂而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化肥的使用由之前的化肥与农家肥共用,到化肥完全取代了农家肥,且用量逐年增加。但这一时期的断裂,会随着规模农业的形成及其经营者的回归,得到逐步修复,进而恢复种养一体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常态。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将是突破中国农业发展瓶颈制约、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举措,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效果。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浪潮,规模化的种植业为家庭养殖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较之小农业更加优厚、更加充分的条件。种植业的规模化使得作物秸秆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为养殖业的较大发展、规模发展提供了充沛的饲草饲料资源[6];种植业的规模化使得农民的家庭收入显著增加,为家庭养殖业的较大发展、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7];种植业的规模化使得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家庭养殖业的较大发展、规模发展,奠定了充分的思想基础。传统的农民的小农意识已经为大农业的观念所取代[8]。
种养一体良性循环农业链条的断裂,虽仅几十年,每当提及发展秸秆养殖业,发展种养一体的农业,一些人就会固执地认为,既种地又养畜,当代的农民远没有其父辈勤劳。这样的判断完全是基于表象。当代青年农民,为了创收增收,远赴他乡承受很多苦和累。在经营种植业的同时兼营养殖业,农民也是能承受的,种植业与养殖业都在朝着更全面的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仅就当前种养一体的经营管理而论,只要合理安排,也不会比外出务工更辛劳。从经营小农业到经营大农业、规模农业,这对于任何一个农民家庭,都需要时间和一个渐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中期的前后,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业的兴起,农民家庭大都放弃了养殖业,直到目前,家庭养殖业特别是秸秆养殖业,仍处在改革开放中期以来的低谷,家庭养殖业是否还能实现较大的发展,答案是肯定的。
改革开放的中后期,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村的土地经营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家庭的农民逐渐回流,不再外出务工[9]。然而种植业的经营,仍然是靠天吃饭。此外,由于种植业的高度机械化,经营规模种植业的农民,大量时间无事可做,为此所有的农民家庭,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创收增收途径,但在农村能够创收增收的途径十分有限。只有家庭养殖业,不仅适合所有的农民家庭,既有发展优势,又有丰厚的效益。所以经营规模种植业的农民,为了增收,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发展家庭养殖业。
土地规模经营是在改革开放的中后期逐步形成的。形成的时间总体上还比较短,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整体尚处在粗放经营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学习,经营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初始阶段的粗放经营会逐渐向精细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逆的。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10]。实现了这样一个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之后,经营者就会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都蕴藏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改革开放之初与之前的农民家庭收入模式,普遍是种植业收入加养殖业收入。随着改革开放渐近中期,外出务工逐渐兴起,农民家庭收入模式大部分转变为种植业收入加外出务工收入。随着时间的延续,农民务工的方式开始向举家外迁转变。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农民基本选择将自家承包地的使用权流转给其他农民。这种土地使用权在农民间的流转,引发了农民群体新的分化。获得较多土地的农民,逐渐形成了土地的规模经营,这部分农民逐渐放弃外出务工形成回流,回到家乡专心搞起了种植业。随着种植业规模经营的持续,单纯的种植业经营正向着种养一体的经营转变。从事规模种植业的农民,逐渐开始利用种植业产出的大量秸秆,发展秸秆养殖业。伴随着这一新的演变,农民的家庭收入模式将进一步演变为规模种植业的收入加规模养殖业的收入。种植业的规模化,一定会催生带来养殖业的规模化,其势如同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定会催生带来种植业的规模化一样,其是客观性的、必然性的。
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也是治理农业污染的过程。以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为特征的农业,污染环境、毒化土壤、危害人类健康,已经半个多世纪。这种农业模式每延续一年,人们的生存发展环境就会恶化一年,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焦虑、困扰就增加一年。国家对发展绿色农业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发展绿色农业的时候。加速绿色农业发展,就一定要动员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特别是秸秆养殖业。只有家庭养殖业较大发展,规模发展,形成与规模种植业相匹配的规模养殖业,进而构建起种植业产出的大量秸秆养畜,养殖业产生的大量有机肥养地,这样一种不再使用化肥或少量使用无害化肥的种养一体、良性循环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起来。治理农业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仅寄希望于效益吸引,靠群众的自发或个别企业的介入,打造绿色品牌来发展绿色农业,只能收到“点”或“线”的效果,无法解决农业整体的问题。以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为特征的种植业,已经沿袭了几十年,已成积习。要想彻底扭转种植业污染的现状,实现绿色农业,就必须强化国家治理,加强集中统一的组织领导,以法治污,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与推动作用,靠全社会与亿万农民群众的集体力量,从基础入手,实施整体推进,方能扭转积习止污治污,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真正得以推行并全面健康的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