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坚 邱拥仁 李宝兰(福建省三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 三明 365000)
马骡(骡子)属于马与驴的种间杂交后代,具有抗病力强、耐力持久、耐粗饲及役用价值高等特点[1]。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山区,境内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地势条件复杂,由于现代大型电力、通信设施建设的需求,需要大量马骡等役用动物运送货物材料。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6000~7000头马骡,大多数来自云南、贵州等地。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饲料中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三明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2℃,平均湿度为79%~84%,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潮湿,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常会因为饲料贮存方式不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由于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极为稳定,对光、热和酸均不敏感,其熔点为200~300℃。因此,在自然条件下黄曲霉毒素稳定性很强。动物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神经中毒症状[2],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甚至导致死亡。
2020年6月,三明市荆西村某马骡养殖户养殖的马骡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病症,并陆续有马骡死亡。兽医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通过合理的治疗后,马骡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该养殖户共饲养16头马骡,多为壮年马骡,发病前骡群健康无异常。2020年6月,养殖户发现骡群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低迷、跪卧不起、磨牙呻吟、被毛粗糙无光泽等症状;部分马骡出现可视黏膜发绀并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间歇性腹泻等症状,并排泄混有血凝块的黏状粪便;个别马骡表现出兴奋不安的神经症状。在此期间,畜主使用青霉素肌注,口服补液盐、维生素K等进行治疗,均无效果,病程后期马骡食欲废绝,第3天开始出现死亡现象。
剖检后发现病骡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肿大,表面有大量出血点,质地变脆及切面有白色钙化点,胆囊肿胀,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肾脏肿大并有出血点。
通过现场检查发现,仓库内玉米秸秆等饲料有明显的发霉迹象。将饲喂的饲料及胃内容物等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超标。通过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最终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
目前针对该病还没有特效的解毒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首先,应立即停喂已经霉变的饲料;其次,在治疗上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强心保肝、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解毒利尿等药物,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再次,为预防继发感染,可适当注射抗生素类药物。
全群马骡立即停喂霉变饲料,灌服硫酸镁等盐类泻剂,加快胃肠道排毒,保护胃肠黏膜;静脉注射5%葡萄糖250 mL、葡萄糖酸钙10 mL、维生素C制剂10 mL,用来保肝止血,提高机体抵抗力。更换新鲜优质的高蛋白饲料及碳水化合物多的青饲,减少马骡摄入含脂肪过多的饲料;在饲料中加入适当的防霉剂,如每1000 kg饲料中加入1~2 kg丙酸钠或丙酸钙,饲料可存放6个星期以上,可有效防止饲料在贮存过程中发生霉变,产生毒素。除以上措施外,全群灌服清热解毒护肝中药方剂,取绿豆25 g、连翘25 g、金银花15 g、板蓝根10 g、甘草10 g混匀研磨后灌服,1 次/d,连用3 d,减少毒素对机体的危害。若出现心脏衰弱病例,可采用强心剂皮下或肌肉注射。通过以上治疗措施,骡群逐渐恢复正常。
4.2.1 加强饲料管理对购入的饲料原料应仔细检查是否已发生霉变,入库存放时注意保持干燥通风,特别是玉米、花生等易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原料。对已经污染的环境可以使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混合液(高锰酸钾25 g+福尔马林25 mL+水12.5 mL/m3)进行熏蒸消毒。
4.2.2 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新鲜优质的饲料原料,同时制定好饲料原料的采购计划,尽量避免长时间堆放。必要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加入板蓝根、甘草等中草药。对于易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在高温高湿季节时可添加脱霉剂。
4.2.3 注意观察动物如发现有中毒现象,应立即检查饲料并停喂,原则上对发病动物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投服大量盐类泻剂,使其尽快排出体内毒素,同时使用护肝剂,对一些心脏衰弱的马骡可使用一些强心解毒药物,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动物中常见的一种中毒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饲料贮存不当,导致饲料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引起动物中毒,加强饲料管理及提高动物饲养管理水平是预防该病的关键。该病的预后主要与毒素量、中毒时间和患畜自身抵抗力相关,如患畜出现类似脑脊髓炎神经症状时,说明黄曲霉毒素已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实质性的损伤,此时多为预后不良。因此,治疗该病在临床上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检查饲料贮存情况,如发现饲料有霉变情况,在立即停喂发霉饲料的同时,迅速采取救治措施,以清除毒素、促进代谢、保肝强心、维持生理平衡等为主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