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耀平
生猪生产事关“三农”发展、群众生活和物价稳定。要把生猪生产提升至更高位置上来看,不仅要关注一时的价格涨跌,更要关注和解决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养猪业曾经是上下叫好的产业,不仅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也是财政增收的好渠道,历史上也曾有过基层依赖屠宰税发工资。当年粪污也不是养殖者的烦恼,而是可以带来收入的副产品,周边种植者购买不绝。随着屠宰税的取消和种植投入品的改变,养猪业不仅未能实现税收,反而带来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2019年下半年以来各基层人民政府,快速落实上级的各项政策,并把建立长效机制纳入了议事日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立足当前恢复生产保供给,着眼长远转变方式促转型,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生猪养殖不仅要利于养殖者,还要有更多人在生猪产业链就业,方可得到人们的支持;生猪产业甩掉“污染帽子”,还能实现地方税收,地方政府支持方有持久的动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猪肉质量安全有章可循,可防可控,方可消除产区上下的焦虑。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化危为机,生猪产业方可再现昔日的风光。
种养加贸旅一体化发展,提升效益,贡献税收,增加就业,减少污染。国内近一年出现持续性猪肉供给短缺,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和部分地区不合理的禁限养等原因无疑是主要的,但生猪产业传统的经营模式,也是导致猪肉短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孤立运营,各环节内经营模式固化、各企业内生产效率低下等。为提高生猪生产效率,需要对饲料加工、养殖行业、屠宰分割以及肉制品加工和运销等生猪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规范、优化和整合。推行种养结合,打通粪肥还田通道;发展猪肉产品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禁止活大猪跨省调运;推动饲料加工业、屠宰加工企业与生猪养殖场同区域布局,鼓励上、下游企业与生猪养殖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产销顺畅,利益共享。
杜绝监管工作“抓重点”导致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成本端承压而出现逆淘汰的现象,对所有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管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加快小型生猪屠宰厂(场)点的撤停并转。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立自主品牌,促使猪肉产品质量差异标识化,倒逼屠宰加工企业并购融合。推动生猪屠宰企业和大型养殖企业分别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延伸,培育区域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大猪肉消费健康理念的推广,因势利导,建立冷鲜肉的消费新风尚,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肉类和速冻食品冷链体系建设,着力营造“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环境。发展可视农业和观光工业,加大检疫检测力度,及时曝光不合格猪肉产品,打造地方猪肉产品公共品牌。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等因素,不断优化主产区内部布局。推动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加快信息互联、数据互通,利用云计算分析市场供需以指导企业生产,充分发挥养猪协会和合作社计划产销的优势以销定产,预防生产过剩造成的浪费。借助现代生物科技降低生产废物排放,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绿色养殖。建设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把好养殖投入品关和生物安全关,构建现代化疫病防控体系,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寻求建立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推动产区和销区产销衔接顺畅,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助推产区养殖环节转型升级。
当前,生猪产业的优势再造尚存在不少困难,这是养殖业发展中必然存在的,是产业进步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今后生猪主产区必须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加速新旧转换进程,方可实施上述生猪产业优势再造的各项举措。
作为散养户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转换的中间体,中小猪场及其组成的养猪小区已成为生猪的主体供应者,但其特有的脆弱性也陆续呈现。技术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疫病多发也成为了它们的标签,尤其是中小养殖场聚集而成的养殖小区,更是疫病横发的代名词。要依据环保、疫病防控、农村环境整治等法规、政策,采取加强实训、大型养殖公司托管等方式,实现三个一批(劝退清理一批、改造升级一批、合作发展一批),快速完成养殖模式的转换。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猪民变股东,将养殖小区改造成一个养殖公司,改变“各行其是”这个防疫和环保难以统一的症结,全面升级生物安全配套。发展代养家庭农场和精准养猪,打通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为中小猪场构建“接口”,帮助其融入生猪产业链中,增加产业韧性,加快养猪模式过渡步伐。
作为“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产物,中小屠宰场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推动“运猪”向“运肉”转变,冷鲜肉消费的兴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猪肉市场的形成,仅仅立足于本地市场的中小屠宰场点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更难,中小屠宰场点绝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它会下意识地使出浑身解数,阻挠大型屠宰加工企业的发展。抓住当前国家对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产销对接的窗口期,立足于全国上下扫黑除恶的威力,加大现有屠宰加工企业淘汰力度,取缔游屠,决胜全面整顿屠宰加工行业。对未取得“三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生猪定点屠宰证、排污许可证)的屠宰企业,一律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依法取消定点屠宰资格。引导屠宰加工产能向养殖集中区布局,推进养殖、屠宰产能配套。鼓励养殖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建立活大猪订单生产模式,取消猪贩这个中间环节,去掉猪贩到养殖场看货这个最危险的疫病传播途径。
对养殖污染采取断然措施、雷霆手段,建立技术加政策机制,全面整改既有养猪场,彻底摘掉养殖业“污染帽子”。坚持协调推进,做到全产业链的种植、加工、流通、养殖、屠宰、消费等环节协同升级。坚持绿色发展,普及清洁养殖工艺,畅通粪污处理终端产品商品化利用渠道,不断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坚持分类施策,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划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基础上,依法强化各区域管理;对新建规模养殖场严格落实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妥善解决现存养殖场缺少环评手续的历史遗留问题,严格落实养殖场排污许可和事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