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见习记者 陈群
通讯员 黄笑 张敏 董金洋
封 面 摄影>>>刘喜贤
2015 年6 月,李银江入选“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2016 年6 月,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 年6 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9 年4 月,荣获民政部“孺子牛奖”。2021年7 月,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64 岁的李银江身上有种少年感,这和他近几年的生活状态有关。
他每天固定走一趟每个老人的房间,和他们聊家常,劲头十足;他带着2 岁多的孙子,来往于儿子家和敬老院之间。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程中,他时不时教孙子认路,临近敬老院,孙子软糯糯一句“去敬老院,看奶奶”让他欢喜大笑。
他1986 年担任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2017 年到了退休年纪,经组织同意,继续担任院长。但李银江坚持不额外拿工资,并把家安到敬老院里。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惦念的人,每一个物件都有故事”。
1986 年,敬老院在一片4.2 亩的荒地上开建,那年我29 岁。要不要担任敬老院院长,我犹豫了1天。
当年,我在桂五乡(现为桂五镇)四桥村任党支部书记。一天,时任乡党委书记找我谈话,希望我担任敬老院院长。我心里很不乐意,每次遇到难事,总是我打头阵,年底考核我也在第一梯队,怎么忽然要调整我的工作岗位?我认为乡党委在“贬”我。
那时,年纪轻,藏不住情绪,我的脸拉得很长。党委书记看出了我的情绪,说给我3天时间考虑。
晚上回家吃饭,我一句话没讲。晚饭后,父亲燃了一支烟,坐到我旁边:“银江,你心里有心思。”
父亲对我有很大的期望。我刚考上桂五乡民政科会计那会儿,第一天去上班,他激动得一个人跑到乡政府门前,在街上来回走了三趟。回来嘱咐我,一定要做个有好口碑的人。
我把心里想法告诉父亲,敬老院是和老人打交道,没有发展前途。话说完,父亲掐灭手里还没有抽完的烟,猛地站起来,严厉地问:“李银江,你还是不是党员?”
这话把我问蒙了。我1980 年入党,还是党支部书记,能不是党员吗?父亲继续说:“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的组织原则。敬老院这个塘小,养不下你这条大鱼了?不需要等3 天,明早你就去。”
父亲那时快70 岁了,觉悟比我高。我自愧不如,暗自提醒自己要认真对待这件事。第二天一早,乡党委书记问我是不是想通了。我想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顺势说昨天谈话的时候,有个矛盾纠纷没处理好,不是不答应,我现在就去敬老院。
可是,敬老院在哪儿呢?
当天下午,乡长陪我一起到财政所,将1 米8 长的敬老院牌子放在三轮车上。他骑车在前面带路,我一路跟着。到了一片荒地,乡长停下车站定,我一看,这里除了有棵刺槐树,什么也没有。我惊讶地问:“到了?”他点点头:“到了。”我不信,又问一遍,他看着我:“到了呀!”
敬老院开建后,我和工人们在工地边搭个棚子,吃住在工地,一起抬沙子、扛木材,没日没夜地干了3 个月,敬老院终于建成。
那时敬老院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老人愿意主动来这里养老。我跑了3 天,没人理我。我找到读过私塾的五保户付伟检,他和我说了三点。第一,我不到30 岁,到敬老院任职,肯定是“镀金”去的,待不长。第二,五保户虽然无儿无女,但有个头疼脑热的,亲友邻居会帮忙照看,去了敬老院,没人照顾。第三,担心去了以后,没人料理他们的后事。
我说这些都不是问题,让他带头先去敬老院住几天,好就住下,不好就回家。我还向他保证,我会把老人当父母,养老送终、戴孝守灵。他还是不相信。我说我不走,在敬老院干一辈子,这句话说动了他,他答应陪我一起去做其他老人的工作。又跑了两天,7 位五保老人入住了。
1986 年10 月1 日,桂五镇敬老院举办成立仪式,我正式担任敬老院院长。
35 年时间,我送走了76 位老人,都为他们披麻戴孝。每次想起这些老人,我心里都不好受。有位老人为让我吃一口冰淇淋,大热天出去买,化了一手,结果没两天人就不行了。有位老人临终前一直拉着我的手念叨:“银江……银江……”
多年来,民情联系卡始终不离我身,我先后向当地百姓发放2 万多张,谁有困难随时可以找我。2011 年10 月,王广林被诊断为直肠癌急需做手术,因拿不出手术费,只好放弃治疗回到家中。他看到我的联系卡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打了电话。我当即告诉他,千万别放弃治疗的机会,我来给你筹钱。接连几天,我进县城、跑市里,最终争取到1 万5千元,王广林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有人说话、有人关心、有人陪护,这些都是老人生活中的大事。我特别自豪的是,我用心去做好敬老院院长的工作,兑现了“我会在这儿干一辈子”的诺言。
傍晚时分,敬老院食堂里忙碌着晚餐,一位老人正招呼着帮另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取餐。李银江很自然地在食堂里走动、观察,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敬老院从4.2 亩荒地拓展到34.5 亩,房屋从200 多平方米到现在2850 平方米,从最初的7 位老人到如今73位老人,从只接收孤寡老人到接纳社会老人,李银江没少动心思。在老人眼里,他是“当家人”,是可以依赖的“亲儿子”。
2014 年9 月,江苏省民政厅安排我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考察敬老院,我7 天跑了7 家。我们硬件比他们好,但是运行模式、内部管理、护工服务等还有很大差距,回来后,我进行大踏步改革。
首先是敞开大门,接纳社会老人入住。
最初,敬老院主要服务当地五保老人,资源相对闲置。我在敬老院门口挂了“盱眙县桂五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牌子,探索市场化养老,促进敬老院可持续发展。
一位骨折的老太太找上门来,她儿子说,等她好了再接回去。老太太开始有些犯嘀咕,结果住了3 个月,不愿意走了。
很多老人一开始“送不来”,潜意识里认为进敬老院是家里孩子“抛弃”了他。我劝老人先在敬老院里住些日子,如果感觉不舒心,所有费用一分不收。结果老人住下后,都变成了“接不走”,儿女来接他们回家,他们不愿回去,甚至过年也不愿回去。
一天,有人在街上遇到我,问:“敬老院还有床位吗?我想让我爸住进去,我实在伺候不了他。”他父亲叫陆永忠,99 岁,排便不畅,老人心情郁结。送到敬老院后,我精心配制了玉米面烧山芋粥、猪油炒小青菜等食谱,吃了几顿后,陆永忠的便秘好了,非常高兴。
一段时间后,他儿子来看他,当时陆永忠正在晒太阳,一见面就说:“你看小李给我弄的,我现在好了。”他儿子看到父亲红光满面,放了心。等我回到办公室,他扑通一声跪下来,磕头谢我:“老爷子舒服了,我也省心了。”
陆永忠百岁生日那天,家属来接他回家过寿,陆永忠紧紧拽着大门:“我不去家(回家),我要在这过年。”他儿子没办法,请我做工作。陆永忠和我说了实话:“我回去干什么?吃完饭,他们都出去打牌,我一个人坐在那,孤孤单单的。”我承诺他,一吃完寿宴,就接他回敬老院,他这才答应,出门前还叮嘱我,一定要去接他回来。
陆永忠在敬老院里住了2 年,101 岁 时去世。寿 终那天,我去送花圈,他一家人说我是他们家的恩人,让老父亲多活了两年。
敬老院就如同一朵花,既然从我这儿开了,就一定要结出果来。敬老院先后接待了87名社会老人,有长住的、有寄养的,如果需要护理,院方、护工、子女三方共同为老人制定护理方案。子女都很认可收费标准,甚至有些主动提出加价。我正设想将敬老院院内的资源向院外延伸,再打造一个居家养老关爱驿站,让每一个农村老人都老有所养,让天下孤老都能安度晚年。
说起“家人”,我想到了丁妈妈。
丁妈妈是本地人,儿子常年在外地。她患有精神疾病,经常趁着护工不注意时跑出敬老院,我骑着自行车满大街找。她住在敬老院4年,不知道跑出去多少次,直到她离世,我才知道,在她的世界里,敬老院是她的家,她把我当儿子。
有年冬天,丁妈妈拉肚子没去厕所,身上、床上满是排泄物。第二天早上,她拎着凳子想和人一起晒太阳,其他老人为躲她身上的异味,在前面快步走,她不明所以,在后面追。
我了解后,赶忙安排女护工打开空调,端来几盆热水给丁妈妈擦洗,帮她换上新衣服、新被褥,让她舒舒服服地睡一觉。
一天,护工说丁妈妈快不行了。我赶紧打电话给她儿子。她儿子跪在床边攥着妈妈的手:“妈妈,妈妈。”但没有回应。我走到床边,俯下身子,靠在她耳边说:“丁妈妈,您儿子、儿媳、孙子都来了,还有什么话要讲?”她记得我的声音,嘴巴微动,嘟囔说:“我不行了……”
葬礼上,丁妈妈的孙子问我,为什么他爸爸喊奶奶时,奶奶没有反应。我说,你奶奶患有精神疾病,已经忘记了你爸爸的声音,我天天陪着你奶奶,她还记得我的声音。
陪老人聊天
不仅对人,对敬老院的内部管理,我也一直强调“家人”的概念:侧重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比如成立“生活管理委员会”,老人自己决定菜谱、采购物资,钱花到哪里去了,老人心里都有一本账,他们为别人服务,也为自己服务。
背老人看病
陪老人钓鱼
现在敬老院共有73 位老人,其中五保老人31 位、社会老人42 位。我经常提倡互帮互助,年轻的老人照顾年长的老人,身体健康的照顾身体不好的。有一名五保老人主动照顾一位社会老人,社会老人的子女提出给这名五保老人开工资。
受此事的启发,我决定建“农疗园”,让老人们忙起来。我在敬老院后面开出几块荒地,一处种粮,一处种菜,一处养鱼。种与不种,全看老人自愿。愿意种的,采取工分制,劳动一小时计一分,每分3 元。“农疗园”很受老人欢迎,多的一天能挣二三十元。我推而广之,扫地、喂猪、洗衣、烧水、买菜等,全部纳入工分制,年底分红。
让老人有事情做,感觉自己被需要,有价值,老有所乐,这样他们心里也会舒坦些。
到了退休年纪后,山东省一家养老机构想要聘请我,我没去。我想守在这里,实现我心里对敬老院的规划。
能为老人服务一天,我就服务一天,尽我所能为党尽忠、为老尽孝。
前院的一棵芭蕉树下,一位残疾老人默不作声地在树下捡拾烟头;后院绿色的农疗园里,时有老人探出头来,他们每天都来看看所种植的农作物长势;连接前后院的走廊上,数量不多的凉椅被老人坐满,纳凉、聊天、打牌……
敬老院的时光是平和的、活泼的,每个人都是家人,每个人都是敬老院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