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媛
摘要:由于不彻底的教育教学改革,初中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任务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应用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研究是基于學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需要与社会发展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出的。
关键词:对分课堂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教育部开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来解决“立德树人”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系着未来人才的质量和国家的人力资本。随着时代发展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深入,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分课堂模式(PAD)的产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张老师在2014年首次试点实施对分课堂模式后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在对分课堂中,一半的时间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用于学生交互式学习[1]。该模式有机整合了合作学习、自主课堂等多种教学法,实现了与传统教学相别的根本性变革。基于我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研究对分课堂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当今时代和未来人才发展理念的需要。
1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在外部环境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建构知识。PAD课堂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者的作用。教师将知识的框架和本质传授给学生,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合适的情境,学生完成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2]。
1.2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基于小组合作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策略。PAD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将知识点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每次小组讨论后,老师会随机抽取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这增强了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1.3“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自身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PAD课堂的内化吸收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认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小组和全班交流讨论时,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探索,从而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1.4图式理论
根据图式理论,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输入一定的材料信息,该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反应。在PAD阅读课堂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唤起学生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构起信息加工的新框架,引导学生将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这能促进学生对新阅读材料的理解并推动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对分课堂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阅读教学对分课堂模式有当堂和隔堂两种形式,在本文里,笔者主要介绍当堂对分模式的实施过程,其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
2.1 讲授阶段——教师注意根据学生水平和难易程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框架式讲解,注重对概念和重难点的精讲。
2.2 内化吸收阶段——学生以老师安排的任务为线索进行自主学习,并将知识内化吸收,完成相关任务。在该阶段,教师应留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做好对时间的把控。
2.3 讨论阶段——以四至六人为一小组,组内开展“亮考帮”环节,组长带头,组内分享难点和疑惑点,学生们一边讨论一边完成“亮考帮”作业的填写;班级范围内开展“亮考帮”环节,全班分享交流;教师统一回答学生讨论后仍未解的疑惑点,并对发言做出点评和总结。
上述提到的“亮考帮”作业分为三部分,即“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
(1)“亮闪闪”指的是学生在听讲和内化阶段印象深刻的、发掘到自己独特见解或能够举一反三的内容,这是学生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2)“考考你”顾名思义指的是自己解决的问题、明白的难点,通过让别人回答的方式,互相检验并获得新思路,所以这是能够考验其他同学的知识;
(3)“帮帮我”是指不在能力范围内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内化阶段整理出问题在讨论时与同学讨论解决,这代表自己不会的知识。
3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模式的可行性
在阅读教学中,PAD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教师的框架式讲解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抓住知识点。教师讲授时间缩短,学生自学和讨论时间加长,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内化和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分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高效教学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晏刚与张健,对分课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评介. 科教文汇,2019. (04): 第35页.
[2]. 刘习,对分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聊城大学,2018. (10):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