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珍
【摘要】国家落实“双减”政策,减负并非一减了之,而是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国家落实“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参与率,以构建出高能有效的数学课堂,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呢?笔者认为,减负提质,核心在于课堂;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水注入学生。”然而,在笔者看来,不该止步于此,更重要的是“点燃一把火”,并将“这把火”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在渴望中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做到这些就能水到渠成地“减负提质”。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课前精心设计探究性作业和课后实践性作业,课中以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合作能力、提高探究能力为导向,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学习品质以及学习能力。
一、课前精心设计前置小研究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中国教育学会常副会长郭永福说过:“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学就要求他们讨论,这不是真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要想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就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前置性作业”,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在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创新性设计。在这个方法下,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例如,在学习因数、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前置性作业:(1)找出10的所有因数,并说出你所用到的方法。(2)根据你所用到的方法再写几个数,并尝试找到他们的因数,并说出你发现的规律。根据已有的教材,学生能自主学习因数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相关规律。在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后,会找到这样的规律:一个数字的最小倍数就是它的本身,而它的最大倍数的数值以及个数都是无限大的。在这种课堂模式下,不仅学习氛围更轻松,而且学生动力性更强,学习效果具有显著提升。
二、课中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能突出事件的特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需求,就是希望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扮演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身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精神需求,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上课开始,笔者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商的不变性质。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1: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
生2:既然是商不变,除法里还有被除数和除数,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
生3:和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可见,激起了大家的探究渴望,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揭题提问”使得学生在明确课题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能提问、敢质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探究性学习”夯实基础,提升素养。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促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分析,以获得深度学习和探究实践的价值。因此,将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生活中,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有一个引导学生体验画圆的环节,学生能够很熟练地使用硬币、瓶盖、半圆仪、圆规、线绳等工具画圆。然后,笔者抛出问题:“半径超过1米的大圆在教室里往纸上画还行吗?你们应该怎么画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行!”“怎么办呢?”——到教室外面去画。笔者说:“同学们可以自己组队到操场上去想办法画一个大圆,看哪个组画圆的办法多。”结果,学生们各显神通,跳绳画圆、木板画圆、皮尺画圆、标枪画圆等,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甚至一个组用到了一种连工具都不需要的画圆方法:这组的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手拉手排成排,以第一个学生为圆心,以整排学生为半径画圆,通过此种方法画出同心圆,该方法在深度理解画圆原理基础上进行创新,很有新意。
数学与生活相伴,思维与智慧同行。这些数学活动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以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了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在活动中,学生们动手多了,思考多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协助他们成为学习主人。
四、注重教学的生成性,让“错误”绽放光彩
新课程模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错是難免的,错误才是真实情况的映射,只有犯了错误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利用“出错”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合作研究。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化错”,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实践证明,让学生暴露自己的错误和短板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在《正比例的意义》这一节课后,笔者抛出了一道判断题:“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是成正比例。大部分学生依据总价公式,即“总价=数量×单价(一定)”,因此,判断该题正确。可是,有些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在购买东西都讲究优惠打折,买的量很大就会有不同的折扣。因此,他认为该说法不严谨、不全面。他的这种想法来源于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笔者马上让大家对这个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进行观点辨析,最后的讨论结果是这个打折现象确实存在且很合理。但在一单买卖中,不管打折与否,其单价在这一单中都是固定的,其总价就是与总数量成正比。经过讨论,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们在讨论中又进一步加深了“正比例”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龙.小学数学中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原则探讨[J].广西教育,2015(9).
[2]沈明月.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6(7).
责任编辑 罗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