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斋志异》中关于春夏秋冬的季节描写或是作为时间节点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是以寥寥数笔施以简单描绘,虽然着墨不多,但对架构小说的叙事结构、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季节描写特点,试探究其成因。同时,季节描写在《聊斋志异》中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及风格化创作的贡献也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季节描写;蒲松龄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把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推向了顶峰” [1]。蒲松龄恣肆笔墨,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妖鬼狐神的奇怪世界。《聊斋志异》凡十二卷,共四百九十余篇,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篇什繁杂,内容纷纭,“但作者文笔简练,条理井然” [2],将一个个奇行怪事“人情化、现实化” [2]318,使读者置身其间,不觉可怖,反觉可亲。其中季节描写是蒲松龄将虚幻故事生活化、现实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学界关于《聊斋志异》中季节描写的研究不多,尚未有专题论著出现,已发表的论文有胡淳艳《漫谈〈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于广春《〈聊斋志异〉中的花木描寫与人物性格对比浅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底1期)、王林书《于细微处见精细——论〈聊斋〉的细节描写》、丁峰山《诗情、诗韵、诗骨——〈聊斋志异〉立意诗化作品探析》(《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 3期)等篇。这些研究在对《聊斋志异》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展开论述分析时,略有涉及季节描写,本文试图分析蒲松龄在书中季节描写的特征,并探究季节描写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聊斋志异》中春夏秋冬的描写特色
《聊斋志异》中有关春夏秋冬的描写主要有两种:一是春夏秋冬仅作为时间节点记录故事的发生时间,如“盛暑”“冬月薄暮”“三月”“正值重阳”“五月五日”等;二是简单对故事发生的季节施以描绘,文字较单调,如《胡四姐》中描写秋夜“会值秋夜,银河高耿,明月在天”(本文所引用的《聊斋志异》原文均出自蒲松龄著,赵伯陶注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娇娜》中描写冬天“一日,大雪崩腾”,《李生》中“一日,大雪严寒”。季节描写在《聊斋志异》中往往不会超过一句的篇幅,虽然笔墨寥寥,但却短小精悍、自成特色。
(一)从布局上看,《聊斋志异》中的季节描写比重较少,分布较散,编排均匀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广罗天下趣谈怪闻编著而成。故事中的时间节点常会出现遗漏讹误,《聊斋志异》中对于故事的时间描写大部分以“一日”“某夜”等字眼标出,极少有明确标识出季节、月份甚至是具体日期的篇章。全书近五百篇故事中涉及季节描写的有《山魈》《偷桃》《婴宁》《胡四姐》《捉鬼射狐》《封三娘》等共38篇。这些篇目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涉及相对均匀,据不完全统计,38篇故事中涉及到春季的有11篇,夏季的有10篇,秋季的有13篇,冬季的有9篇,不存在多个故事集中发生在某一个季节的情况。此外,《聊斋志异》中的季节描写也没有集中在某一卷内,而是较散的分布在每一卷中。
(二)从选择上看,《聊斋异志》中的季节描写十分重视节日与事件
《瞳人语》值“清明前一日”;《阿宝》亦“会值清明”;《青凤》中耿去病“会清明上墓归,见小狐二,为犬逼逐”;《偷桃》“值春节”;《晚霞》故事发生在五月五日端午节;《婴宁》发生在上元节;《封三娘》《于去恶》中有中元节;《吴令》故事“值神寿节”;《鬼作筵》《颠道人》值重阳节;《彭海秋》《储生》则发生在中秋节。可以看出,蒲松龄倾向选择的节日有两类,一类是重阳、中秋、元宵、春节等举办庆典,充满人情味的节日;一类是清明节、中元节、神寿节之类与鬼神相关,用以悼亡祭祀的节日。前者与蒲松龄将虚妄故事人情化的创作理念相合,后者与其搜神志怪的写作内容相通。此外,除了节日选择,对社会重大事件的选择亦有一席之地。蒲松龄选择的事件主要有两个:其一,科考。蒲松龄一生囿于科场,他对科举考试有着很深的执念,这也影响了他对季节的选择。《聊斋志异》中很多发生在秋季的故事都设定在科考举行时,如《钟生》里的钟庆余“应济南乡举”,《于去恶》的故事发生在秋闱之际。其二,丰收。蒲松龄科试不第,未能显达,至晚年仍穷困潦倒,中下层百姓的日常是他接触最多并最能引起写作关注的话题,故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春秋两季作为农民耕耘丰收的季节颇得蒲松龄的倾心,如《山魈》的故事发生在“麦秋”之春,《荞中怪》发生在秋收之时。
(三)从描写上看,《聊斋志异》中的季节描写类型多样
书中的故事篇幅长短不一,类型繁复,短则数十字记录一件事情的发生,长可上千字叙述一个故事的跌宕。根据不同故事类型的需要,《聊斋志异》亦形成多种季节描写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小说类季节描写方法。小说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作者往往通过季节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这类季节描写在《聊斋志异》中占主流地位,普遍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作为独立的时间节点,如《山魈》中孙太白回忆山魈在麦秋之时突然闯入家宅;《荞中怪》中佃农秋收时与怪物的战斗;《偷桃》中记叙的春节里术士携子呈现给县官的一场表演;《董生》中狐妖于冬天诱杀书生之事;《诗谳》中春季张诚诬陷他人的杀人事件。这类故事通常篇幅较短,以记为主,具有时效性,时间跨度较短,未形成完整的故事线。二是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内的某个节点,含有季节的更替,如《储生》中陈孝廉与储生同窗两年余,储生在中秋之夜告诉陈孝廉自己是鬼;《青凤》中耿去病与青凤相识后别离,逾一年,耿生清明扫墓时与青凤重逢;《娇娜》中孔雪笠与皇甫一家的相识与重逢由冬入夏。这类故事篇幅较长,以叙为主,具有持续性,时间跨度较久,基本形成完整的故事线。第二,史传类季节描写方法。《地震》中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稷下发生地震;《水灾》中记载“康熙二十一年,自春徂夏,赤底无青草。六月十三日小雨……十八日,大雨沾足”,六月二十二日“下视村中,已为泽国”;《夏雪》中记载“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以及“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余”。这类与史传中的时间记录相仿,是纯粹以记事为目的的时间表述,既没有多余的景物描写,也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
(四)从叙事上看,《聊斋志异》中的季节描写与故事融合度极高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其各自的特色,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编著故事时总能与其所选择的季节有较高的适配度,大致可归为三类:其一,景物描写与季节适配。“春风”“夏水”“夏夜”“秋月”“冬雪”这类极能体现季节特色的意象,都是蒲松龄在进行季节描写时使用较为频繁的。此外,各个种类的花也是《聊斋志异》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是蒲松龄进行季节描写的常见标志。比如《海公子》中的耐冬花,《葛巾》中的二月葛巾,《荷花三娘子》中的秋荷以及《黄英》中的秋菊。其二,人类活动与季节的适配。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描述也是蒲松龄进行季节描写时的常用手段,他常以重要节日和事件表现季节,比如清明的扫墓踏青,中秋的亲友聚会,元宵的灯会,春节的春演以及秋日的丰收与科举。其三,故事风格与季节的适配。春季和煦文雅,发生在春季的故事具有道德美感,甚至不乏书生意气,如《瞳人语》中方栋的改过自新、《青凤》中耿去病与青凤一家冰释前嫌,再如《诗谳》中的明官断案以诗文折扇提领全篇。夏季溽暑难忍,水旱灾害频发,人们在这个季节亦较平时更加张扬暴躁。发生在夏季的故事往往显得光怪陆离,其中主人公的遭遇异常玄妙,对于狐鬼神怪反应激烈,如《咬鬼》《牛遑》《晚霞》《捉鬼射狐》等篇。秋季寓意团圆,《彭海秋》《荷花三娘子》《胡四姐》等發生在秋季的故事往往以美满收束。冬季气候恶劣,这个季节的故事如《爱奴》《娇娜》等或多或少都浸染了些悲剧气氛。
二、《聊斋志异》中春夏秋冬的存在作用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完备的时间长线和泼墨甚多的季节描写都不是其所必需的。虽然春夏秋冬在全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蒲松龄进行细节描写时的重要手段之一。“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在涉及到季节描写的故事中,春夏秋冬的存在对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一)春夏秋冬是架构故事的基石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创作方式以叙述故事为主。大部分叙事类文学作品都会存在时间要素标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时间线索或作明线,或作暗线以架构全篇,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系统,季节描写便是叙事类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标志时间的方式之一。《聊斋志异》中的季节标识通常出现在故事的两个位置:第一,当季节在故事中作为独立的时间节点存在的时候,其位置通常在篇首几句,如:
尚生,泰山人。独居清斋。会值秋夜,银河高耿,明月在天,徘徊花阴,颇存遐想。忽一女子逾垣来,笑曰:“秀才何思之深?”生就视,容华若仙。惊喜拥入,穷极狎昵。自言:“胡氏,名三姐。”问其居第,但笑不言……
——《胡四姐》
童时赴郡试,值春节。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余从友人戏瞩。是日游人如堵。……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忽有一人,率披发童,荷担而上似有所白;万声汹动,亦不闻为何语。但视堂上作笑声。即有青衣人大声命作剧……
——《偷桃》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飏生……
——《瞳人语》
通过以上诸篇可以看出,这类季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人物和时间背景,是整个故事的开端。第二,除了开篇奠基全文,在有的故事中季节还可以作时间段的成形要素。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是《娇娜》,这篇故事是《聊斋志异》中极为罕见的长篇,该篇从孔雪笠冬季落拓普陀寺结识皇甫公子,于半载后夏季与娇娜相识,至中举为官后重逢皇甫公子并为娇娜一族顶替天雷。故事中季节的更替点明了时间的迁移,形成了完备的故事线,使得《娇娜》一文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完整的内容在全书众多故事中尤其出众。综上两点,春夏秋冬的存在是聊斋故事中标明时间的重要手段,作者以此为原点进行全文叙事,为整个故事结构的架构浇筑了重要基石。
(二)春夏秋冬是发展情节的动力
《聊斋志异》中的春夏秋冬除了标志时间,帮助作者架构故事结构外,对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捉鬼射狐》篇讲述李著明捉鬼的故事:
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公子也。为人豪爽,无馁怯。为新城王季良先生内弟。先生家多楼阁,往往睹怪异。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或告之异,公笑,不听,固命设榻。……公即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瓯倾侧旋转,不堕,亦不休。公咄之,铿然立止;即若有人拔香住,炫摇空际,纵横作花缕。公起,叱曰:“何物鬼魅敢尔!”裸裼下榻,欲就捉之。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不暇冥搜,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公俯身遍摸暗陬,忽一物腾击颊上,觉似履状,索之,亦殊不得。乃启覆下楼,呼从人爇火以烛,空无一物,乃复就寝。既明,使数人搜屦,翻席倒榻,不知所在。主人为公易屦。越日,偶一仰首,见一履夹塞椽间,挑拨而下,则公履也。
故事开篇先交代时间背景,夏日炎热,阁楼虽然怪异但却十分凉爽,故李公登楼乘凉,随后发生了拔剑捉鬼的故事。又如《婴宁》篇写王子服与婴宁的初遇: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有女郎携婢,撚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蒲松龄开篇先指出王子服受母亲约束,平日里不出门郊游,后点出会上元佳节,方才随舅兄出游,为与婴宁的相遇做足了逻辑铺垫。此外还有《偷桃》开篇就注明时值春节,作者故乡有“演春”习俗,进而展开对“偷桃”这一术法表演的叙述;《牛遑》篇写“盛暑烦热”陈华封在树下乘凉遇到瘟神,瘟神“首着围领”炎热无比,故陈华封邀其至家乘凉,随后陈华封因好奇而放出牛遑便顺理成章了。在上述故事中,春夏秋冬的出现既点明时间,渲染环境氛围,更疏通了故事线的前进方向,完善了内在的逻辑关系,为故事的发生发展创造客观条件,使故事读起来水到渠成。
(三)春夏秋冬是塑造人物的因子
《聊斋志异》中季节的出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亦有所帮助,如《寒月芙蕖》中对济南道人的描写:
济南道人者,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冬夏惟着一單帢衣,系黄绦,别无袴襦。每用半梳梳发,即以齿衔髻际,如冠状。日赤脚行市上,夜卧街头,离身数尺外,冰雪尽熔。初来,辄对人作幻剧,市人争贻之。有井曲无赖子遗以酒,求传其术,弗许。遇道人浴于河津,骤抱其衣以胁之。道人揖曰:“请以赐还,当不吝术。”无赖者恐其绐,固不肯释。道人曰:“果不相授耶?”曰:“然。”道人默不与语,俄见黄绦化为蛇,围可数握,绕其身六七匝,怒目昂首,吐舌相向,某大愕,长跪,色青气促,惟言乞命。道人乃取绦。绦竟非蛇;另有一蛇,蜿蜒入城去。由是,道人之名益著……
该故事旨在写济南道人的怪异,开篇“冬夏着一单帢衣”写道人一年四季仅着单衣,单此一句足见济南道人的不同寻常,对塑造道人的奇异形象功不可没,同时也为后文道人的异能描述作了铺垫。
(四)春夏秋冬是形成风格的要素
首先,《聊斋志异》专门辑录奇闻怪事,奇特是该书最显要的风格,在有些故事中季节的存在有助于故事奇特风格的成形,譬如《夏雪》篇以苏州夏季下雪的奇观来写神仙喜媚的奇事:
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也?”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
该篇叙述了苏州夏日大雪,民众去龙王庙祈福喊了一声“大老爷”后雪即停的故事,处处都透着奇特,夏日下雪是奇,龙王喜媚亦奇。季节的出现帮助实现了全文情节的“奇”,同时也有助于作者表达对封建官老爷的批判。其次,季节的出现尤其是对节日的描写是将神鬼故事人情化的重要关键。书中大部分有季节或节日出现的故事中含有与节日相对应的人类活动的描写,如清明时期的扫墓和踏青,春节的演春,上元节的郊游灯会以及秋季农民的丰收等活动,这些人类社会活动的出现似打通了冥界于人间的大防,为玄幻可怖的神鬼故事平添几分趣味和人情色彩,使故事更加亲切生动。最后,将虚妄故事真实化、现实化是《聊斋志异》的一大写作风格,春夏秋冬在许多故事中是以时间节点出现的,如《夏雪》《水灾》《地震》等篇中出现具体时间描述,体现了记录事件的真实性;又如《鬼作筵》《彭海秋》等篇,将虚无缥缈的故事投射在真实存在的中秋佳节,以中秋宴会作为故事的主要元素,使故事读起来贴近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状态。总之,关于春夏秋冬的描写是蒲松龄化虚为实的重要手法,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聊斋志异》中季节描写虽少但精,蒲松龄用有限的文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季节描写,对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都起到关键作用。虽然春夏秋冬在书中出现频率较低,且蒲松龄用于描写春夏秋冬的文字普遍单调,但却都简明扼要,无一费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氛围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功能。对《聊斋志异》中春夏秋冬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展现出的细节描写之功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究《聊斋志异》的描写手法及特色,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详细地感受这部著作的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Spring,summer,autumn and winter in LiaoZhai Stories
MENG Qiujiang
(Wuh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bei Wuhan 430000,China)
Abstract: The seasonal description of spring, summer,autumn and winter in LiaoZhai Stories refers not only to the time when the story is a time node,but also to a few simple descriptions, although there is not much ink,but 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architectural novel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description in LiaoZhai Stories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causes. At the same time,the seasonal description of the novel character shaping and stylized creative contribution in LiaoZhai Stories is also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LiaoZhai Stories;The seasonal description;Pu Songling
(责任编辑:陈丽华)
收稿日期:2021-03-21
作者简介:孟秋江(1994- ),女,河南省开封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