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
摘 要:方言词是汉语语词在不同共时平面的表现,既揭示了汉语语词的语源关系,又反映了同一语词地域分布的语音特点。今选取高邮方言词42例,结合文献、韵书对其本字进行考证辨析,分析这些语词的古汉语来源及演变路径,以进一步认识高邮方言词的语义特点和语音特征。
关键词:高邮方言;古语词;本字;例释
高邮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南邻江都、扬州,北接宝应,东邻兴化,西接安徽天长。高邮方言属江淮方言洪巢片,《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将其划归第一区[1](P1)。以往学界对汉语方言词汇的历史研究大多集中于南方方言,而对北方官话关注相对较少。实际上,作为北方方言之一的江淮方言,也保留了很多古语词。在普通话中,这些古语词有的已经不用,有的很少使用,有的语义发生了一定变化。因此,对这些保存在高邮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选取了高邮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邮方言音系主要是参照了赵丽的《浅析江苏省高邮方言》[2],高邮方言记音则采自高邮市车逻镇车逻村口语,该村位于高邮市南郊,与县城话几无差异,发音人为本村中老年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字头按音序排列,先按声母,其次按韵母,最后按声调。文例中以“~”代替本字。方言词文献举例均来源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1.[饽]p??4
做面食时,为了防止面粘手、粘面板等而用的干面粉:面和的烂了,拿点个~来。
按:《玉篇·食部》:“饽,蒲没切,面饼也。”《广韵·没韵》:“饽,薄没切,面饽。”唐代陆龟蒙《和访寂上人不遇》:“蒲团为拂浮埃散,茶器空怀碧饽香。”“饽”即指面饼之类。在高邮方言中,用作面饼之类的“饽”发生词义转移,用来指称其材料来源“面粉”。“饽”为全浊入声,按照语音演变规律,应归入阳平不送气,今当读为po35,而现代普通话却读作po55。高邮方言入声全浊声母归相应不送气清声母,入声韵尾弱化为喉塞音尾?,读短促调。由此可见,“饽”在高邮方言中经历的变化有:词义转移,语音上声母清化、入声尾弱化为喉塞音尾?。
2.[滗]pi??4
挡住泡着的东西而把液体倒出来:把汤~的,他就吃了。
按:《广雅·释诂》:“滗,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滗之言逼,谓逼取其汁也。”[3](P257)《玉篇·水部》:“滗,音笔,笮去汁也。”《广韵·质韵》:“滗,鄙密切,去滓。”高邮方言词pi??4与字书韵书所录“滗”语义相同,语音上的变化表现为中古的塞音韵尾在方言中弱化为喉塞音韵尾。据此,高邮方言词pi??4的本字应为“滗”。
3.[披]p?i44
用于“~子??”结构中,表示依正屋搭起的斜顶小屋:房子东面搭了个小~子。
按:《说文解字·手部》:“披,从旁持曰披。从手皮声。”段玉裁注:“披、陂,皆有旁其边之意。”[4](P602)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屋是母亲住着,妻子住在披房里。”“披房”连用,进而“披”代指“披房”。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这么外边三间,带这小厢房,里边两个披。”高邮方言词p?i44与“披”音相对应,语义相近,由“披房(房间)”义引申扩大而指“披房(房屋)”义。因此,p?i44之本字应为“披”。
4.[]p?u44
液体沸腾溢出:锅~了,快开锅盖。
按:,《说文解字·部》:“吹声沸也。从孛声。”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溢出为铺也。
‘之转语也,正当作‘字。”[4](P113)《现代汉语词典》表示“液体沸腾溢出”意义的文字形式作“潽”[5](P1016),实非本字。《汉语大字典》收有“”字,bo35,表示“釜中沸水溢出”义[6](P4888)。《玉篇·部》:“,步忽切,釜汤溢。”《广韵·没韵》:“,蒲没切,《说文》曰:‘吹釜溢也。”高邮方言词p?u44与字书韵书中所录“”语义相同,语音上则经历了全浊入声清化为相应的阴平送气音。
高邮方言词p?u44的语音演化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符,按照语音演化规律应为不送气阳平bo35。其语音变异系方言内部创新,当地人可能受“气出外溢”的语义影响,本为不送气清音p变成了送气清音p?,韵母o受唇音影响产生变异为u;至于入声尾的丢失,仍与语义有关,表示“溢出”的动作通常是持续的,说明这一概念时保留入声尾的音节,显然与实际表达矛盾,基于此,丢失喉塞音尾读入阴平。况且,就听觉而言,阴平的高平调调值时长最长。综上,高邮方言词p?u44的本字应为“”。
5.[]p??44
肿胀、胀大貌:觉睡多了,眼睛皮~起来了。
按:《说文解字·部》:“,囊张大貌。从省,匋省声。”《玉篇·部》:“,普到切、普刀切,囊张大也。”《广韵·豪韵》:“,普袍切,囊张大貌。”高邮方言词p??44与“”音义相合,本字应为“”。
6.[脬]p??44
用于“尿~”中,表示膀胱,引申有“尿路”义、量词“泡”义,量词用法同“泡”:尿~胀了啊?|他尿~短,解过几次小便了。|一~大尿噢!
按:《说文解字·肉部》:“脬,膀光也。从肉孚声。”《玉篇·肉部》:“脬,普交切,膀胱也。”《廣韵·肴韵》:“脬,匹交切,腹中水府。”《集韵·肴韵》:“脬,披交切,《说文》:‘膀光也。通作胞。”《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张守节正义:“言风瘅之病客居在膀胱。”高邮方言词p??44与“脬”音义皆合,本字当为“脬”。
7.[渳]mi44
嘴唇轻触杯边、碗边,略微喝一点:少~点啊,意思下子。
按:《说文解字·水部》:“渳,饮也。从水弭声。”《玉篇·水部》:“渳,亡俾切,饮也,去汁,又水貌。”《广韵·纸韵》:“渳,绵婢切,水貌,《说文》:‘?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长沙方言续考》:“渳,今长沙谓以口饮酒少许为渳,音正如泯。”[7](P177)表示“小饮”义的“渳”,在长沙方言中读鼻音尾“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读作mi214。高邮方言词mi44与“渳”义同音近,本字当为“渳”。高邮方言词与本字之间的声调之别,可能与语义“小饮”动作的轻慢有关,高邮方言选择以高平调的调型更能突出“小饮”的动作特征。
8.[璺]m?n53
器物破而未离,留下裂痕:杯子底下有个裂~。
按:《方言·第六》:“厮、披,散也。东齐声散曰滨,器破曰披。秦晋声变曰滨,器破而不殊其音亦谓之滨,器破而未离谓之璺。南楚之间谓之烩。”《玉篇·玉部》:“璺,亡奋切,器破而未离。”《广韵·问韵》:“璺,亡运切,破璺,亦作?。《方言》曰:‘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之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物异》:“茶椀如旧,但有微璺耳。”“璺”为中古轻唇微母字,由上古重唇帮母字分化而来。现代汉语普通话此词读唇齿音w?n51。高邮方言词m?n53,与“璺”音义相应,本字当为“璺”。此词高邮方言声母读重唇,保留了上古读音,反映出这一语词的古老形式。
9.[]min21
合,闭:把嘴~起来。|把锅盖盖~的。
按:《庄子·齐物论》:“为其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陆德明《释文》:“,郭音泯,徐武轸反,李武粉反。无波际之貌。司马云:合也。向音唇,云:若两唇之相合也。”[8](P81)《广韵·轸韵》:“,武尽切,合。”《汉语大字典》此字读wen214或chun35,后一读据《集韵》而来,《集韵》此读又由《释文》向秀注音而来。高邮方言词min21与“”字音义相应,本字应为“”。此词高邮方言声母读重唇音,保留了古读,反映出这一语词的古老形式。
10.[]f??53
恶心欲吐:她害伢子了,看到什么都~~的。
按:《玉篇·疒部》:“,孚万切,恶也,吐也。”《广韵·愿韵》:“,芳万切,吐。”《字汇·疒部》:“,心恶吐疾也。”高邮方言词f??53与“”音义相应,本字应为“”。此词的鼻化韵形式系高邮方言本身的创新,中古时期的部分舌尖鼻音尾韵在高邮方言中演变成为鼻化韵。
11.[断]tu??21
中途拦截:他昨个晚上碰到~路的了。
按:《说文解字·斤部》:“断,截也。从斤从。,古文絕。”《玉篇·斤部》:“断,丁管、徒管二切,截也;又丁乱切,决也。”《广韵·缓韵》:“断,都管切,断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便欲送玺,会曹操断道。”《隋书·高祖纪下》:“抄掠人畜,断截樵苏,市井不立,农事废寝。”高邮方言词tu??21与“断”音义皆合,本字当为“断”。其鼻化韵形式系方言本身创新。
12.[扽]t?n53
拉物使其伸直或平整、拉紧:把那头~下子就平了。|你用劲~住的。
按:《广雅·释诂》:“扽,引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古通作顿……今江、淮间犹谓引绳曰顿矣。”[3](P1151)《玉篇·手部》:“扽,都困切,引也,撼也。”《广韵·慁韵》:“扽,都困切,撼扽。”高邮方言词t?n53与“扽”音义皆合,本字当为“扽”。
13.[讟]t??4
故意出怨恨之词,使对方有怒气:你不要再~我了。
按:《说文解字·誩部》:“讟,痛怨也。从誩声。《春秋传》曰:‘民无怨讟。”《方言·第十六》:“讟,咎,谤也。”“讟,痛也。”《广雅·释诂》:“讟,恶也。”《玉篇·誩部》:“讟,徒木切,谤讟也,痛怨也,《左传》‘民无怨讟。”《广韵·屋韵》:“讟,徒谷切,谤讟。”《隋书·儒林传·何妥》:“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可见,古代文献中“讟”表示“怨恨”“诽谤”义。高邮方言词t??4语义当本此,由“怨恨”“诽谤”两义叠加引申而来。二者语义近似,语音上声母经过清化、塞音尾弱化为喉塞音尾?。据此,高邮方言t??4本字应为“讟”。
14.[沰]ta?4
遭到雨淋,指向受事宾语常为“衣物”“人身”等:他身上全~潮了。
按:《玉篇·水部》:“沰,他各切,落也,磓也。”《广韵·铎韵》:“沰,他各切,赭也,又磓也。”《集韵》表示“赭也”义,音闼各切;表示“滴也”義,音当各切。可见,表示“滴落”义的“沰”在《集韵》时,语音方分化出清不送气音。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上火不落,下火滴沰。”清代翟灏《通俗编·声音》:“言丙日不雨,则丁日有雨,其声滴沰然也。”古代文献中,“沰”用作表示下雨声的象声词;在高邮方言中,引申而有动词“雨淋身上或衣服”义。语音形式上,高邮方言保留清不送气音特征,韵尾弱化为喉塞音?尾,发音短促。方言词ta?4与“沰”音义对应,本字应为“沰”。
15.[]ta?4
行走;走路不利索、慢腾腾的,皆带有贬义色彩:他不晓到~哪外去了。|快点走,不要~个~的。
按:《说文解字·足部》:“,趿也。从足荅声。”《玉篇·足部》:“,他合切,趿也。”《广韵·合韵》:
“,都合切,跛行貌。”《新修龙龛手鉴》:“,都合反,趿龟行。又他合、徒合二反,跳也。”金代党怀英《奉使行高邮道中二首》其一:“蹚船鸣浪,联翩路牵泥。林乌亦惊起,夜半傍人啼。”这里的“”表示船行之义。船行多缓,与“人走路慢”义正相合。高邮方言词ta?4在“”义基础上引申出“人走路慢”义,同时发展出贬义色彩。语音上,声母保持清声母不送气读音,韵尾弱化成塞音尾?。高邮方言词ta?4与
“”音义相应,本字应为“”。
16.[]ta?4
漫无边际的聊天、闲扯:闲下来就~~淡话呗!
按:《集韵·盍韵》:“,德盍切,口动貌。”方言词ta?4与其音义皆合,本字应为“”。
17.[拓]t?a?4
手向上承物或人:快点啊,东西要掉了,我带你~住呢。|你~住他,不要跌下来。
按:《说文解字·手部》:“拓,拾也。陈、宋语。从手石声。”《广韵·昔韵》:“拓,之石切,同摭,拾也。”《广韵·铎韵》:“拓,他各切,手承物。”表示“手承物”义的文献用例有《列子·说符》:“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张湛注:“拓,举也。”唐代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这里的“拓”即表示“手承物”义。高邮方言词t?a?4与“拓”音义相应,语义经过引申,由手承物义兼指手承人义;语音上,塞音尾弱化为喉塞音尾。因此,方言词t?a?4的本字应为“拓”。此词今字作“托”。
18.[]t?o?44
表示黑貌:天黑~~的了。
按:《玉篇·黑部》:“,黑貌。”《广韵·东韵》:“,徒红切,黑貌。”高邮方言词t?o?44与字书韵书
“”之语义相同,语音上经历了全浊平声归送气阴平的演变,归入阴平调有背全浊语音演变规律,这可能是与高邮方言叠音词连用的音节结构有关。因此,高邮方言词t?o?44的本字应为“”。
19.[衲]n??4
动词“缝补”义,转指名词“缝物”义:她在~鞋底呢。|尿~子呢?(防止小孩尿床用的手工缝制的小床垫一类物品。)
按:《广雅·释诂》:“衲,补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衲者,《释言》云:‘紩,纳也。纳与衲通,亦作内。今俗犹谓破布相连处为衲头。”[3](P473)《广韵·合韵》:
“衲,奴答切,补衲,紩也。”宋代刘克庄《同孙季藩游净居诸庵》:“戒衣皆自衲,因讲始停针。”“衲”为“缝补”义。高邮方言词n??4表示“缝补”义正与“衲”义同,后又引申指代名词“缝物”义。语音上,经历了塞音韵尾弱化为喉塞音尾的演变。可见,高邮方言语词n??4的本字应为“衲”。
20.[?]la?53
晾、晒:衣裳汰好了,你~下子。
按:《集韵·宕韵》:“?,郎宕切,暴也。”《字汇·日部》:“?,晒?。”元代王祯《农书》卷九:“晒荔法,采下即用竹篱?晒。”方言词la?53与“?”音义皆合,因此,高邮方言词la?53的本字应为“?”。
21.[]la?53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在外闲逛:他天天在外头~。
按:《集韵·宕韵》:“,郎宕切,趤,逸游。”东汉蔡邕《琴操·辟历引》:“疾雨盈河,辟历下臻,洪水浩浩滔厥天,鉴隆愧,隐隐阗阗。”高邮方言词la?53与“”音义皆合,本字应为“”。
22.[箍]ku44
动词,束物;动词,绕路;名词,头箍,即刘海:拿绳子再~一道就得(不会)散了。|我在这块~了几转了,就是找不到。|你~长了,要剪了。
按:《广韵·模韵》:“箍,古胡切,以篾束物,出《异字苑》。”明代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以为此身之累不及古之织帘箍筩之流,使人不得知其姓名者。”“箍”在古代文献中用作“束物”义,束物常环绕物体,在方言中通过隐喻引申而有“绕路”义,又引申而有名词“头箍”义,此三义在环绕这一特征上性质相似。高邮方言词ku44与“箍”音义皆合,本字应为“箍”。
23.[毃]k??44
擊、打(头):再皮我就~你头了。
按:《说文解字·殳部》:“毃,击头也。从殳高声。”王筠《说文句读》卷六:“‘毃、‘敲同从高声,而‘殳、‘攴义又近,故经典多借用者。”[9](P19)《玉篇·殳部》:“毃,口交、口卓二切,击头也。或作敲。”《广韵·觉韵》:“毃,苦角切,打头。”可见,古时表“击头”义之“毃”多借“敲”为之。现代统一作“敲”字,本字实为“毃”。高邮方言词k??44与“毃”音义皆合,本字应为“毃”。
24.[戽]xu21
浇灌、泼洒:黃瓜,我~过水了。|他把饭~得了。
按:《广雅·释诂》:“戽,抒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大雅·生民》释文引《仓颉篇》云:‘抒,取出也。”[3](P192)唐代贯休《宿深村》:“黄昏见客阖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此处的“戽”为“取出水”义。宋代范成大《北山草堂千岩观新成,徐叔智运使吟古风相贺》:“花前一杯重鼎吕,明日戽田并灌圃。”这里的“戽”为“输入水”义。取水、输水本是同一动作的两个方面,词义常相互转化,因此,“戽”由“取出水”义引申而有“浇灌”义。高邮方言xu21与“戽”语义相似,词义扩大,由“取水义”引申出“浇灌”“泼洒”义,并且主要用于这两个义项,本义在高邮方言中罕见使用;语音上声母经过清化,声调保留了古音上声特征。综上,高邮方言词xu21的本字应为“戽”。
25.[颬]xa44
张口呼气:~口气就好擦了。
按:《玉篇·风部》:“颬,呼加切,风声。”《广韵·麻韵》:“颬,许加切,吐气,又风貌。”《字汇·风部》:“颬,开口吐气貌。”高邮方言词xa44与字书韵书所录“颬”字音义相合,本字应为“颬”。现代表示“哈气”的“哈”本来是表示“鱼多貌、鱼张口貌”,后来借用为“张口哈气”义的“颬”。
26.[攉]xua?4
用手掌打人:~他个大嘴巴子。
按:《玉篇·手部》:“攉,挥攉。”《广韵·铎韵》:“攉,虚郭切,盘手戏也。”《集韵·铎韵》:“攉,忽郭切,手反覆也。”《字汇·手部》:“攉,手反覆也。摇手曰挥,反手曰攉。”唐代牟融《谢惠剑》:“感君三尺铁,挥攉鬼神惊。”古代文献中“攉”为“覆手”义,方言词xua?4表示“手掌打人”义由此引申而来;语音形式上,其韵尾经过塞音尾弱化而来。因此,高邮方言词xua?4的本字应为“攉”。
27.[昒]xua?4
灯火摇摆不定,忽明忽暗:蜡烛给风一吹,光~来~去的。
按:《说文解字·日部》:“昒,尚冥也。从日勿声。”《广雅·释诂》:“昒,冥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昒之言荒忽也。”[3](P460)《玉篇·日部》:“昒,亡屈切,旦明也。”《广韵·物韵》:“昒,文弗切,尚冥也。”《广韵·没韵》:“昒,呼骨切,尚冥也。”综合字书、韵书记载,“昒”有“恍惚不定、将明未明”之义。高邮方言词xua?4与“昒”音义相合,词义有所引申,语音塞尾弱化,本字应为“昒”。
28.[挸]?ie?21
拭面、擦拭器物;可组成“~布”,即擦布、抹布:把脸~下子!|把桌子~下子!|把~布拿过来!
按:《广雅·释诂》:“挸,拭也。”《玉篇·手部》:
“,公殄切,拭面也。挸,同上。”《广韵·铣韵》:
“,古典切,拭面。挸,同上。”高邮方言词?ie?21,表“拭面”义用例较少,而以“擦拭器物”义占主导地位。在高邮方言中,擦拭器物、除去污秽,本身含有“脏”义,在用于“拭面”时有所忌讳,于是“拭面”义逐渐淡出。高邮方言?ie?21与“挸”音义皆合,本字应为“挸”。
29.[奘]t?ya?21
身体粗大:他膀子才~呢!
按:《說文解字·大部》:“奘,驵大也。从大从壮,壮亦声。”《方言·第一》:“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玉篇·大部》:“奘,昨朗切,大也,盛也。”《广韵·荡韵》:“奘,徂朗切,大也。”《广韵·宕韵》:
“奘,徂浪切,《说文》曰:‘驵大也。”高邮方言词t?ya?21与“奘”音义皆合,本字应为“奘”。
30.[皴]??y?n44
皮肤皱裂:她一到冬天脸就~。
按:《说文解字·皮部》(新附):“皴,皮细起也。从皮夋声。”《玉篇·皮部》:“皴,七旬切,皵也。”《广韵·谆韵》:“皴,七伦切,皮细起也。”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高邮方言词??y?n44与“皴”音义皆合,本字应为“皴”。
31.[敠]??y??4
折断器物:一根黄瓜~两断,一家一半。
按:《广韵·薛韵》:“敠,七绝切,断敠绝。”《集韵·薛韵》:“敠,促绝切,断也。”方言词??y??4与“敠”义同,语音上韵尾弱化为喉塞尾。因此,高邮方言词??y??4的本字应为“敠”。
32.[]?i55
动物“蚯蚓”名:一条海~。
按:《玉篇·虫部》:,许偃切,寒,即蚯蚓。”《广韵·隐韵》:“,蚯蚓也,吴楚呼为,休谨切,又虚偃切。”高邮方言中,“蚯蚓”一词读作x?21?i55,对应“寒”。不过,原有的鼻音韵尾均已丢失,系方言自身创新。我们推测,它开始也是有舌尖鼻音韵尾的,后来舌尖鼻音韵尾韵转变为鼻化韵而再次脱落,进而形成现在的形式,只是这一语词的鼻化韵韵尾脱落较早,现在的方言中已经看不出来;伴随着鼻音韵尾的脱落,声调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总之,高邮方言?i55的本字仍当为“”。
33.[浇]?i?44
指器物薄、人刻薄:被子太~,肯定会冷的。|她不晓多~薄呢!
按:《玉篇·水部》:“浇,公尧切,薄也,沃也。”《广韵·萧韵》:“浇,古尧切,沃也,薄也。”《淮南子·齐俗篇》:“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高诱注:“浇,薄也。”“浇”用作“薄”义,多指社会风气、人情世故,语义指向抽象事物。高邮方言词?i?44既指具体事物“薄”义,又指抽象事物“薄”义,与“浇”词义相通。语音声母之别,当系方言自身创新。因此,高邮方言词?i?44的本字应为“浇”。
34.[欶]?ya?4
吮吸:~指头|~棒冰。
按:《说文解字·欠部》:“欶,吮也。从欠束声。”《玉篇·欠部》:“欶,所角切,吮也。”《广韵·觉韵》:“欶,所角切,口噏也。”高邮方言词?ya?4与“欶”语义相同,语音塞音尾弱化,本字应为“欶”。按照语音演变规律,此读现代当为?uo51,高邮方言舌尖后擦音腭化为舌面擦音,系高邮方言本身内部创新。
35.[愺恅]ts??21l?21
心乱,仅用于“愺恅心”结构中,指代人:你这个~心,吵死了!
按:《玉篇·心部》:“愺,七老切,愺恅,心乱也。”“恅,力造切,愺恅。”《广韵·晧韵》:“愺,采老切,愺恅,心乱。”《广韵·晧韵》:“恅,卢晧切,愺恅,心乱。”高邮方言词ts??21l?21与“愺恅”音义相应,本字应为“愺恅”。
36.[]so213
从眼角偷偷地看:他眼睛~来~去的。
按:《广韵·歌韵》:“,素何切,偷视也。”《篇海类编·身体类·目部》:“,偷视。”高邮方言词so213与“”意义相同,语音上仅是声调有异,系方言内部创新。因此,高邮方言词so213的本字应为“”。
37.[]s?53
快:~点啊,要迟到了。
按:《玉篇·心部》:“,诉到切,快性也。”《集韵·号韵》:“,先到切,快也。”清代翟灏《通俗编·杂字》:“俗有性之语,又江北人催人速办事曰些。”高邮方言s?53与“”音义皆合,本字应为“”。
38.[倯]so?213
胆小怕事的模样:你看他~样。
按:《玉篇·人部》:“倯,苏容切,庸谓之倯,转语也。”《广韵·钟韵》:“倯,息恭切,恭怯貌。”清代蒲松龄《俊夜叉》:“这《西江月》是说的不成人的憨蛋,不长俊的倯种。”“倯”古有“庸懒”“恭怯”“愚蠢”义。高邮方言词so?213与“恭怯”语义对应,语音上的声调之别,系方言内部创新,本字应为“倯”。
39.[趿]s??4
穿鞋时,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面:他~双拖鞋就走了。
按:《说文解字·足部》:“趿,进足有所撷取也。从足及声。”《玉篇·足部》:“趿,先答切,进足有所拾也。”唐代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可见,高邮方言词s??4与“趿”语义一致,语音塞音尾弱化为喉塞音尾,正相对应。因此,方言s??4的本字应为“趿”。
40.[寤]u53
表示使热义,用于“水~”中指称热水袋:到被窝的~下子。|充个水~子~手。
按:《说文解字·?部》:“寤,寐觉而有信曰寤。从?省,吾声。一曰昼见而夜?也。”《广韵·暮韵》:“寤,五故切,觉寤。”“寤”字书韵书记录词义皆为“觉寤”义,兹不赘列。高邮方言词u53与“寤”语音对应,语义上则辗转引申,在被子中睡觉,“寤”就会暖和。因此,高邮方言中,“寤”用来表示“使热”的动作义,本身的“觉”义由“k?53觉”承担。表“使热”义的“寤”又参与构成名词“水寤”,作为热水袋的指称。
41.[螷][蠯]u?44
蚌属:~子烧汤最好吃。
按:《说文解字·虫部》:“螷,阶也。脩为螷,圜为蠇。从虫、庳。”《尔雅·释鱼》:“蜌,螷。”郭
璞注:“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广韵·支韵》:
“螷,符支切,《尔雅》曰:‘蜌,螷。即蚌属也。又薄佳切,又薄猛切。”同一事物指称,《广韵》收录了三种读音,这既有方言语音的区别,又有事物自身命
名的区别。其中,“薄猛切”记录的文字形式为“蚌”,表示圆形的蚌类;“符支切”“薄佳切”记录的文字形式为“螷(蠯)”,为长而狭的蚌类。高邮方言中,如
果泛指蚌类,则称u?44ts?,其中,ts?为方言后缀[10]。
岩田礼、苏晓青曾对连云港地区的方言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地蚌类的名称,会根据不同特征而分为两类:ka l?类与uai类。ka l?对应的文字形式应为
“蛤蛎”,指称圆形蚌属;其余的都称为uai[11]。uai与高邮方言读音相近,两者应是相同的来源。这一共同来源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古时期“螷(蠯)”的读音。因此,高邮方言u?44与“螷(蠯)”义同音近,本字应为“螷(蠯)”。
42.[扷]?53
量、称:你不放心,家去~下子。
按:《集韵·号韵》:“扷,於到切,量也。”老舍《骆驼祥子》:“街上越来越热闹了,祭灶的糖瓜摆满了街,走到哪里也可以听到‘扷糖来,扷糖的声音。”高邮方言词?53与“扷”音义皆合,本字应为“扷”。
可以说,对方言词汇进行探讨非常具有学术价值,不仅利于揭示方言词的古汉语来源和音变规律,也利于汉语语词方言分化演變的历史比较。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相关韵书,对42例高邮方言词的本字进行了考证辨析,梳理了这些古语词的来龙去脉。我们发现,很多方言词的语音、语义都保留了古音、古义,同时,也表现出高邮方言自身的鲜明特点。由此可以看出,高邮方言词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2]赵丽.浅析江苏省高邮方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11).
[3][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文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7]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5.
[8]刘文典.庄子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清]王筠.说文句读[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10]姚亦登.江苏高邮话中的“子”缀[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11]岩田礼,苏晓青.江苏省连云港地区方言的语言地理学研究概要[A].江蓝生,侯精一.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An Illustration of Archaic Words in Gaoyou Dialect
Liu Qin
(College of Guangl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Dialect words are Chinese words in different synchronic plane performance, not only reveals the etym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words,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ame term.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hyming dictionary, we take a research on the word initial form of Gaoyou dialect words, combing the words Ancient Chinese source, in order to gi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o the phonetic features about conservative and innovation of Gaoyou dialect words.
Key words:Gaoyou dialect;ancient words;word initial form;illu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