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雪
摘 要:表对待关系的近义构式“对于”和“对”存在交替使用的现象,基于两者的语言使用实例,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法,可以构建“对于”和“对”的概念语义空间,进而考察两者的使用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和“对”具有多个使用特征,但两者用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征上,分别是句法功能(F)、介宾短语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G)、句法位置(L)。“对于”和“对”具有共享的语义范畴,也有各自独有的语义范畴。“对于”和“对”的原型范畴不重合,“对于”的原型范畴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话题,“对”的原型范畴是在状语位置介引谓语的修饰成分。相较于小说和新闻,“对于”更倾向于出现在学术期刊论文中。
关键词:“对于”;“对”;概念语义空间;构式交替;多重对应分析
一、引言
“构式交替”是指“功能相近的不同语言结构在语言使用中的选择替换”现象[1],如汉语中的“让”和“给”均可表被动,在语言使用中,如果要表达被动义,需要在两者之间(或者在多个表被动的语言形式之间)做一个选择。制约语言选择的因素有多种,仍以“让”和“给”为例,影响“让”和“给”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被动句的长短、用于什么样的语体(口语与书面语)、施事的语义、受事的语义、核心谓词的语义等。“构式交替”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语言研究专题,这一专题内的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表达某一类语义时,在多个语言形式中应该选择哪一个语言形式来表达,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关于构式交替的现有研究,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较多,张炜炜、王芳列出了英语中已有的构式交替研究[1],如与格构式交替、致使构式交替、领属构式交替、小品词构式交替、情态动词may和can的交替等;以汉语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有汉语的静态存在构式交替[2]、被动构式交替[1]、双及物构式交替[3]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构式交替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两个构式在所表示的概念语义范畴上存在相似之处,才会出现交替使用的现象。关于“概念语义范畴”(亦称“概念语义空间”)的建构,样例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即通过观察真实语境中语言使用的实例(样例),构建概念语义空间。基于样例构建概念语义空间的路径,其理论依据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和样例理论。原型是“特征”的集合,而“特征”是从语言使用实例(样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本文将通过对语料库中“对”和“对于”语言使用实例各项特征的细致描写,采用多重对应分析的统计方法,构建“对”和“对于”的概念语义空间。本文与以往“对”和“对于”本体研究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本文所观察的语言使用实例源自语料库,是真实语境下发生的“第三人称”语料,而不是研究者通过内省方式得到的“第一人称语料”,也不是通过访谈方式得到的“第二人称语料”;二是本文采用多重对应分析的方法构建概念语义空间,所得出的结论是基于概率的。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基于样例的概念空间
黄莹、任伟指出,“概念空间是指不同的因素或语言参项共同作用下不同构式建构的语义结构或语义维度”[4]。基于样例的概念语义空间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主要涉及到认知语言学中的三个观点。首先,构式不同则语义不同。构式是“形式—意义”配对体,它不同于句式,不具有多义性[5]。因此,构式形不同,则义也不同。以此为基础,近义构式,如致使构式“使”和“让”,虽然语义相近,但概念语义空间是有一定差异的。第二,原型范畴观。近义构式语义空间的差异体现为原型范畴的差异,如荷兰语中致使构式laten的原型范畴是间接致使,doen的原型范畴是直接致使。第三,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语言使用由语义驱动,外化为语言实例,因此,通过语言使用实例可以建构语义空间。
基于样例的概念语义空间构建的汉语研究,涉及到“V着”和“V了”、“让”和“给”、“破”和“开”、双宾构式和介词与格构式等近义构式。田臻等对静态存在构式“V着”和“V了”进行了考察,根据V的特征,两者最根本的对立是“有界”和“无界”的对立[2]。张玮玮、王芳指出,影响“让”和“给”两个被动构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结构上的长短被动和语体因素[1]。杜静、李福印构建了“破”和“开”的概念语义空间,研究发现,“破”和“开”具有不同的原型特征,“破”的原型特征包括结果不可逆、不可预测、功能受损、易碎,“开”的原型特征为柔嫩、可预测、可逆、非递进、表层[6]。张懂、许家金指出,双宾构式的原型特征为与事是有生事物,介词与格构式的原型特征为受事是有定事物、具体事物[3]。
總的来看,基于样例的概念语义空间的构建,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义多形”的考察,着重分析近义构式、近义词的概念语义空间的异同,而“一形多义”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语料选择来看,近义构式的辨析基本都区分语体或语域,即关注言内和言外两类要素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二)“对”和“对于”的相关研究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了“对”的两个义项,其中,第二个义项为“表示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7](P182)。当“对”表示这一义项时,与“对于”是近义构式。本文重点考察近义构式“对”和“对于”的概念语义空间。
学界对“对”和“对于”的观察视角多样,具体情况综述如下:
1.介引成分。从介引成分的形式来看,“对”后可接名词、代词、词组;“对于”主要接词组,较少接名词和代词[8]。从介引成分与句中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来看,关系不同,“对”的分类也不同[9]。
2.与“……来说/而言”组合。“对”和“对于”都可以和“来说/而言”组合,构成“对/对于……来说/而言”结构,充当修饰语[8]。
3.句法功能。首先,“对于……”和“对……”的句法功能具有相似之处。“对”和“对于”在用法上具有以下相同点:可以和名词、代词、词组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的修饰语(状语)、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修饰语(定语)、充当修饰语位于句首[8]。其次,两者句法功能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所充当句法成分的倾向性上,即“对于”引导的介词短语倾向于作句首修饰语,特别是全句的修饰语[8]。
4.介宾短语与句中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首先,介宾短语与句中主语或宾语是限定关系,如:“在现阶段上,对于经济问题,我们完全同意孙中山先生的这个主张”(“孙中山先生对于经济问题的主张”)。其次,介宾短语与句子剩下的部分之间是被述说关系,如:“对于我来说,经历得越不快的事就越能忘得快”。再次,介宾短语与句子剩下的部分之间是述说关系,如:“外来干部比较本地干部,对于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这些方面,总要差些”[10]。
5.句法位置。金立鑫对“对”和“对于”的句法位置进行了描写,“对”在主语前后、助动词后、否定词后均分布自由;而“对于”在主语前分布自由,主语后分布有条件限制,不可分布于助动词和否定词后[11]。
6.“对/对于……V”中V的类型。李琳莹根据“对/对于……V”中V的类型,将“对”介引的成分分为四类。当V为言语行为动词或动作动词时,“对”介引的成分是动作行为的方向或对象;当V或形容词表示心理活动或情感态度时,“对”介引的成分是心理或情感行为的对象;当V为“形式动词+动词”时,“对”介引的成分是动词的受事;当谓语部分是表判断的短语或句子时,“对”介引的是评述的对象。除第一类外,其余三类中“对”和“对于”均可互换[12]。
7.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特征。在不同的语体中,“对”的使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王景丹考察了公文语体中“对”的使用情况[13]、[14],李孝国考察了法律文本中“对”的使用情况[15]。
此外,关于“对”和“对于”的研究,还包括对两者篇章功能的比较[16],对两者历时发展的探讨[17]、[18]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对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多种因素作用下,“对”和“对于”的概念语义空间呈现出何种样态;
第二,真实语言使用中,影响“对”和“对于”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梁茂成等指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普通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的延伸,基本程序与普通的实证研究方法相似”[19](P178),即提出假设、設计操作方案、建立语料库、语言特征提取、统计分析、数据解释、得出结论。与一般的实证研究不同的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验证假设时采用的是真实发生的“第三人称”语料,而不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得来的“第二人称”语料。
(三)语料库建设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语体不同,“对”和“对于”会表现出不同的使用特征。因此,本文选择了分属不同语体的三种体裁(小说、新闻、学术期刊论文),并建成三个小型语料库。
1.体裁选择
张伯江认为,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不看重语体种类,所看重的是语体变量[20]。两种体裁在语体种类上相似,但在某一语体变量上表现不同,语法特征可能表现出较大差异。关于语体变量,本文主要参考了Longacre和王洪君等所采用的划分语体的语体变量。Longacre根据“有无时间连续性”“是否关注动作主体”,将语体分为叙事、操作指南、行为言谈、说明四类[21];王洪君、李榕、乐耀根据时空属性(当下/非当下),将语体分为“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和“主观远距单向式语体”[22]。按照上述标准,小说、新闻、学术期刊论文三种体裁在语体变量上的表现,可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小说在三种语体变量上的表现为“关注时间连续性和动作行为主体”,“时空属性为当下”;新闻在三种语体变量上的表现为“关注时间连续性和动作行为主体”,“时空属性为非当下”;学术期刊论文在三种语体变量上的表现为“不关注时间连续性和动作行为主体”,“时空属性为非当下”。
2.语料库详情
本文研究共涉及到三个小型语料库:小说、新闻和学术期刊论文。
小说和新闻语料库建设。新闻语料库从ToRCH2009[23]、ToRCH2014[24]中抽取而来。ToRCH(Texts of Recent Chinese)系列语料库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语料库团队建设而成,抽样方式参考布朗语料库,包括新闻、通用、学术、小说四大类体裁。ToRCH2009和ToRCH2014抽样方式一致,但文本内容不重复,因此可以合并使用。我们抽取其中的新闻语料,建成新闻语料库,总库容量为21万词。小说语料库同样从ToRCH2009、2014语料库中抽取而来,共61.6万词。
学术期刊论文语料库建设。首先,在本学科的核心期刊中选择五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分别是《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其次,将发表年份限定在5年之内,即2016—2020年。再次,挑选出由一位作者写作的实证类论文①。该语料库共包括51篇论文,总库容量为32.8万词。
以上三个语料库建成后,均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处理。
3.语料检索及抽样
以“对于_p①”和“对_p”为检索式,在小说、新闻、学术期刊论文三个语料库中进行检索。介词“对于”和“对”在三个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我们获取到的“对于”和“对”的语料共有4319条。按照“对于”和“对”在三类体裁中的分布比例,随机抽取500条语料进行分析。这500条语料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在所抽取的500条语料中,由于部分语料不符合分析的标准,所以需要排除。我们主要排除了以下两类语料:一是“对”表“朝、向”义的语料,这类语料与“对于”不是近义构式,因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二是介宾短语作定语的语料,如“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也需要排除在外。对以上语料进行排除后,“对于”和“对”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4.语料标注框架
根据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建构了“对”和“对于”语言使用实例的标注框架,具体如表5所示:
5.数據统计
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多重对应分析。多重对应分析(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简称“MCA”)所展示的是语言使用实例与多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中,“语言使用实例”指的是小说、新闻、学术期刊论文中“对”和“对于”的使用实例;“多个变量”是指上文提到的7类使用特征。对于每一个语言实例,我们都根据上文中的7类特征进行标注。通过多重对应分析,“可将复杂的多维数据进行降维处理”[1],从而把语言使用实例和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二维坐标中展示出来。
四、结果
(一)MCA维度阐释
本次研究共有9个分类变量(上文中标注的7类特征涵盖了8个分类变量,再加上1个介词变量“对”和“对于”)。MCA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在图1中,黑色为8个语言特征,灰色为语言实例。据图1可知,维度一和维度二仅能解释数据中37.9%的变异。Levshina指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结果,Greennacre将R中的{ca}包调整为{mjca()}包,以更真实地反映维度对数据变异的解释程度[25]。我们采用{mjca()}对数据进行处理,再次观察维度一和维度二,发现两个维度可以解释数据中79.6%的变异。因此,介词“对于”“对”与8个特征的对应关系可以由图1来表示。
在第一个维度上,贡献值比较高的分类变量是句法功能(F)、介宾短语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G)、句法位置(L)、是否与“来说/而言”组合(Lai)、介引成分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YY)、V的类型(V),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在第二个维度上,贡献值比较高的分类变量有:体裁(TC)、动词类型(V)、句法位置(L)、介引成分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YY),具体情况如表7所示:
(二)加入补充变量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对于”“对”与多个变量的对应关系,我们以图1为基础,将两个介词作为补充变量加入到MCA图中,具体如图2所示(见下页):
由图2可知,“对”位于维度一的负向,维度二的正向,几乎靠近维度二的原点;“对于”则位于维度一的正向,维度二的负向。
五、讨论
(一)“对于”和“对”用法的主要差异
根据上文的结果,“对于”和“对”用法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句法功能(F)、介宾短语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G)、句法位置(L)。具体而言,“对于”倾向于置于句首,介引全句的话题,与其后的成分构成“被述说”和“述说”的关系。“对”倾向于置于主语后,介引核心谓语的相关成分,与核心谓词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除上述三个主要差异外,“对于”和“对”的用法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一定差异。“对于”倾向于和“来说/而言”组合,所介引的成分一般不是其后成分的受事,V多为表性质和状态的谓词;“对”则不太倾向于和“来说/而言”组合,所介引的成分多为其后成分的受事,V多为表运动与变化的谓词。
(二)“对于”和“对”的概念语义空间
首先,“对于”和“对”的概念语义空间可以通过两者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实例(样例)来构建。我们分别以“对于”和“对”的所有语言使用实例为范围,绘制95%的置信椭圆。具体如图3所示:
根据图3,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就“一义多形”角度而言,“对于”和“对”是表达“对待关系”的两种形式。从图3可以看出,以“对于”和“对”的所有样例为范围绘制的两个椭圆之间有重合的部分,这说明两者的部分语言使用实例在真实语境中体现出相同的特征,即在这些语言使用实例中,“对于”和“对”可以互换且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同时,“对”的语言使用实例接近原点,在两个维度上的倾向性都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对”表对待关系时适用的范围较广,限制较少。
第二,就“一形多义”角度而言,“对于”除与“对”共享的意义外,还具有其独有的意义。从图3可以看出,“对于”的大部分语言使用实例是分布在两者的重合范围之外的,同时,这部分的语言使用实例主要分布在维度一的正向。也就是说,它们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作为修饰成分位于句首,与后面成分构成‘被述说和‘述说的关系”。此外,“对”使用实例的分布范围比较集中,“对于”的使用实例则相对分散,这说明“对”使用实例之间的相似性较强,而“对于”使用实例之间的相似性较弱。
其次,“对于”和“对”具有不同的原型范畴。基于MCA图,分别围绕“对于”和“对”的中心(centroids)绘制95%的置信椭圆,“该置信椭圆代表了95%的置信区间时的范畴原型”[1]。具体如图4所示(见下页):
从图4可以看出,“对于”和“对”的椭圆完全不重合,说明两者拥有完全不同的原型范畴。“对于”和“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维度一上,在维度二上表现得并不明显。因此,两者原型范畴的差异也体现为维度一的差异,“对于”处于维度一的正向,“对”处于维度一的负向。由此可知,“对于”的原型范畴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话题”,“对”的原型范畴是“在状语位置介引谓语的修饰成分”。
(三)“对于”和“对”使用的体裁差异
关于语体变量的差异,本文主要选择了三种体裁,以考察“对”和“对于”在体裁方面的不同。据上文对MCA两个维度的阐释可知,维度二中贡献值最高的是体裁变量,小说和新闻分布在维度二的正向上,学术期刊论文分布在维度二的负向上。为便于观察,我们将图2引至此处:
从图2可以看出,“对”均接近维度二的原点,说明“对”使用的体裁倾向性并不明显。“对于”均位于图的下方(维度二的负向),和学术期刊论文(TC-lw)处在一个方向上,说明“对于”比较倾向于出现在学术期刊论文中。王永娜、冯胜利指出,“对于”属于正式体介词[26],“学术期刊论文”语体正式,因此,它更倾向于使用“对于”。同时,维度二在负向上的特征除“学术期刊论文”(TC-lw)之外,还有“主语省略”(L-no)。从图2也可看出,“学术期刊论文”(TC-lw)和“主语省略”(L-no)的距离较近。上文曾经提及,“学术期刊论文”不关注“动作行为主体”,因此,这类体裁倾向于省略主语。
六、结语
本文关注的是语言使用中的构式交替现象,即在真实语言使用中,表达相近意义的构式交替使用的现象,通过构建近义构式的概念语义空间,揭示影响构式交替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表达对待关系的近义构式“对于”和“对”。基于以往“对于”和“对”的研究成果,我们建立了包含8类语言特征的标注框架,对224条表对待关系的“对于”和“对”的语料进行标注。之后,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法(MCA)对标注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对于”和“对”语言使用实例,构建两个介词的概念语义空间。
本次研究主要有四个发现:第一,“对于”和“对”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句法功能(F)、介宾短语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G)、句法位置(L)三个方面;第二,“对于”和“对”的概念语义空间呈现出部分重合的样态,说明两者既有共享的语义范畴,也有各自独有的语义范畴;第三,“对于”和“对”具有不同的原型范畴,“对于”的原型范畴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话题”,“对”的原型范畴是“在状语位置介引谓语的修饰成分”;第四,“对于”倾向于出现在学术期刊论文中,符合该体裁语体正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炜炜,王芳.从基于样例的概念空间看构式交替——以“让”和“给”的被动用法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6).
[2]田臻,段丹,韓璐.构式网络中近义构式的语义对立探析——基于“V着”/“V了”存在构式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
[3]张懂,许家金.英汉与格交替现象的多因素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
[4]黄莹,任伟.英语分析型允让构式的致使倾向研究——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和多重对应分析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3).
[5]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6]杜静,李福印.“破”类动词的多维语义分析[J].外语研究,2019,(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张永胜.浅析介词“对”和“对于”用法的异同[J].语文学刊,1992,(4).
[9]吉庆波.介词“对/向”+O+V的替换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任明.“对、对于”的表义功能[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1]金立鑫.介词“对”和“对于”[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1,(3).
[12]李琳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3]王景丹.谈语体与“对”字句的适应关系[J].修辞学习,2001,(3).
[14]王景丹.公文语体“对”字句的初步考察[J].修辞学习,2001,(1).
[15]李孝国.法律文本中“对”字句的话语分析[J].修辞学习,2002,(4).
[16]王蕊.“对于、关于、至于”的话题标记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17]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6,(1).
[18]聂仁发.“对于”百年来分布变化的定量分析[J].汉语学报,2011,(3).
[19]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0]张伯江.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语体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2,(6).
[21]方梅.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J].修辞学习, 2007,(6).
[22]王洪君,李榕,乐耀.“了2”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A].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四十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3]许家金.ToRCH2009 Corpus(ToRCH2009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2009年布朗家族语料库,100万词,汉语). 2014.
[24]许家金.ToRCH2014 Corpus(ToRCH2014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2014年布朗家族语料库,100万词,汉语). 2017.
[25]Levshina,N.How to do Linguistics with R:Data explor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5.
[26]王永娜,冯胜利.论“当”“在”的语体差异——兼谈具时空、泛时空与超时空的语体属性[J].世界汉语教学, 2015,(3).
Construction Alternation:An Exemplar-based Conceptual Space of “Dui(对)” and “Duiyu(对于)”
Gong Xue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space of Chinese preposition “dui(对)” and “duiyu(对于)” by using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ur analyses show that: 1. the thre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dui(对)” and “duiyu(对于)” are syntactic function (F), the meaning connection between prepositional phrase and other elements (G), syntactic location in sentence (L); 2. “Duiyu(对于)” and “dui(对)” have the same meaning and also are different in some aspects; 3. “Duiyu(对于)” and “dui(对)” have different prototype; 4. “Duiyu(对于)” have more likely been used in journal articles compared with fictions and news.
Key words:“duiyu(对于)”;“dui(对)”;Conceptual Space;Construction Alternation;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