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波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单位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财务分析结果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财务数据随之倍增,如何从大量财务数据中提取对管理者有用并关心的数据,成为财务人员迫在眉睫的问题。
财务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工作的有效落实,不仅能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更是学校整体规范运行的根基。当前,很多学校对财务分析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久而久之不仅会降低财务管理效率,还会带来很多潜在风险。因此,高校不仅要加强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要在财务分析方法、模式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提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已有的账务数据对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的一种综合评价。财务分析是利用会计核算数据和其他信息资料将数据信息整合到一起,让使用者了解单位整体财务运行状况,并掌握其重要信息。通过加强学校财务分析,可以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财务分析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涉及单位预算信息、收入信息、支出信息、资产负债信息等各个方面,这些信息不仅能用于财务分析,还能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基础资料。通过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可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通过财务分析及时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进财务管理模式,提高单位整体效益。
目前,随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财务分析成为其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反映学校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为绩效管理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查找出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对比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存在的问题,衡量现有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由此转换为对预算绩效的评价与管理。这样不但能改进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而且也能为日后财务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数据层面,分析涵盖内容有限,大部分的分析仅仅针对财务报表数据简单展开,如年度实际收支与预算数的比较分析、资产负债数据与上年对比的增减分析、各部分数据占比分析等,而对数据背后的分析不够深入,缺乏内容外延,忽略了财务数据与业务信息的关联性,如影响收入变化的政策因素有哪些、支出数据反映的业务活动内容、资源配置是否科学,这些能够反映财务管理水平并对单位管理决策支撑的分析不足。
一直以来,高校财务分析主要是对某一会计期间财务报表做事后分析,这种分析是基于已经发生的财务事项进行总结归纳,但对已经发生的问题无法改变。随着高校快速发展,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要求高校财务分析能为其发展规划预先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使高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目前,高校信息化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个部门系统各自独立,没有从全局进行系统筹划,数据没有实现共享。财务、人事、国资等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比如报销、工资、学生收费等信息共享水平低下,在进行分析时人员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基础数据的查询、整理和汇总阶段,无法进行真正的数据分析。
根据现行制度,高校财务大多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更谈不上对成本的控制,所以财务指标设置较为单一,仅有单纯的可量化硬性指标,没有体现学校发展潜力等方面指标,比如毕业生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科研情况等。只有设立科学的指标分析体系,才能发现哪些方面的投入是必须的,哪些投入是需要严控的,以此控制成本,提升学校财务核算水平。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大多集中在会计部门,对财务预算、核算、决算管理流程不熟悉,财务部门下设科室众多,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和岗位轮换,信息掌握少,缺乏熟悉学校整体状况和财务工作全貌的专业人员,导致财务分析只能浮于数据表面,不能对学校整体经济活动作出合理、全面、深入分析。
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不仅是财务部门工作业务,需要学校管理层及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把财务分析作为学校战略发展分析的一部分,给予财务人员足够的材料支撑,深入业务层面分析,才能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高校财务分析人员一定要适应发展需求,打破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和传统会计模式的思维方式,创新财务分析模式,联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分析每个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构建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突出高校财务分析特点,寻求适应高校发展特色的财务分析方式和方法。在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时,不能仅从财务角度出发,更要将财务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
传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更适用于企业,其体系构建主要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而对高校来说,重点关注点可能不在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关注的重点进行财务分析体系构建。高校经费主要投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经费的来源、使用与产出效益是财务分析的重点关注内容,以教学与科研为分析切入点,制定并进一步细化指标,从而构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例如资产状况分析,可以从固定资产结构分析入手,将固定资产分为教学固定资产、科研固定资产和其他固定资产等,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分别分析各类资产的投入使用情况。
要想提高财务分析的实用性和其参考价值,在财务分析时不能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展示,而是要将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与相关的业务信息相联系,以此挖掘出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的相关信息。例如对于预算完成率分析,不能只比较完成率上升或下降,而应该从影响预算完成率因素出发,层层分析实际业务发生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同时,可以借鉴杜邦分析法层层分解每个财务指标,与相关业务情况紧密融合,以此丰富财务分析的内容。
高校财务部门一般都按业务类型设置具体科室以及岗位,财务分析是学校财务整体情况分析,具体科室或者岗位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财务信息,所以,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岗位责任制是关键,如财务综合管理办公室人员对财务基本情况、财务工作完成情况等总体概况负责,预算管理人员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分析工作负责,核算人员对各类资产、负债、结余情况负责,薪酬岗位人员对各类人员收入情况负责,学费管理人员对学费收缴情况负责,这样一来,财务分析工作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从而分析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财务信息化首先应该从部门内部着手,梳理各科室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完善信息系统的基础环节,将全部财务数据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避免财务数据的人工查询和统计,将财务人员从基础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的财务分析工作中。同时,单位也可以运用信息系统将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各项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分析,以更便捷的方式实现业务和财务的充分融合,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财务部门各岗位人员应定期轮换,让更多人去掌握预算、核算、科研、决算等工作,这样既能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也能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分析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作为人才储备,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参与专项工作,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