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 曾慧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 张家界427000)
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建设现代化乡村,同时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现代化农村的重要措施。另外,后续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样也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放在首要地位,农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第一战线,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建成美丽乡村的关键在于乡村的振兴,除了外在美以外,文化与精神富足等内在的美也是检验乡村是否振兴的重要标准。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的内涵,可以理解建设现代化乡村的每个要求都需要信息服务的支持。想要实现“产业兴旺”,充分的经济、市场、技术等信息是前提;在“生态宜居”的要求中,不只是自然生态的保护需要信息技术,社会生态依然需要提供信息服务;良好的“乡风文明”环境,需要优秀的文化信息服务来熏陶;做到“治理有效”,除了法治以外,村治与德治更是需要文化信息服务的有力参与;“生活富裕”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富裕,“精神富足”同样是生活富裕更深层次的体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远远没有字面那么简单,作为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力军”的农村图书馆,更应该深入理解其中存在的丰富的信息内涵,并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这更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快速推进。
狭义的农村图书馆(室)是指设立在乡村地区、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书籍保管处,实质上仅是农村对收藏图书进行保管和管理的一个场所,通常坐落于村文化大院、村委会、乡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地方。
而广义的农村图书馆,本文更倾向于黄体杨[1]对其的界定,农村图书馆是指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或个人资助)举办的,受政府管理和控制,建立在农村地区,为广大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我国,所有设立在乡村地区的图书馆都应该纳入农村图书馆的范围,包括其它级别公共图书馆的基层农村服务点。
从西部大开发到精准扶贫再到乡村振兴,国家一直在大力建设乡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村(社区)及薄弱区域的公共图书借阅服务,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点,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2]。按照这些要求,在政府没有将乡村图书馆统一规划、投资、设立为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单独级别的情况下,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担负了农村图书馆的管理权、使用权以及大部分职能。
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因素,而经济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各类产业是否兴旺,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上,图书馆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图文信息资源为当地第一产业的农业服务。而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产业兴旺”指的不仅仅是传统农业,二三业同样需要进行现代化的兴旺,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工业制造品的生产、销售提供便利、扩宽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乡村振兴的首要内容。
生态宜居的内容是指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生态环境都宜人生活居住。在践行自然生态恢复“绿水青山”的理念中,农村图书馆发挥本身的职能作用,通过挖掘、整理、推广生态文化信息,以文化人,唤醒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其学习、接受、践行生态文化[3]。同时,妥善利用信息职能为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等地的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推动乡村自然生态宜居;社会生态环境存在于人们相处聚集进行沟通交流的随时随地,农村图书馆可以利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区位优势,联动乡村戏院、休闲娱乐中心等文体资源展开各类联合活动与服务;除此之外,通畅的医疗卫生保健信息是一个地区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可以与医疗卫生以及社会公益系统合作,及时提供医疗与公益卫生信息,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生态氛围,这也是推进农村地区“生态宜居”的有力措施。
所谓乡风文明,是能够直接解决乡情亲情缺失、熟人社会消失、人与人信任危机问题的重要载体[4]。与生态宜居主要对农村地区的内部环境要求不同,乡风文明更注重的是对外的文风风气的展示。因此,农村图书馆服务乡风文明首要工作就是提升村民综合素质,除了可以与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合作提供教育类的信息服务之外,还可以宣传、发扬当地的特色与民族文献资源,发扬传统文化与区域特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提高当地村民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营造特色村风。把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特色村风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把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法治有效”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见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图书馆需要开展各种法治宣传类信息服务,并且配合政府做好法律普及类活动,这不仅是为乡村服务,也是为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服务;农村有着自治的传统,基本上都是本村人选举村干部后参与本村治理,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村干部提供信息决策资源与技术,是农村图书馆参与农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德治在乡村更是有着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活着大量的青少年以及留守儿童,除了出生时的家庭品德环境对其重要影响以外,后天的品德教育也至关重要,农村图书馆可以与各类学校合作开展各类优秀品德发扬活动,对于成年人、老人也需要集中组织教育,及时避免一些不良情况的出现。
建设美丽乡村的总目标就是生活富裕,生活富裕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富裕首先体现在有着满足生活需要的收入,除了农产品产业兴旺的增收,还要求农村地区的人口都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检索能力,同时与人社等部门合作,为农村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服务,保障其收入稳定,拓宽其提高收入的渠道;另外,生活富裕除了物质上的“富裕”以外,也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符合农村地区需求的精神娱乐信息是满足“精神富裕”的基础性条件,农村图书馆可以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采购具有区域性质的图文报刊、视频、音频,提供阅读观听服务,也可以通过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各类信息技术汇集符合当地需求的、健康的、文明的娱乐信息资源提供给当地群众,满足其“精神富足”需求。
自2002年起,我国通过实施3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陆续建设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家书屋”。截至2011年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部分地区甚至延伸到了自然村;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高达530TB,服务网络覆盖全农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5]。农家书屋工程于2012年8月提前3a完成,共建成达标农家书屋60余万家,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6],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所有村落的覆盖。此外,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2021年4月23日召开的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的统计,全国已经累计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575384个[7],而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范围内行政村的数量约69万个,按照这个比例,全国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已经约达到了83%,这为农村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的可操作性提供了范围上的支持,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进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成就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已经整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内的数据资源,可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部分要求,但还是缺少人社农科、教育培训、医卫公益方面的信息整合,这就需要引入新的平台与技术,收集、整理这些信息。以湖南图书馆为例,2019年省图开始实施的贫困地区提档升级项目,通过新型现代化设备为中西部贫困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提供基于湖南公共文旅云平台的智能服务,主要包括定制群众需求特色数字资源清单和内容,整合省内各地现有数字资源,提供永久性资源更新服务,资源嵌入国家数字文化网、文旅e家、公共文化云、读者大数据智慧平台和湖南公共文旅云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实现同步更新,项目为数字文化服务空白地带的基层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化公共文化的服务环境。因此,农村图书馆可以参考此项目,引入新平台和技术,分类整合人社农科、宣传教育、医卫公益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提供实时更新和数据入库。如,设立农村地区比较关心的医疗和公益信息专栏、就业信息专栏、教育培训信息专栏等,通过农村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下的信息服务内容,图书馆可以与人社农科系统、宣传教育培训系统、医疗卫生保健等系统合作进行信息收集。人社农科系统有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市场、技术信息以及人们需要的就业信息,可以为农村地区产业的融合发展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信息支持,满足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要求;宣传教育培训系统有满足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要求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综合素质教育信息、农村治理决策信息等,图书馆可以与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单位(包括学校、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公益医卫系统有满足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所要求的相关信息,包括慈善捐赠、医疗补贴、专家介绍等,图书馆可以和医院、公益机构展开合作,由医院、公益机构提供相关专业与公益信息。总体是由公共图书馆牵头,在调查当地信息需求的情况下,总体或者选择性地与各系统合作,由各合作部门向图书馆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化信息,再由图书馆引入和利用信息资源数据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分类和优化,通过农村图书馆(包括基层农村服务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各种相关和隶属机构)等基础设施面向农村提供符合需求的信息服务。
从数字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已经开始慢慢迈向智慧化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就是在于“馆员的智慧”,这需要馆员有较强的图书馆专业化技术,智慧图书馆以智慧服务(馆员智慧加用户智慧)为主导,智慧服务的开展需要兼备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8]。因此,农村图书馆在引入各种信息化设备平台走向“智能”的同时,专业化的馆员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可忽视,高素质的馆员可以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知识咨询、情报分析与研究、数据管理、智库研究、嵌入式服务等,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带动用户智慧,这是乡村振兴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所需要的重要条件。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本文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20字总要求为基础,对总要求下的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创新信息服务策略,农村地区的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多方合作、引入设备、人才引领,紧跟乡村振兴战略总步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乡村的建成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