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钊
摘要:表达能力是我们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语言表达则是学生在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尝试。在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听和学的过程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因为各种现实因素,很难表述出来。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基本素养教学新目标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在教學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学科,语言包括文字、文章和背后的文化,语言又可以分为书面语言和口语语言。小学是培养学生各方面技能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围绕着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三个要素,打破学生表达的障碍,让学生都学会、学懂真正的说话,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目前小学生语言表达技巧还不够精炼
说话不通顺。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和生活阅历不足,缺乏大量的知识储备。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发生学生突然中断自己的讲话或无法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制定适当的课程,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害羞,不敢开口说话。小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是面对熟悉的朋友和家人,很少接触外人。因此,面对生人,许多学生不敢说话,不愿说话,拒绝交流。当老师发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开口交流的益处,引导学生慢慢放开心态,在待人接物时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
说话不规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听到粗俗的话,并且会受这些话语影响,养成不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教师在听到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有粗俗话语时,要迅速纠正其错误,告诉学生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还有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脾气不好,不经意间对同学发火,不仅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使其养成了坏习惯。教师在发现类似问题时应保持耐心,注重开导,努力确保学生养成开朗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具体措施
2.1结合教材收集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技能的前提。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去探索知识。而小学是学生养成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找到与教材相匹配的合适的语言材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一首写自然风光的诗词,如唐·杜牧的《江南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这首诗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远近、动静结合,特色鲜明。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除了教学该诗词的内容,老师可以再收集一些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等,通过这些美丽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真正魅力,产生对大自然的渴望,真正爱上大自然,爱上阅读,以此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显然,为学生寻找合适的语言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2.2加强日常朗读训练
在教学一些难读的文章时,要加强日常朗读训练,才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解朗读的方式和字词的意义,达到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多小学生很难整合朗读文本,因为他们知识积累不够,生活经验匮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对于老师朗读时的语言表达和语调可以进行模仿,从中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此外,小学生都很在意他们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内营造一种和平竞争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课上组织各种阅读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还需要将课文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在这种潜移默化地氛围下,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3注重课堂游戏活动开展——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不断推动学生进步。例如,古诗词《游子吟》情景生动,人物形象清晰,故事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表演开展情景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在故事的再现学会自我表达。学生在角色表演、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了角色再创造,丰富了故事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诗词类课文的时候,进行飞花令和诗句接龙,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给予小的提示,在丰富学生诗词积累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4营造学生语言表达的良好氛围
师生交流。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师生之间真诚地相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态进行语言表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师要主动放开,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地和老师进行交流。例如在口语表达小节“意见不同怎么办”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们进行小品表演,并且老师在其中担当相关角色,再现意见不同的情景,同学们在表演中也敢于表达,敢于反驳,这种方式大大缓解了传统教学的僵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放开自己。然后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表演观后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程陪伴参与,学生也减少了对老师的刻板印象,大大改善了师生关系,调动了课堂气氛,最后学生们都敢于举手发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离讲台更远,更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交流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勇敢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
和谐的班级氛围。营造轻松的班级交流氛围不仅要依靠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亲和力,更需要依靠班级交流的和谐、包容。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评估学生回答的问题,在肯定学生回答的优点的基础上注重查漏补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避免当着全班严肃批评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奖励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促进其养成积极的学习行为。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正误和得失,渐渐地,班级没有嘲讽、讽刺,只有满满的爱,这就营造出了敢于发声、不怕犯错的交流氛围,创造了一个让学生可以说话并且不怕说话的语言环境。
结语
语言是基础学科之一,掌握语言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有话要说,敢于说出来;要调整教学设计并在课程中来填补学生的语言空白,从而促进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逢莲.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为例.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5(2):47-47.
[2]王培.从课外走向课内,让学生有口“易”开--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教育界,2021(30):45-46.
[3]尤红英.紧抓三要素,打开话匣子——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亚太教育,2020(13):131-132.
[4]张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思考[J].学周刊,2018(2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