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难点字词解析策略

2021-12-11 11:09黄亢美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理据本义字形

编者按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增设了文言文,文言语体与口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不少字的形音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成为文言文教学上的障碍。南宁师范大学黄亢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字理教学理论研究者和课堂教学践行者,近年来,他与他的团队开展了“小学文言文字词解析”专题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文言文字词解析方法。为此,我刊特邀请黄亢美教授及其团队教师撰写了3~6年级上册的一组文言文难点字词解析文章,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助益。

统编本教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文言文,文言文的字词,特别是一些古今形义变化较大的字词,对于正值以字词学习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有较大难度的,教师在教学时一般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一、 字理解析——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

汉字的构成皆有理据,对相当一部分古今形义变化不大的字词,教师只要依据其构字理据进行解析,便能让学生理解其形义。例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写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填海,其中的“衔”字是个从金,从行的会意字,“金”与“行”都是熟字,不难理解,可是组合成“衔”又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精卫是“衔”西山之木石,而不说“含”西山之木石呢?只要我们解析其构字理据,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了。《说文》对“衔”字析义为“马勒口中”,本义是横在马口中用来控制马的嚼子,这根马嚼子用金属制成,故“衔”字内中间是个“金”字。马嚼子横在马嘴里,两端有小环,以便拴住缰绳后就可以左右控制马的行走,所以“衔”字又用“行”表义。因为马嚼子是横在马口中的,由此就有用嘴含、用嘴叼的意思。精卫填海之物既有“石”,也有“木”这类枝条形之物,如果用“含”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所以说精卫是“衔”西山之木石以填海,特别是枝条形之“木”也只能像马嚼子一样横在嘴里,可见作者使用的“衔”字是非常精准的。对这一类字,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析形索义,便能使他们因义而记形了。

有些字,特别是形声字,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从它的形旁入手,就能很快地辨清其形义。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的“辩”字从言,通过“辩”与“辨”进行比较,就不难明白“辩”是辩论、争辩的意思,所以一定是从“言”的“辩”,而不是从“リ(刀)”的“辨”。再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最后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以堙于东海”。“堙”的本义为堵塞、填塞,所以用“土”作形旁表义。形近字“湮”形旁是“氵”,表示沉没水中,与用“土”来填塞的“堙”明显有别。课文“以堙于东海”就是精卫口衔西山之木石填塞东海的意思。

文言文中不少难点的字词,只要抓住其表义的偏旁部件进行理解或辨析,就能基本上理解其意思。但是,古今汉字形义还是有不少变化的,所以我们还需要采用其他方式进行难点字词的解析。

二、引古识今——通过古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形义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不少汉字的形义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采用“引古识今”的方式,即对一些形义变化较大的字通过引出其古文字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意思。例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有“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句子,句中的“走”下部“”原是“止”的变形,甲骨文字形写如“”,像脚趾形,古今字形还是依稀可辨的。而“走”字上面的“土”就很难与字义联系起来了,由此,可引出“走”的甲骨文“”,上部的“土”原来是“”,像奔跑的人形,因其字形变化太大,教学时可采用逐渐变形的板书方式(—  —  —)帮助学生了解其形变的过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走”原来就像人奔跑时跨腿甩臂的样子,本义就是奔跑。再让学生用“走”组成“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等词语,对“走”奔跑的本义印象就更深了。理解本义后再联系课文“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语境,就很容易知道野兔因慌不择路的“走(跑)”,而且速度快,发力猛,才会“触株”,并导致“折颈而死”;如果“走”只是一般的行走,自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后果了。

有时可抓住一些字的关键部件进行古今字形的比较,例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的“弈”是个形声字,上部的“亦”是声旁,下部的“廾”形变较大,教学时便可引出其篆文“”,可明显看出像两只手形。“弈”本义是指围棋,下棋是两人一招一招进行的,所以用表示两只手的“廾”作形旁表義。为了加深学生对“弈”字中下部“廾”的理解,还可引出含“廾”部的“弄、弃”等字,提示这些字中的“廾”也都是表示两只手形。而形近和同音字“奕”下部是“大”,像人高大盛美、神采焕发的样子,故有词语“神采奕奕”。因此,表示两只手在下棋的“弈”不能写成与人的体态有关的“奕”。

“引古识今”要注意的是不要机械一律地“引古”,如“弗”的甲骨文写如“”,由“”(箭杆)和“弓”(捆物的绳子)组成,像用绳索捆束箭杆,《说文》析义为“矫也”,本义是矫正。“弗”的字形与古文字差别不大,而且宋体或楷体的“弗”表示箭杆的“”一直一曲,教学时就可直接依照其现字形提示学生:箭杆必须直才射得准,射得远,所以发现一些箭杆翘起变形,就要把弯曲的箭杆与笔直的箭杆或笔直的物件捆绑到一起,以此矫正变直。或说是刚砍下的竹子破开成一条条的准备做箭杆,这就要捆束成把,经过一段时间晾干定形后再解开,这样每一根箭杆就很正直了,倘若一条条散开晾晒就很容易翘起变形。而现在正用绳索捆束住,当然是还不能用的。所以,作否定副词时“弗”就表示“不”的意思,“弗能”就是不能,我们常说的“自叹弗如”就是“自叹不如”的意思。课文《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就是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的意思。

三、引繁识简——利用繁体字帮助理解简化字的形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普及汉字教育,对一些繁体字进行了简化。简化字的方向是正确的,不少简化字仍含“六书”特点,但也有一些简化字的构形理据退化,这就难以见形知义了,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这些理据退化的简化字就可以适当地引出其繁体字形,以帮助学生理解其简化字的形义。如《囊萤夜读》一文中有“夜以继日”一词,“继”字的“纟(糸)”容易理解,而右旁的“”则非常费解。教学时可引出繁体的“繼”,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右旁原写作“”(jì),上下皆糸,横画表示丝线断绝,断绝就须接续,所以《说文》析义为“繼,續也”。本义就是指丝线的接续,引申泛指两物的接续,延续。现将“”简化成“”,字理退化,但是仍可提示左边的绞丝旁就是把断的丝线接续上去的意思,所以,“以夜继日”就是用夜晚接续白天,也可以改换成“夜以继日”,词序变,语意不变。

再如《两小儿辩日》开头就写“孔子东游”,看到這个“游”字是三点水旁,学生一下子会对“游”的字义有些模糊,如果引出其繁体字“遊”,学生便能很快地见形知义,知道其本义是在陆地上行走,而不是在水中浮游。因此,“孔子东游”其实就是“孔子东遊”,即孔子向东方各国出行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并非所有的简化字都必须“引繁”,有些简化字含有新的理据,也可“就简说简”。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的“戏”,繁体为“戲”,现为形旁“戈”加符号“又”的简化字,依据现字形也可灵活识记为:舞台上手(又)拿着“戈”在对打,那是演戏,不是真打,所以文中“群儿戏于庭”的“戏”就是嬉戏、游戏的意思。

四、假借字教学——可引导学生灵活多法记忆

汉字中的假借字是没有字理的,大多是借用某字的字音而已,因此,对这类假借字形义的理解就可以灵活处理,多法识记。如《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中的“汝”是形声字,从水,女声,本义为水名,故从水。在文言文中多借作第二人称代词,表示你、你的。现在的普通话读音“女”与“你”发音相近,不少方言区对这两字的发音相同或相近,因此,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女”与“你”的发音比照,帮助学生识记“汝”是借音作第二人称代词“你”。再如“然”字,从火,从肰(rán狗肉) ,肰亦声,会意为用火烧狗肉,本义是燃烧。后加“火”成“燃”,“然”就借用为指示代词“这样”的意思,此义也可灵活识记为:不少地方杀狗(犬)除毛后会用稻草将整条狗烧得金黄,“这样”烹煮的狗肉口感香脆,对“这样”的烹制方法大家都比较认同,由此可灵活识记为“然”含“这样”的意思,词语如:然后(这样以后)、虽然(即使这样)、理所当然(理应这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它这样,不知道它为什么这样)等。《学弈》作者最后说道,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非然也”,意为不是这样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末句“取之,信然”,这里的“然”也是指示代词“这样”的意思,句意为摘下路边的李子一尝,的确是这样的(苦味道)。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的就是文字关,作为教师自然应当对文字的构字理据和古汉语的表达特点有所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深或浅地施教。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理据本义字形
劝学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韩嚼牙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添一笔变个字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