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适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作文难”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不少分析。他们多是偏重于兴趣、情感方面去分析学生如何缺乏写作动机。本人认为在引起学生写作动机的诸因素(需要、愿望、兴趣、情感等)中,最能引起写作动机提高学生写作实效的是“需要”。写作与需要联系得紧密,学生便乐于去作文。
需要是一种个性倾向性,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有了某种需要,才为自己提出活动目的,考虑行动方法。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由此可见,要产生写作动机,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写作需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的地位。因而,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必须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明确他们的个体写作需求,方能由此索彼,激发写作动机。
小学生的写作动机主要是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幼稚、单纯,知识贫乏,思想肤浅,很难把写作活动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他们想的往往是实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得到他们的夸奖,或是为了不受批评和责备,还有的是为了争取好分数,或为了同学的羡慕等等。很多时候,老师会利用小学生的这种近景性写作动机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而这种与写作活动直接联系的近景动机,虽然现实性强,但它并不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所起作用的范围和效度较小,因而对作文教学只有短暂的推动作用。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笔者也受过这样的教训。笔者曾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并给予不断的表扬、鼓励,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开始时他们受到表扬十分鼓舞,兴致也很高,可不久,能坚持下来的同学就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虽然我讲了许多有关写日记的好处,也费尽心思为他们批阅,但日记是我要求他们写的,写日记并不是他们的内在需要,学生只是把它作为老师给的一项任务去完成,有的还作为一个负担。即使我不断地表扬、鼓励,但我的表扬只是短暂的刺激而已,终会过去的。能化为持久内部需要自觉去写日记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这表明:偏离学生内在需要去激发写作兴趣,其效应是短暂而微弱的。外部客观因素不可能从根本上激起学生对写作活动的动机。
由以上分析来看,要提高作文教学实效,引起学生写作动机,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意义所在,作文教学就要让写作与学生的内在需要相联系,并且要联系得紧密些。
小学生的写作需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际需要,一种是精神需要。学生的交际需要主要是父母、亲友、师生之间等的交往。写作向这方面靠拢往往成效颇大。这里所讲的符合交际需要的作文主要是应用文。例如留言条、请假条、书信、板报稿等。由于这些应用文或变相应用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会写作就成为学生的直接需要,所以学生的写作热情是最高的。例如一位教师布置的作文就很巧妙地与学生的直接需要相联系。在作文课上这位教师提出:“我们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一年多了,朝夕相伴、彼此亲密无间。我现在非常想去你们家玩。(这时,学生个个流露出欢喜的神情。)可是我怎么寻找你们的家呢?”正在學生为难之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学生们恍然大悟,随即摸纸拿笔,跃跃欲试。由于教师巧妙诱导,提出“怎么寻找你们的家”的有趣问题,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再如毕业班的老师翻开学生的《同学录》时,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平时苦于作文的学生却能在同学录中侃侃而谈,其中不乏美词佳句。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他们的交际需要也。紧扣学生的生活需要去命题去教学,就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作文的意义,更能让学生达到实际需要的满足。至此,作文考官们是否应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出的作文题是否已不切现今学生的生活实践,不应学生的需要呢?
学生的精神需要在这里不是指学生写了好作文得到夸奖,争取到了好分数得到别人的羡慕而获得的精神满足,而是指学生表情达意,感情得以宣泄的精神满足。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体系;中国古籍《尚书.尧典》:诗言志;汉代《毛诗序》:情动于衷,而行之于言;西汉杨雄:“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可见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把写作当作是表现人内心活动的载体。在与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尊重小作者的主体地位,保存他们可贵的心德,让学生文由心出,而不是为文造情。让学生自由驰骋,敢于坦露心迹,而不是瞻前顾后、束手束脚,为顺老师之意去攀求什么理想境界,扭曲自我意识,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文章。学生的真情实感栽倒在老师手中,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那么如何让写作与需要联系起来,提高作文教学实效呢?本人认为教无定法。本校一些班级的成功例子值得一鉴。一、出手抄报。不管他们写得如何,一律张贴,满足他们表达的需要。二、鼓励学生投广播稿。每天下午上课前的“红领巾”广播,有十分钟时间播出学生的投稿,学生尽可以反映学校近期发生的趣事、大事、好人好事等,或抒发自己的见解。由于约束少,见效快,所以投稿的学生日渐增多,水平不断提高。三、投稿到《小主人》报。这是一份由学生自办的报纸,让他们参与其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自主意识。四、鼓励同学间、亲友间、师生间通信。文字只有在不断的、实质性的运用中才能得到强化,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五、写墙报稿。等等。从这些例子可看到,以上的写作不是强制式的,而是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和精神需求方面的考虑,赋予写作以实质性意义,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写作的效果当然比平常硬性规定他们写的作文要好得多。自从开展这些活动以来,自觉加入写作行列的学生越来越多,可见,写作有其自身的魅力,写作一旦与学生的自身需要相接轨,写作独有的魅力便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强制性的,满堂灌式的写作教学出不了好成绩,这是事实证明了的。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交际需要和精神需要方面去考虑,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原有的写作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写作需要,引起新的写作动机。正是不断地满足了新的需要而产生新的写作动机,也就不断地加强和维持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写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