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
摘要:航空公司希望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后续飞行延误时间。除对空中飞行时间的控制外,也提出了地面快速过站保障程序,通过优化原有流程,从而减少延误时间,以提高航空器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快速过站保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1.前言
航空公司按照制定的计划发布航班保障信息。正常航班保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包括飞行、客舱、维修、货运、商务、地服等。依照我国《机场航班运行保障标准》和《航空公司航班正常运行标准》(以下用《标准》代替)中的相关要求,明确了航班运行保障中的诸多关键环节,通过量化保障时间,进而提高整体的保障效率。同时,《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可结合现有情况对保障工作进行合理优化。由于航空管制、气象条件、突发故障以及临时活动所导致的短时延误,航空企业希望能通过工作流程的合理优化,减少后续航段的延误时间。因此,不少航空企业发布了快速过站保障的方案,并开始逐步实施。
2.流程控制
2.1制定快速保障方案。
航空企业对于快速过站航班的需求一致,因此,在程序上,有客观相通性,其目的是保证航空公司当天航班的正常率符合预期目标。航班正常率是指按班期时刻表正常运行的航班数与计划航班数的百分比,它客观地反映了航空企业的航班运行状况。以笔者所在的航空企业为例,对于快速过站航班的保障已建立一套基本流程。流程是从飞机落地开始直至飞机再次起飞。其中,明确由运行控制部门为管理和监督的主体,做好资源调配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同时,处理各类反馈信息并准确传达。主体部门需要做到调配资源(涉及跑道、桥位、勤务车辆等资源),监控各部门工作进度,关注其时间节点的上报,并做好现场运行的监督。次级部门,以飞机维修部门为例,部门内部对快速过站航班设置保障程序。当接到保障信息后,完成人员派工,安排人员提前做好工作准备,对检修部位进行优先级判断,做好关键系统的复核工作。在保证安全、适航的前提下,减少所需的保障时间。快速过站保障方案,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标准流程之上建立起的新的保障要求。此外,保障方案也包含了应急保障程序,明确了紧急情况发生时,各部门的协同联动和责任划分。
2.2.建立统一信息平台
由机控代替人控,使得保障系统变得更加精确、完善。信息的发布和传递采用统一平台,通过线上运行管理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配合,真正做到对运行现场实际情况的把控。对于快速过站航班的保障而言,信息的提前发布,遇到问题时的及时上报,也大大提升了整个方案实施的可靠性。
2.3工作准备和预处理
各部门接收到平台发布的保障信息后,应主动安排满足程序、资质要求的人员、车辆,提前进行生产保障准备。由于快速过站航班的时限要求,需要集中力量落实保障工作。常见的保障措施为:保障人员提前到位,所需物料提前领用,保障人员多于标准数量等。以飞机维修部门为例,维修人员做到对飞机的技术状态提前了解,询问前站航段的飞行状态,读取飞机监控系统的信息。当飞机落地后,组织安排多名符合资质的维修人员同步开工,放行人员做好关键系统的复核和故障处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飞机的适航放行工作。
2.4.时间节点管控
航班保障系统实时监控各运行环节时间节点。当要求上报的时间节点达到预警区间后,系统会对线上管控人员提出告警,提醒管控人员立即联系相关部门或现场保障人员了解实际情况,判断问题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是否影响航班正常保障。监控节点信息不仅能直观了解各部门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也可以对于特定问题进行单独分析,形成经验总结,更好地完善快速过站保障方案。以飞机维修部门上报节点为例,维修人员自接到派工信息后,按照保障要求到达机位,上报人员到位时间。飞机入位后,上报飞机到位时间。完成维修工作后,上报维修/放行完成时间。以上节点时间的上报,均属于部门管控的关键时间节点,明确指示运行所处阶段。另外,当发现飞机存在异常状态时,通过时间节点管控,也能做到对相关部门的监督。
2.5應急风险防范
现代民航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随之带来的是一线员工工作节奏快,工作负荷大。关注民航从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是一项基础建设工作。2021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修改〈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的决定》,将疲劳风险管理系统引入飞机的运行体系中。快速过站航班保障虽然缩短了各部门的标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保障方案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保障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疲劳风险。在安排相关人员从事工作前,应当注意人员状态,及时调整,杜绝满负荷工作,从源头做好疲劳风险管理工作,防范不安全事件的发生。[1]
3.未来可行性方案
我国民航法规中对于持续适航的定义是:航空器满足初始适航标准和规范、满足型号设计要求、符合型号合格审定要求,并保证在长期一段时间内处于适航状态。基于此定义,在满足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多家航空企业提出了无短停适航飞行的概念。无短停适航飞行是指由飞行机组判断飞机的运行状态是否安全可用,如果满足适航要求,则由机组签字确认。这不同于维修放行的概念,其中并不涉及适航放行的责任。但当飞机遇到系统故障或突发问题时,仍需飞机维修人员对故障飞机完成相应检查和测试工作,并最后签字确认适航放行。未来,随着我国航班数量的逐步增加,航班保障将迎来新的挑战。如何在确保航空器安全平稳运行的状态下,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探索一条保障和运行相分离的道路也未尝不可。这样,可能会减少一线部门的工作压力,也会增加飞机的运行周期。当然,这也将会对飞机的维修工作提出更新的要求,需要加强飞机系统状态的检查和确认,减少航班运行中的突发故障。
4.结束语
航班保障虽然是基础保障类工作,但涉及多系统、多层次的内容,所有保障人员应当深刻认识、学习行业安全管理规定,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未来的民航发展应当充分考虑从业人员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压力。推广高科技手段帮助人员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与效率并行,这也将是未来民航发展的方向。探索保障各环节的新方法,改变和优化现有工作流程,不仅适用于快速过站航班保障上,也可能成为未来航空的基础保障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航空公司不正常航班管理和调度算法研究.姚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11)
[作者简介]刘哲,出生年月:(1990年1月18日),性别:男,籍贯:甘肃兰州人,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 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从事飞机维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