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算是笔算、估算、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具有方便、快速、灵活等优点,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以一年级口算教学为例,浅谈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措施,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算法指导;口算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179-02
运算能力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解决运算问题的途径。而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运算以口算的形式为主,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另外,学生在口算时需要经历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灵活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是有益处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1]。
1 引入图例,理解算法
低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在掌握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初步判断和推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是其思维仍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直接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而且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中,引入图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在具体事物的辅助下,更好地掌握新知识[2]。
如在教学“8、7、6加几”时,书中例题为口算“8+7”。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1)从右边的7根小棒中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中合成10根(如图1所示)。
(2)从左边的8根小棒中拿出3根,放入7根小棒中合成10根(如图2所示)。
学生自己会动手操作,但不能马上抽象出实践过程背后蕴含的算理。而结合这两个图例,学生能很快写出以下两种算法(如图3)。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入图例,能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掌握“凑十法”,掌握口算的不同算法。
2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口算教学并不是只要学生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就行,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那么算理是什么呢?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它解释了为什么这样算。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所以在帮助学生掌握算法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3]。
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书中例题为口算“13?9”。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表述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从13根小棒中,一根一根地取,取出9根,还剩下4根:13?1?1?1?1?1?1?1?1?1=4。②将13根小棒摆成10根和3根,先取走3根,再从10根中取出6根,还剩4根:13?3=10,10?6=4。③将13根小棒摆成10根和3根,先从10根中取出9根,剩下1根与原来的3根合起来就是4根:10?9=1,1+3=4。然后教师可追问这几种算法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无论是哪种算法,都从10里减去了一些,也就是当个位的3不够减时,要从十位借1来进行计算。紧接着出示14?9、15?9、16?9让学生口算,在之前的活动基础上,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答案,再追问这几道口算题在口算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计算过程:十几减9,当个位不够减时,都要从十位借1当作10来进行口算。学生通过自主归纳算理,对十几减9的算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口算能力[4]。
3 知识迁移,运用算法
“迁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知识的连贯度高、系统性强,口算部分的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前后的联系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迁移的特性,适时为学生提供相适应的材料,使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并掌握算法。
如在学习“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时,口算例题为“34?8”。在探究新知前,笔者先安排了复习环节:口算28?2、47?3、56?6、89?5、16?7、12?8。在学生回答之后,追问:“前面四道口算题都是什么类型的口算?你是怎么算的?”随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算个位上几减几,再加上剩下的几十。揭示课题后出示34?8,学生通过复习环节的铺垫,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后可以得出算法:先算14?8=6,再算20+6=26。
口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虽然进位、退位等会使口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但它们的算理基本相同,算法可以迁移。这样通过复习不退位减法的口算过程,能唤起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再设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算法迁移到退位减法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其口算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4 建构模型,反思算法
什么是数学模型?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一书中谈到,“数学模型”(Mathematic Model)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粗略地讲,它是指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从广义上说,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以及由之构成的算法系统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5]。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口算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比较、归纳,尝试建构简单的算法模型,来帮助学生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出示口算题:9+5、9+6、9+7、9+8。学生口算后,教师追问:“这几题都是关于数字几的口算?结果有什么共同点?仔细观察另一个加数以及和的个位上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三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9加几的口算规律:和的十位是1,个位比另一个加数小1。再出示8加几的口算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8加几的口算规律:和的十位是1,个位比另一个加数少2。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很快推理出其余加数的口算规律。再引导学生归纳建模:几加九进十减一、几加八进十减二、几加七进十减三、几加六进十减四。根据加法交换律,其余数字便能巧妙记忆。之后在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不管多大的两个数相加,它们都是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法则作为基础,所以只需要先观察两个加数的个位,按照构建的算法模型进行口算即可。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概括、回顾归纳等方式,体会知識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程序性知识,既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让口算方法变得合理简洁,在提升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口算亦是如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而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加强算法指导,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主,进而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杜翠兰.加强算法指导,提高口算教学实效[J].文理导航,2020(11).
[2]蔡薇.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2).
[3]张润莲.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0).
[4]陶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措施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8).
[5]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顾梦婷(1990~),女,汉族,江苏常熟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