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迪
小学四、五年级时,外公丰子恺开始教我古文诗词。每周教诗词20首左右,古文一篇,从《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学到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的时候,外公总是一面讲解,一面画示意图。他讲白居易的《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就画一名女子跪地,周围是拿枪的士兵;讲杜甫的《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就画一名女子飘飘然而来,身上缀满配饰。外公问我,念到这句的时候,是不是能听到环佩叮当碰击的声音?
外公喜欢旅游,每一次出游,都有诗词相伴。他讲到姜夔的《扬州慢》,第二天就带着小姨、舅舅去扬州的二十四桥“寻梦”。我们全家一起去游庐山,去逛南京,每到一处都是一堂诗词课。
有一次,外公讲到苏曼殊的“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忽然问:“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时候?”家人回答:“下个礼拜,阴历八月十八。”外公对我说:“你去学校请个假,全家去海宁看潮。”
那时我在复兴中学读高一,不允许请假。我把外公写的假条拿给班主任,班主任又去找校长。听说是丰子恺先生的意思,校长破例准了假。
我们包了一辆车去海宁。大潮还没来时,江水很浅,有几个人在打鱼。外公随口念起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我一下就记住了这首诗,一直记到今天。
初二时,我写信给外公,希望跟他学美术。外公立刻回信:“你要学画,我当然教你。”从此,我每周去外公家,学完诗词,还要学画画。高二时,我以外公为模特,画了一张素描。外公说画得不错,我很高兴,因为得到了艺术大师的肯定。
这是一种“快乐教育”。外公为我们搭建起平台,从古文诗词到京剧绘画,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回憶起来,外公几乎从来不批评孩子。唯有一次,那时我上初一,书念得好,但人淘气,品德得了4分(一般都得5分,较差的孩子才是4分)。外公写了一封严厉的信,他说:“一个人,行为第一,学问第二。倘使行为不好,学问好杀也没有用。反之,行为好,即使学问差些,也仍是个好人。”之后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去外公家。后来到底忍不住去了,低着头叫了声“外公”。外公答应了,说“菲君改了,还是好孩子”,接着就带我和小舅舅去逛城隍庙。
高三时文理分班,我喜欢中文,又喜欢美术,数理化成绩也不错,拿不定主意,就去问外公。我和外公讲了自己的苦恼,外公听了,没有片刻犹豫就对我说:“菲君,我们这个大家庭,学文科、艺术、外语的人太多了。数理化学得这么好的,只有你一个。”还念了一句英语:“Onlyone!”他建议我,不如去学物理,考北大。
听了外公的话,我心里的天平立刻向理工科倾斜,后来如愿以偿,第一志愿考上了北大物理系。我学习很刻苦,寒暑假也不回家,毕业后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光学工程、光学仪器的开发,一直到今天,79岁还在科学院当客座研究员。
有一次,学生问我,如果再选择一次,您会选择哪条路?我想了想,还是学物理。学了物理,诗词、艺术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而一个画家以物理作为业余爱好,impossible(不可能)。大家都笑了。
现在想想,很多事情都有因缘。我学术生涯的起点,其实来自外公的一幅画。
高一那年,物理书上讲到望远镜的原理,我和同学在旧货摊上买了一块平凸透镜当物镜,用几块放大镜当目镜,用纸糊了一个镜筒,自制了一台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用它看到了木星的4颗卫星、土星的光环、金星的盈亏,还有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那个周末,我兴奋地告诉了外公。他听了很高兴,还问我,能看到火星的卫星吗?我说火星的卫星有两颗,火卫一和火卫二,太小了,看不见。第二天,外公送我一幅画,并题诗一首:“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
还有一次,外公带我去旅游,半夜我偷偷起来,看南极老人星。那几天,南极老人星的纬度较高,我在地平线附近看到了明亮的老人星,很兴奋。这时,外公也起来了,把一件衣服披在我身上,问我:“菲君,看到老人星了吗?”“那就是!”我赶紧指给外公看。
很多年后我才发现,外公曾在文章中讲过中国和西方的种种天文传说。只是那时我太粗心,没有联想到,原来外公也是一位天文爱好者。
2020年6月3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协会批准了“丰子恺星”。那是一颗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被发现的日期,正是外公100周年诞辰。网友说,天上从此多了一颗艺术的小行星。
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作为嘉宾,我坐在国家天文台的运控大厅里,心里想起外公60多年前的预言:“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
(摘自《环球人物》2021年第16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