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细节蕴含真知,也彰显品格。历史里的细节往往决定着家国大事。在浩瀚的党史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注细节、见微知著、以细求实的作风令人称道,更见品格风范。
1930 年5 月, 毛泽东同志写《寻乌调查》期间,把红四军宣传队集合起来,问大家:“你们在寻乌做了调查没有?”宣传队的同志回答说:“调查了。”毛泽东又问:“那么,你们讲一讲寻乌做什么生意最多?”这一问,把大家问住了。这时有人说:“大概是做豆腐的最多吧!”毛泽东接着又问:“就算做豆腐的最多吧。那么你们再说一说,寻乌哪几家做豆腐做得最好?”宣传队的同志一时语塞。最后毛泽东笑着讲了他调查的结果,细到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事后,宣传队的同志分头下去调查,结果和毛泽东讲得完全一样。
“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1947 年5 月8 日, 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 师,在孟良崮被我华东野战军全面合围。为了围歼整编第74师,我军调动了27 万兵力,这是当时华野的全部主力。5 月16 日,粟裕下达了总攻命令,我攻击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多路突进,逼近孟良崮顶峰。激战至下午4 时左右,整编第74 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战斗结束后,粟裕在看战斗报告,核查敌军战死、俘虏人数时,发现只有2.3 万人,第74 师全员3 万多人, 那7000人哪去了?难道飞了不成?粟裕立即命令大部队全面搜索孟良崮四周,果然在孟良崮与雕窝山之间发现了“躲猫猫”的7000 多名第74 师官兵。我军立即展开攻击,全歼这股敌人。张灵甫死前自认为第74 师官兵已经损失殆尽,殊不知有3 个团7000 多人玩起了“躲猫猫”,作为最高指挥官的他居然忘记了,如果指挥这7000 人再顶上四五个小时等来支援,孟良崮战役的结局就真的不好说了。粟裕不放过一丝细节的态度,全歼了残敌,也成就了他“常胜将军”的英名。
恢复高考,是1977 年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后决心做的一件大事。为办好这件大事,邓小平十分关注一些“小细节”。当时教育部定的招生原则是“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报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单位同意”会阻碍很多人报考,考生命运也将因此受到影响,恢复高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他指出:“单位同意”这一条应该去掉。比如说考生考得好,生产队却不同意,車间不同意,或哪个领导的脾气不好,考生该如何是好?
邓小平能看到这么细,想到这么细,管到这么细,是因为心怀“国之大者”,致广大而尽精微,不仅是站在考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是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谋划政策。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的一天,周恩来让身边工作人员杨金铭仔细汇报他家近两个月的收支情况。当听到“3 月2 日,买盐1 斤,1 毛5 分钱,厨房用”,周恩来一声叫停,对杨金铭说:“食盐应该是每斤1 毛4 分钱,你们买盐多花了一分钱。”查看了买盐的发票无误,周恩来向北京市有关部门打了电话,询问民用食盐为何涨价。原来,北京市卫生局为了预防市民患大脖子病而给食用盐加碘,盐价因此提高。第二天,周恩来在外出时对杨金铭和卫士高振普说:“我不在意多开支的那一分钱,而是因食盐是千家万户都要使用的消费品,不能随意涨价。”
领导干部作决策,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
(摘自《中国青年》2021 年第18 期,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