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建中
参加中国匠心企业家大会期间,我和同来杭州参会、来自浙江大学的学长张克夫先生再次相遇。共进午餐时,一边吃,一边听学长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西湖素有“一山二堤三岛”的美称。三岛即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二堤是苏堤、白堤;一山,就是美丽的孤山,因湖中孤峙一岛而得名。孤山碧波环绕,花木繁茂,人文古迹荟萃,放鹤亭、文澜阁、敬一书院、林和靖墓、西泠印社……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沿孤山向上攀援,石阶路旁有一个净因亭,亭前是一座摩崖石刻,斑驳的字迹依稀可辨:“林净因系浙江人,1349年去日本,并将中国做馒头的技术传到了日本,从而成为日本馒头和点心的始祖。其子孙称店号为盐濑,勤于制馒头以至今日。为了表彰林净因对日本食品文化的贡献,促进中日友好,特建此碑和亭以示纪念”。石刻下端落款:日本第一馒头所盐濑总本家三十四代子孙川岛英子建于1984年10月。克夫学长说,这不是一般的馒头,这是一个传承了672年的馒头。
话匣子一打开,克夫学长把我带回了宋代。北宋诗人林逋曾隐居孤山,躬耕农桑,植梅咏梅,作有脍炙人口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摩崖石刻中提及的林净因,是林逋的第七代后裔,浙江奉化黄贤村人。当年他与来中国游历的日本僧人龙山德见交好,后逢乱世,随龙山德见禅师搭东渡之舟,躲避战乱。林净因到了日本,以开馒头店为生。那时候,日本民众还不了解面粉发酵技术,林净因在原有的馒头制作技艺之上,融合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馅料,又在馒头上描上“林”字,大受欢迎,广为畅销。林氏馒头得到民众、僧侣和贵族的好评,日本皇室也大为赞赏,并赐给林净因一名宫女为妻。
此后,林净因把馒头手艺传承给后代,并不断开设分店,还曾到中国宫廷学习点心制作技巧。林姓家族为避战乱,改店号为“盐濑”,广受赞誉,被授为“日本第一番本馒头所林氏盐濑”招牌。林氏盐濑馒头,受到各代幕府的喜爱,不仅是皇室的“御用点心”,还成为了日本百姓喜爱的食品。林净因东渡扶桑,开拓一品新食,精工细作,滥觞672年独树一帜;其后人坚守技艺,相传不弃,历经三十余代而不改初衷。
克夫学长的故事,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和“食物”有关的故事——蒸米饭的故事。日本有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厨师村嶋孟,被日本网友尊称为煮饭仙人。50多年来,他只专注做好一件事——研究煮米饭的技巧、改善吃米饭的口感。
1963年,村嶋孟开了间大众食堂,尽管门脸十分简陋,可每到饭点,人流络绎不绝。在这家餐馆里,唱主角的不是各种菜式,而是普普通通的米饭;即使不用配菜,甚至放凉了也入口爽甜。村嶋孟对米有着执着的热爱,他曾说:我从小就知道大米的珍贵,一点都不敢浪费,只要有米,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煮成最可口的饭。为了做出一碗极致美味的米饭,他每天早上4点就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准备。有趣的是,他开工前必做的功课,并不是马上进厨房操练,而是闻鸡起舞,锻炼身体,使自己常年保持体力、集中精神、身心愉悦。
村嶋孟采用砌了红砖的灶台蒸煮米饭,不让火焰直接接触饭锅,而是透过烧热的红砖,均匀地把热度围在饭锅的四周、辐射到每个部位。淘米很讲究,巧妙利用指尖的力道,让每粒大米在水中相互碰撞摩擦,使其更易吸收水分,增加米饭的甜度。“一旦开始煮饭,我就必须寸步不离灶台。”村嶋孟说:“大米是有生命的,淘米,就是人与米的一次灵魂交流。”此外,他还专门设计了很重的双层锅盖,让它靠自重紧紧地压住锅沿,加强锅内压力,防止饭汁溢出。
50多年来,村嶋孟把蒸煮米饭这一件小事做到了极致,把煮米饭当作一件纯粹的开心之事,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然而,当村嶋孟访问中国交流厨艺时,一些与村嶋孟过招的中国人似乎并不买他的帐,他们觉得,一碗米饭值得这么折腾吗?甚至疑惑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方法整出一碗米饭,何不将时间用在把菜弄得好吃一点上?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折射出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怀疑和歧义。快速发展的社会,创造了无限可能的机会和速度奇迹,也滋生了浮躁的情绪,和一大批因急匆匆追赶而丢失了自我的人,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是无法让工匠之心立足扎根的。那些看不上村嶋孟的人也许不缺乏生意人的精明,也许能快速大富大贵,但往往走不长远。
蒸馒头的林氏后人,心心念念,不忘祖先留传养家生计的厚恩,600余年后,乘舟归来,踏上先祖的故土,立碑建亭,勒石铭志,敬畏之心,高山仰止。
村嶋孟一辈子,煮了800万碗米饭,煮出了米饭的最高级别“银饭”;不求扩张、不搞连锁,不操融资,始终守持原生的平凡和高贵本性,令人敬仰。
无论是馒头,还是米饭,成就其优良的声誉,如人品的修炼,非一朝一夕,需匠心持久。工匠精神,基于信仰,成于专注,精于完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精神指的是在职业精进中持之以恒和不断进取的整体素质,建立在信仰、价值、品德、行为、技能、品质基础之上,体现在敬业、精专、创造三个方面。
因社会变革形成的尊重工匠的氛围,因职业继续教育形成的培养工匠的体系,是发展壮大工匠精神的先决条件。从馒头和米饭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良好社会氛围对工匠精神的立足和培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薪火传承的品牌持久力。传承需要的是工匠精神之本,以及源源不断、能够支撑创造活动的创新型人才。工匠精神之本,即是对基因的凝练、守护、发展;创新型人才,即是在传承的同时能驱动新的飞跃。
在经历了粗放式快速发展之后,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被浮躁、逐利、分化和偏激的不良氛围侵蚀,这一氛围有碍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步伐走得太快,以至于灵魂跟不上脚步,就很容易迷失。做企业则需要坚守初心,培育工匠精神,从生意人脱胎换骨为企业家;需要突破自我,拓宽视野边界,从生意富有的人成为社会尊重的人。
灵魂跟不上步伐,只能任凭慌乱的脚步在追逐风口中迷失。只有当灵魂引领着步伐,人和企业才能坚持做正确的事。
子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忘初心,乐在其中,喜它如初。
吕建中 博士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电子商务学哲学博士
现任依视路集团大中华区事务总裁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局董事
中国CSR智库副理事长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智库专家
中国CSR百人论坛发起人
深圳智造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监事长和中国匠心企业家峰会组委会常务副理事长
作为可持续商业战略的先行者和行业思想引领者,也是“可持续商业思维体系”“可持续商业领导力模型”和“CSR思想实验方法论”的创立者,在企业战略和价值创造方面有丰富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