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2021-12-11 02:07中国眼镜协会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视光十四五眼镜

文 中国眼镜协会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眼镜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世界眼镜强国的关键五年。眼镜行业是典型的民生产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尚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必须在新的起点上明确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定位,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健康、绿色、时尚”的高质量发展,解决民生多层次视觉健康、时尚消费需求。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围绕行业新定位,进一步引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轻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编制本指导意见。

一、眼镜行业“十三五”期间发展概况

(一)“十三五”眼镜行业发展成果

——大国地位稳步提升。我国眼镜行业在全球眼镜产量中的大国位置进一步稳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眼镜架、眼镜片和眼镜零配件的生产加工总量均占世界比重7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位。为国家稳增长、稳外贸、稳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稳固了世界眼镜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出口大国地位,发展优势持续强化。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十三五”期间,眼镜制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8%,到2020年规上企业375家,主营业务收入351.88亿元。眼镜产品(不含仪器设备)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3%,进口总额年均增长5.92%,到2020年出口总额53.85亿美元,进口13.14亿美元,进出口保持了稳中有进态势。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的提升,产品加工工艺、品种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高质量产品市场供给增多,有效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服务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验配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高品质视力矫正和绿色、时尚类眼镜产品明显增多,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电商营销模式快速发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促进了工业、商业融合升级。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行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深入实施行业“六新”战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科技创新成果、发明专利和自有民族品牌明显增加,行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先后共完成国家级科技项目150个;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的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技术发明奖5项;获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已授牌的四个眼镜产业集群中,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9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室4个,省部级实验室3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

——集群优势综合体现。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面加强,行业初步形成了覆盖产业链各环节、产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稳固了四个已授牌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在建的7个产区加快建设,区域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产业集群主营业务已占行业85%以上,形成了产区经济发展新格局。

——质量标准成效显著。眼镜架抽样合格率从2016年91.30%上升到2020年98.15%;老视镜抽样合格率从2016年86.99%上升到2020年92.16%;眼镜镜片抽样合格率从2016年85.22%上升到2020年93.13%。全国眼镜光学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共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24项,其中已发布实施的国家和行业标准11项;已完成报批的国家和行业标准13项(推荐性国标9项,行业标准3项,行业标准外文版1项)。完成中国眼镜协会团体标准3项。受托制定企业标准4项。

——国际竞争能力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各国协会、业界的合作与交流,行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积极参加多国会展,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服务贸易集聚区加快建设,积极推动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发展。建立与国际视光界多方合作机制,推动国际视光领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正式成为亚洲眼视光协会重要成员。

——人才建设不断加强。依托协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金,分四批选送国内院校优秀视光教师21人赴美国进行学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行业视光教育和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和技能大赛,举办了第三、四届全国验光与配镜职业技能竞赛,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12人。推荐评选出全国轻工业“大国工匠”4人。积极支持国内96所中高职视光院校教育改革,推动培育大批行业技能型、创新型后备力量。

整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眼镜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基本实现《眼镜行业十三五规划》目标,整体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国眼镜行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扰行业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一是企业创新体系尚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二是高、精智能制造装备存在短板,行业内仍存在部分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三是视光人才教育、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评价体系仍需完善,行业人才瓶颈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四是传统验配与现代视光技术应用融合尚需加快步伐,营销方式有待创新。五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知识和民众视力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不够,优质视力矫正产品研发使用需加快推进。六是公平竞争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模仿、抄袭、傍名牌现象依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企业自律意识还需不断提高。

二、“十四五”行业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和影响,世界各国眼镜制造业、零售业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国际贸易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时实施全球产业再分工战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引发世界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对我国眼镜行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和自主研发步伐的加快,眼镜行业传统比较优势减弱。针对我国眼疾高发、视力矫正人群占比较大,特别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要求更加紧迫,各类技术人才培育问题亟待解决。技术、管理、标准和装备等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短期内企业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投资预期收益下降,外贸出口增速放缓。另外,受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和服务价格上涨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行业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环境更趋复杂,高质量发展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眼镜行业面临着更加深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但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需求结构、新动能成长看,眼镜行业“进”的势头明显,市场从基本需求消费向服务性、个性化消费升级,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为眼镜行业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我国人均眼镜产品的消费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群体、地域对眼镜产品的刚性和升级换代的需求成为拉动行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眼镜行业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机遇和挑战并存,行业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三、“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节点,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按照国家“十四五”经济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调整优化,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国际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三品战略”、产业集群建设等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眼镜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全民视力健康水平,推动我国由眼镜大国向眼镜强国不断迈进。

(二)主要目标

——保持行业发展稳中加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眼镜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行业出口额占全球份额保持基本稳定、稳中有升;工业利润率保持良好水平。保持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智能化制造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产品结构更加优化,消费有效供给明显提高;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吸收借鉴国际视光验配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商业模式和业态不断创新。加强行业协同体系建设,推动中西部在建产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不断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眼镜行业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增加速度不低于轻工行业平均水平,引导行业内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不低于3%。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设计等应用,重点在镜片、镜架和零配件原材料上实现突破。提高创意设计、精细化制造和产品质量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坚持标准引领,加强行业联动,做好眼镜店分类和验配标准及质量提升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产与服务性标准体系,弥补部分消费服务产品标准缺失。推进眼镜行业团体标准制定,按期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分工合作,加快眼镜行业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加强眼镜行业重点标准的宣贯和培训,促进标准的有效实施。

——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推进行业组织模式创新,着力推动第一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步伐。促进东中西互动开放,助力产区协调发展。优化各地眼镜大市场发展格局,巩固提升市场联动、地区互济的商业发展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布局提高到新水平。

——绿色企业建设达到新水平。“十四五”末,企业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废弃物料处理符合排放要求,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绿色生态企业建设实现新进步。进一步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不断进步和升级,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做出积极贡献。

——推进品牌战略取得新进展。着力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内生动力,构建以创新驱动、提升质量、培育品牌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到“十四五”末,形成2~3个国际品牌、20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和一批品牌发展战略清晰、研发设计能力较强、产品质量水平较高的眼镜生产企业。10%以上的成品眼镜生产企业要制定并实施明确的品牌战略,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营销渠道完善、市场影响力较大的知名眼镜品牌,奠定由眼镜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坚实基础。

——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优化产业技术、市场的发展。加强展会经济国际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市场、产业、项目有效对接。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参与国际眼镜产业事务的地位明显提高。

四、主要措施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启动一批新的行业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突破镜片、零部件原材料和生产技术工艺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进行业技术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创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绿色改造,推进材料工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产品设计的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眼镜各类商业企业参与产品技术创新,及时反馈市场消费信息,加快视光验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打造一批营销创新示范企业和商贸市场。协会商会协同政府推进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1:新技术、新设备自主研发工程

(一)优先进行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相关的学术和防控技术研究,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效近视控制方案和在镜片、框架眼镜等产品上的应用。

(二)进行功能化树脂材料和镜片产品研究,特别在超高折射率、多效健康防护、时尚和智能化方面实施重点布局,鼓励技术突破和创新。

(三)自主研发以自动综合验光仪为主体的智能化验光系统和远程验光系统,实现验光数据云端上传、自动分析处理。开发高精度全光谱透过率分析仪,提高防蓝光、防紫外线镜片的检测能力。自主研发免模板磨边机。开发非接触眼科检查设备(生物测量仪、角膜地形图、眼底相机)。开展新型、高精度全自动双目视力筛查仪的研发。

(二)深化实施“三品”战略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眼镜健康服务业能力和水平。围绕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眼镜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增品种方面,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加强用户研究及需求挖掘。在创意设计、产品开发、产品包装、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加强创新,强化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发展智能健康产品,增加中高端供给。

提品质方面,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理念,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性能创新。培育工匠精神,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视光验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技能与水平,推动中国眼镜加快走向精品制造和视光专业精细化服务。

创品牌方面,强化品牌意识,建立系统的品牌培育规划,建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升,以产品设计升级推动品牌建设。加大自主品牌的宣传和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贴牌代工过程中培育开发自主品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专栏2:传统制造企业、零售业改造升级计划

(一)眼镜架及成镜专业委员会:生产工序的自动化升级改造,生产过程质量动态监测设备更新改造,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二)眼镜片及毛坯专业委员会:中高端产品原材料自主研发。6大品类多功能镜片的新产品研发(清晰品类、有害光防护品类、光敏感防护品类、抗疲劳品类、青少年近视管控品类、成人渐进品类)及镜片生产高端装备的开发。

(三)眼镜零配件专业委员会: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线改造升级,提升零部件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水平。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走专、特、精路线。整合企业资源和力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方式,建设营销数字化和平台化,加快“生产基地”创新升级。

(四)设备仪器专业委员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加快互联网技术的远程验光、自动化镜片加工系统的开发,推动智能化体验、验配技术设备、提高重复测量精度、自动识别镜片和产品质量仪器检测设备研发取得新进展。

(五)角膜接触镜专业委员会:加大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对现有产品材料进行改性提升。加强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及配套硬件设备改造提升。

(六)视光师专业委员会:推进视光技术与传统验配的结合与应用,参与实体店视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眼视力综合矫正和健康水平。

(七)验光配镜专业委员会: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青少年验配标准,积极开展青少年视力筛查,发挥眼健康状况哨点作用。鼓励和推动轻工大国工匠带徒授艺、教学培训。着力推进智能技术应用,发挥实体店智能化验配互动、体验、分享模式优势,提高实体店验配技术、模式的优化提升和服务水平。

(八)设计师专业委员会:着力培育发展设计师队伍,增强工业、美学设计能力,构建起集研究、开发、实训、孵化为一体的设计师创新工作体系,推进企业发展与设计师人才建设等契合互动,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专栏3:新材料自主研发和应用专项

(一)眼镜片:加快实施眼镜片原材料自主研发专项。在材料功能化、生产过程绿色化、材料来源生物化方面开展重点研究。进一步提高镜片的光学设计和光学加工能力(非球面镜片、渐进多焦点镜片等产品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自由曲面镜片的设计加工技术和设备,高档镜片的各种镀膜技术、材料和设备,高档树脂镜片原材料生产技术和设备,高折射率树脂镜片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推进高功效近视控制镜片和角膜接触镜材料的研究和发展。

(二)眼镜架:提高中高端品质眼镜架的创新设计,加快对高性能、轻质、环保等镜架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光、机、电、多传感器、工业控制为一体等智能机器人技术制造设备的研发和使用。

(三)零配件:持续对钛、不锈钢、铝镁合金等金属材料切削参数和零配件表面缺陷机器视觉分拣技术以及新料料的研究。推进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由制造自动化向智能化制造升级。推动配件产品向品牌化、标准化、工艺化的方向发展。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建设眼镜强国目标为引领,按照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建设模式和战略要求,从战略上全面调整和优化行业经济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企业要加强产品自身技术调整,生产工艺优化调整,不断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传统制造企业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自动化技术、智能化先进生产手段和高技术装备,以产品向中高端发展引导带动企业主动提高设备性能、功能和工艺水平及工业生产效率。加快传统验配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进商业营销模式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提高附加值,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调东中西部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东部地区加快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指导支持西部地区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东部产能和外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形成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进一步开创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新局面。强化眼镜产业集群工作,引导产业集群坚持科技创新和特色品牌发展,加大在标准、检测、科研、信息、人才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的投入力度,提升眼镜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集群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发展、做大做强。加快传统动能转型,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产区升级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参与国际合竞争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促进眼镜专业大市场的发展,对于区域分布合理、市场覆盖面大、管理规范有序的眼镜大市场,积极协调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与支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专栏4:产业结构优化工程

(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依托中西部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劳动力优势,推动有条件的眼镜企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有序转移。

(二)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产业集群创新提升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产区。推进丹阳、温州、厦门和玉环四大产业基地全面提高眼镜制造业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巩固扩大产区发展的规模和集聚效应。鼓励产区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发挥其在调结构、转方式、创品牌、提质增效中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全面带动和促进产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三)加快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建设。以地区企业规模、经济规模、产业集中度和特色鲜明等为基准,加大对深圳、余江、新河和临海四个发展产区的支持培育力度,推动产区达标命名。加快考察培育新一批具有区位优势、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眼镜生产基地。

(四)促进商业营销模式创新。进一步扩大验配眼镜连锁企业规模,形成一些跨地区、销售额超3亿元人民币,并在连锁管理、经营服务上不断创新的眼镜骨干连锁企业。扩大眼镜产品覆盖面,推进实体店向边疆、县域扩展。探索“互联网+”模式,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在商业零售业、批发业的应用。

(五)促进产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眼镜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拓展产区经济发展新空间。

(五)推进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眼镜光学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现状以及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逐步完善眼镜标准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出标准制修订计划,使行业标准化工作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按照制造装备智能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大力提高眼镜产品质量和视光验配质量。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推进质量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坚持标准引领,支撑产品改善供给,促进行业迈向中高端。加快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眼镜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重视标准更新和实施,创新标准和质量监管。鼓励优势企业制定企业标准,不断提升企业产品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加强对眼镜出口产品国际标准、检测和认证制度的跟踪研究。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眼镜行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专栏5:标准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

一、眼镜标准工作规划

(一)完善标准体系,适应眼镜行业发展需求。

1.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眼镜镜片通用技术规范》和《成品眼镜通用技术规范》;同时完成其余强制性国家标准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修订GB/T 26394-2011《眼科光学术语》(采标ISO 13666)。

3.制定采用ISO 7998《眼科光学眼镜架术语》的国家标准。

4.制定公共安全领域公共卫生类疫情防控专项国家标准《普通医用环境中使用的护眼器具》。

5.制定老年人用品专项国家标准GB/T 13511.4《配装眼镜第4部分:渐变焦老视镜》、GB/T 13511.5《配装眼镜第5部分:多焦点老视镜》,完善老年人用眼镜系列标准。

6.制定儿童用眼镜系列国家标准《儿童眼镜视力矫正眼镜》《儿童眼镜太阳镜》和《儿童眼镜眼镜架》。

7.制定基础通用类国家标准《太阳镜片色号规范》。

8.制定《电脑用眼镜》行业标准。

9.启动对GB 10810.1、GB10810.2等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

10.考虑到ISO 8980-6新项目的开展,秘书处计划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眼镜镜片疏水性能试验方法》和《眼镜镜片色散系数和折射率试验方法》。

11.随着眼镜架材料的不断多样化,制定《眼镜架醋酸纤维素板材》等行业标准。

(二)梳理国际标准,做好国际标准转化工作。

(三)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国际标准对口工作。

(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五)培养国家和国际标准人才,建设行业标准化工作专家队伍。

(六)加强标准宣贯,做好行业标准化基础工作。二、加大品牌建设

(一)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坚持企业为主体,构建以创新驱动、提升质量、品牌培育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二)营造眼镜自主品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巩固发展一批国内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形成一批品牌发展战略清晰、研发设计能力较强、产品质量水平较高的眼镜生产企业。

(三)有效提升扩大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营销渠道完善、市场影响力较大的知名眼镜品牌,进一步提升民族品牌的影响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四)加强对老字号品牌的保护和扶持。重视对老字号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字号民族企业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支撑行业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百姓眼视力健康和提供有效供给为导向,围绕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要求,科学规划人才发展方向,优化行业人才结构,突出人才建设重点,建立多种渠道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实现眼镜制造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大、专院校视光专业设置,推动建立职业院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教育体系和培养调整机制,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建设。三是发展视光教育,强化基础建设。加强视光人才培养,完善培养支持机制,缓解人才资源短缺。加强视光学科体系建设,明晰专业类别,推进应用人才职称评定。四是推进视光技术与传统验配的结合与应用,积极探索视光中心和视光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百姓视力健康水平。五是加强与国际视光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视光产业发展。六是大力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技术人才。加大创意设计队伍扶持力度,推进设计师创意产业园、新模式众创空间等多种形式设计中心的建设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着力培养企业家队伍。高度重视和培育新一代青年企业家,搭建沟通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青年企业家传承创新超越,培养一批行业优秀青年企业家。

重视和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深入开展经常性、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和不同层次、区域的技能竞赛活动,重视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支持创建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

专栏6: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一)高等教育视光人才培养和推进计划。推动高等院校科学确定视光学科发展规划与方向,扩大视光专业学生培养比例。构建本科视光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视光职业教育本科的申报工作,鼓励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开展试点教学。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推进计划。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探索教学目录中增加镜片生产工艺方向、眼镜设计专业、视觉训练与低视力康复等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形成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对接。

(三)视光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办学。完善视光继续教育项目,定期举办视光专题论坛、暑期师资培训及专项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全国职业院校眼视光学生技能竞赛,加快视光人才队伍建设。

(四)企业青年人才发展计划。培养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潜质好的青年企业家人才。

(五)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院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和产品设计师、商业经理人等开展专题论坛、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培训。

(六)职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每两年组织举办一次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各地普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依托职业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快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

(七)搭建各类平台,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和全球影响力

加强对国际、国内展览平台的研判和支持力度,努力打造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贸易、技术、信息平台。办好上海、北京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拓展国内多层次消费市场和销售渠道。提高展会服务手段和效率,优化服务保障措施。探索推进专业型、服务型、国际型、智慧型展会建设。

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培育新的增量市场,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创新境外投资方式,优化全球投资和制造、研发、市场等资源布局,适度保持国际间产业链合作,努力在国际市场树立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提升国产眼镜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支持外向型产业集群建设,提升眼镜产业园区对外合作发展水平。支持外贸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国内外国际化眼镜市场。应对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积极化解贸易摩擦和争端。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国际互利合作、共赢发展新局面。

(八)行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建设

加强眼镜产业历史及文化研究,挖掘产业独特的文化属性。发掘和支持各地区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好方法、好经验,系统梳理总结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行业工匠和工匠精神,在行业内外加以宣传推广。加强与服装服饰、户外运动、工业设计等产业的沟通交流,准确把握眼镜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变化,对产业发展方向做出前瞻性判断和引导。基于较深刻的消费者洞察,加强全产业链对消费者的宣传,挖掘并推广眼镜产品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讲好“中国眼镜(品牌)故事”,提高消费者对眼镜产业的认可度。推进传播能力建设,引导社会客观地认识眼镜产业。

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为规范,合法合规诚信经营,尊重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联合相关行业和企业,全方位做好爱眼护眼科普宣传,努力完善企业、行业服务国民视力健康的路径、平台和机制,积极引导行业履行好社会责任,以“健康、时尚、品质、服务”为表征,弘扬正能量,塑造眼镜业为国家、为民生、为消费者的正面形象。

五、“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推动改善企业营商环境。

发挥好行业协会调查研究、政策协调作用,及时向有关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行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规范产品市场、视光门诊、眼镜零售企业营销秩序的行业管理措施,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产品市场协同监管。

(二)推动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具有充满活力、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鼓励产业集群协调政、企及金融资源,搭建有效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推动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大现代信息技术运用。

提高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和数据统计能力,健全行业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及分析平台,夯实行业经济运行统计基础。建议政府加大数据服务力度,加强公共、基础服务,为行业组织提供该行业的相关数据、信息,完善行业经济及进出口贸易数据采集和发布形式,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在合规条件下有序实现信息开放共享。

(四)强化重点产区地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重点眼镜产业集群地政府部门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引和领导作用,成立工作专班或设立专业机构,强化规划引导和综合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产能升级、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施,以财政、地方税收等政策激励措施推动眼镜企业高质量发展。各产区地方政府对当地眼镜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工作指导,给予政策扶持,发挥好行业组织沟通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增强行业发展动能。

总结推广骨干企业创新发展经验,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价值导向。利用好行业资源及平台,促进企业管理者拓宽创新视野,提升创新素养。引导行业企业统筹好激励创新、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形成勇于创新、保护创新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眼镜科技进步的重点支持,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眼镜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六)进一步依法强化行业协会服务协调功能。

全面加强协会党的建设,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实践成果,以务实清廉精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设,积极倡导、推动行业自律,健全完善一系列行业自律公约和管理制度。强化秘书处工作,坚持重质量、求实效、抓创新、增活力。要下移工作重心,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协调能力,切实在服务会员上下功夫,努力把协会建设成为会员和企业满意、政府高度信任的行业组织。

健全政府与行业、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和交流反馈机制,在制定或实施涉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科技项目过程中充分听取行业协会意见,行业协会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鼓励搭建行业战略研究、科技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

健全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秘书处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强化工作规范,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各项活动,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职业化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视光十四五眼镜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眼镜知识知多少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视光科普,任重道远
视光中心离我们有多远
眼镜配饰化——除了视光,就是它!
“视”所能及——近视防控新形势下的视光师培养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