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起来”视角的“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党的领导认同教育探析

2021-12-11 01:34:42黄祖辉
关键词:概论党的领导中华民族

万 奎,黄祖辉

(广东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确立为教育的“根本问题”。[1]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才能让大学生理解、认同并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2018 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以下简称 “概论”课) 教材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以下简称 “三个起来”)作为教学主线,[3]串联起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中华民族“三个起来”,党的领导是关键。在“概论”课教学中,讲清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三个起来”中所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阐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不可动摇的最高政治原则,有助于教育大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一、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领导是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领导内容、方式上看,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所谓思想领导,即理论掌握群众。“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党的思想领导是党的领导工作的灵魂和基础。“概论”课主要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党把这些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用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来认识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善于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中华民族“三个起来”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讲清党的思想领导在中华民族“三个起来”中所发挥的引领、基础性作用,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思想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1.能动地继承并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6]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7]——马克思主义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及历史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党把这些成果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用它们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领导人民群众奋勇向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三个起来”的飞跃。“概论”课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概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前言”内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结合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七章“科学发展观”和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内容,讲清这些理论成果的生成条件、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选择并在实践中能动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思想前提。

2.坚持用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和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

进行正确的思想领导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和坚持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它本土化,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用这条路线来认识和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如,“概论”课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摒弃城市中心论,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引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部分,党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彼此长期保持统战关系等实际出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为中国“富起来”奠定了基础;第五章“邓小平理论”部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新征程;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中国处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规划两个阶段来实现“强起来”的目标;等等。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是党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必须遵循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3.通过宣传教育、思政工作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共产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引导群众为了自身利益和党的事业奋斗,是党的事业发展、胜利的必要条件,也是党的思想领导的直接目的。在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革命时期通过报纸、广播、标语、杂志、艺术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启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众的政治觉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组织工农兵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列著作,树立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大寨大队等军人榜样、工人榜样、领导干部榜样和农业榜样,激励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方式提升群众思想政治水平,引领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和党的事业而奋斗。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自信心;还通过及时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权威读本、建立“学习强国”网、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来传播理论,激励人们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这些内容虽然在“概论”课教材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却与一些章节的知识点如第一章“群众路线”、第十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紧密相关。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可补充进去,强化学生观感,引导他们认识到党的思想领导只有通过群众工作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党通过思想领导把群众发动起来积极工作,是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重要因素。

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政治领导是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关键所在

政治领导是关于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重大决议的领导,就是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组织人民为取得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党的政治领导在党的领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卓越有效的政治领导是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关键所在。党的政治领导在“概论”课内容中有生动彰显。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党的政治领导在中华民族“三个起来”中的关键性作用,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政治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1.提出了促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政治纲领

党的政治纲领是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确立的行动方略,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指明党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表明党自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是个长期的过程。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党的二大制定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后又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继而经过艰难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政治纲领。这些纲领是党在不同时期的行动目标即最低纲领,反映了党的主张,明确了党的目标,促进了党的事业发展,是“概论”课中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纲领与教材内容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章节内容中的具体知识进行对接,讲清楚这些纲领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重大意义,升华学生对党的政治纲领作用的认知水平。

2.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定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路径、方针和方法,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是党的行动的基本准则。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方向、路径。如,“概论”课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党确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把握斗争的主攻方向,不要四面出击等政策、策略;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全面抗战路线,提出了“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的政策等。又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部分,党提出了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采取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循序渐进的改造策略等。再如,第五章“邓小平理论”部分,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战略、“一国两制”方针等。还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政策和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8],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了党的任务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党的事业发展。

3.提出了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政治口号和行动口号

无产阶级政党要把自己的政治主张传达给人民群众,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出政治口号和行动口号,并把口号作为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赞成和拥护,党的政治领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口号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方式,“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动员口号”[9]十分必要。在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过程中,党根据局势变化提出诸多政治口号和行动口号。如,抗日战争时期,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口号和“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行动口号;解放战争时期,党提出“反对内战,要求和平”政治口号和“将斗争进行到底”的行动口号;改革开放初期,党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口号和“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行动口号;新时代,党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口号和打赢“三大攻坚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等行动口号;等等。这些口号“使群众的精神特别振作,特别一致,发生强有力的行动”,[10]促进了党的事业发展。“概论”教材第二、五、八等章内容内在包含着这些口号。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党提出的政治口号和行动口号是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方式,每一次提出口号都为党的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根本保证

所谓党的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组织、干部和广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11]这是党的领导的一项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根本,没有党的组织领导,党的领导就失去了依托,党的事业也就无法推进。中华民族“三个起来”,党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组织领导是“概论”课中党的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要讲清它在“三个起来”中的突出作用,增强学生对党的组织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1.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变为生动的实践

无产阶级的力量来自组织。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12]中国共产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严密组织体系。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这三个层面的党组织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变为生动的实践,促使中华民族迎来“三个起来”的飞跃。“概论”课教材直接阐述党组织建设重要性、抽象阐述党组织建设作用的内容较多,具体阐述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内容较少。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13]第五章“邓小平理论”中“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4]第六章“科学发展观”中使各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15]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6]的作用等。为便于学生理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举例说明。如,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发出一系列指示,大力发展党员队伍,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中来,各地党组织认真贯彻,基层党组织积极落实,到1945年召开七大时,全党已拥有121万党员,党的队伍大大发展巩固起来。[17]又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随后各地在遵照中央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地区的十四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建议,随即这些地区的企业、学校、街道等基层单位的党组织积极贯彻这些规划和建议,推动工作开展。通过这样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党组织运作方式及在中华民族“三个起来”中的作用。

2.打造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筑起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大厦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打造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至关重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8]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通过学习轮训、思政教育、整风运动、斗争实践等各种方式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和本领,加速了革命事业胜利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党强调各行各业干部要又红又专,培养了大批干部,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提拔重用了大批年轻干部,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9]的标准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注重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中坚力量。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概论”课教材第五章中的“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当党”、第六章中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十一章中的“全面从严治党”等知识点对此均有阐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参与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领头雁”、“骨干”作用,培养了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他们筑起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大厦,为中华民族“三个起来”提供了有力支撑。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目标而奋斗

党员是党的基础,是党组织的细胞。党的事业发展、领导作用的发挥,除了各级党组织的科学部署和干部队伍坚强有力以外,还需要广大党员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示范行为影响群众,带领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应“在各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20]邓小平强调:“一切政府中的共产党员,特别是负责干部,必须成为工作中的模范,这是保证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之一。”[21]在党的事业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广大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走在群众的前面,影响和带动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和任务而共同奋斗;发挥骨干作用,关切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维护群众权益,把群众争取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进而紧紧吸引、团结在党的周围,紧跟党的步伐走;发挥桥梁作用,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使群众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做法以及同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从而自觉地为实现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概论”课教材直接论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知识点较少,但诸多章节内容如第六章中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七章中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第十一章中的“全面从严治党”等知识点都含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蕴。思政课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列举革命时期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和平时期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抗洪救灾、新时代党员突击队助力疫情防控等案例,深化学生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

四、讲清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最高政治原则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夺取胜利,解放自身的基本条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三个起来”的飞跃反复证明了这一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概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清党的领导在中华民族“三个起来”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以外,还有必要讲清党的领导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不可动摇这一最高政治原则,让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有整体上的清醒认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认同。

1.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和命脉之所在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由此,共产党人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2]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23]必须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最高领导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动摇了这条原则,共产党就会失去政权,社会主义必然遭受失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放松了对国家各领域的领导权,最终丧失执政地位,滑入资本主义轨道,就是前车之鉴。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权,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最高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24]“概论”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党的领导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国家发展走向、人民群众福祉、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绝不能弱化、脱离党的领导,背离党的原则。

2.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给人以深刻启迪。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改变这种困境,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尝试了多种方案,但都归于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才从精神上取得了主动,中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飞跃。以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发展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生产总值很少,中国工业“只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5]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时至今日,中国拥有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全球之冠的完整现代工业体系,[26]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015986万亿元,[27]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上主要经济大国。除此以外,中国在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中国百年发展历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一个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飞跃。思政课教师在“概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3.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领导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推进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这一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比如,怎样解决就医、住房、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避免或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如何处理大国关系,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何解决失语挨骂问题,提升国际话语权;如何实现自我监督,破解国家治理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这些问题、挑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思政课教师要在“概论”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党的科学思想引领、卓越治理能力和有力组织保证下才能实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总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影响青年成长、国内外各种势力同我们党争夺青年灵魂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作为传授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核心课程,“概论”课承担着重大责任。“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讲清党在促进中华民族“三个起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阐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不可动摇的最高政治原则,有助于教育大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猜你喜欢
概论党的领导中华民族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青铜器辨伪概论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