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良 刘富振 张莉芳
摘 要: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倡导面向基础教育领域传播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引领教育创新的发展,是当今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物理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2-0008-04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过程教学导向下的思维发展型课堂建构”(项目编号:CDDB2020207).
作者简介:田成良(1974-),男,山东泗水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物理过程教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课堂教学艺术等;
刘富振(1976-),男,山東泗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
张莉芳(1973-),女,山东东营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物理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 对创新的理解
简单地说,人们通过科学思维及科学技术手段,对原来的事物(实体的或非实体的),进行局部的或全部的改革,从而形成新的事物,这就是创新.创新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能力(比如智商、情商),它由一些思维能力综合而来,主要包括系统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将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特殊创新,这种创新是前无古人的层面,新颖的、独特的、有突破性的,即首创性的事物谓之新,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企及;二是群体性创新,就是在特定群体中鲜见,同样具有“新意”.对人类社会不是新的,对社会特定的群体是新颖的、独特的,有突破性;三是自我创新,是指对人类社会或即使对某一特定的微观环境讲不是新的,但对个人来讲,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是新颖的、有突破性的.笔者今天重点强调第三个层面的自我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重大创新,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的创新.
当然,谈及创新,我们要考虑其价值,毫无价值甚至有害之“新”,社会非但不倡导反而禁止.一般情况下,人们看重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发展价值,得其一者即可,三者兼及尤佳.教育的创新,重在发展价值.
2 创新的价值
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十九大报告中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纳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核心素养宝塔尖上的明珠”.褚宏启教授提出,21世纪的创新人才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聪明脑袋(思维能力)、温暖的心(合作交流)和灵巧的手(创新能力),由此可以看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发展中的创新成果往往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任务就是构造和论证,论证的基本要素包含理由、推理和结论.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创造、发明、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新课改倡导深度学习,以深度学习促进素养发展,深度学习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创新.
3 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对于如何创新这个问题,张宪魁教授曾经给出建议,创新不是创造,创造是原来没有,需要从零开始;而创新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要懂得学习和借鉴,创新的过程大约经历“学习、模仿、创新”三个阶段,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创新思维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发现原来的问题,列举其中的不足,由此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问题的改进策略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具有使用价值,最后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得以完善.在明确创新的路径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3.1 创设问题情境
创新往往来源于现实的需求或基于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问题非常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到创新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教师呈现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高质量的驱动型、层次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型问题应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才能解决,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杠杆”时,教师利用自制大杠杆(如图2所示),让学生在其两边不同位置上,挂不同质量的书包,使杠杆平衡.从而引入探究的主题——杠杆平衡条件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利用实验室器材开展实验设计,包含实验步骤和表格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特别是创设悖论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谓悖论,就是一种逻辑矛盾,是指从某一前提出发推出的两个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命题,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思考时,能体现出创造性思维活动,而引发质疑.悖论的发现意味着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为了消除悖论,必须以批判的态度认识原有理论的局限性,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假设,建立新的理论.
3.2 给与观察机会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是质疑创新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还要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树立创新意识与探究意识.另外,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只观察不思考,不能总结出规律,必须在反复观察大量现象的基础上,方可总结规律,否则易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发生.但是,在课堂中很多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如在学习“电流的磁场”时,教师通常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见表1),实验刚结束,即得出右手螺旋定则,让学生熟记该定则.
在上述事例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绕向不同,电池极性位置相同,电流方向相同”.但是,教师急于得出结论,没有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直接给出“右手螺旋定则”.这样的结论不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而是从教材中记忆,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了纠正以上问题,教师要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不用右手螺旋定则能否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二是若在不知道右手螺旋定则的情况下,教师能否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基于上面两个问题的追问,教师要给学生一定观察思考的机会,学生才能分析归纳出结论,例如,通过上述表格中的图片分析,学生可得:如果像甲、乙两图左侧绕法相同,N极就在电池的正极一侧;如果像丙、丁两图绕法相同,N极就在电池负极一侧.虽然此时的结论还不完善,不是右手螺旋定则,教师也应给予认可和鼓励.最后,从科学的简洁性的角度,能否将上述两条结论归纳为一条?此刻再引导学生伸出右手……,最终总结出右手螺旋定则.
3.3 加强实验探究
教师要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通过科学探究获得证据,然后去解释和分析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品格.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中心,通过优化设计,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基于学生的主动性思考,需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换向器”时,教师一般按照图3所示的步骤进行教学,演示没有换向器的电机不能持续转动,并解释原因,然后讲解换向器的结构、工作过程和原理.上述演示实验,其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我们可以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前面的演示过程不变,教师在解释线圈不能转动的原因后,让学生猜想如何改变电流的方向,通过人工换向,到自动换向,最终发明换向器,让电动机持续转动.后面的教学思路,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既体现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4 养成质疑态度
没有质疑,便无法提出新的问题,创设质疑情境,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更好地发现新问题,以便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该紧紧围绕探究主题,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对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还能养成质疑的习惯和态度,使创新能力得以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创设开放求异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独特性思考,有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教师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如图4所示),但是学生有时会产生质疑:纸片是被水粘住了,不是大气压的原因.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个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解决疑惑.教师引导学生在杯子的顶部开个小孔,用胶带粘住,纸片不脱落,当把胶带拿开,露出小孔时,纸片瞬间脱落,由此可以排除纸片被水粘住的猜想.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另外一个实验,将“瓶吞鸡蛋”实验装置放在真空罩内,用抽气机向外抽氣时,可以看到瓶内的鸡蛋自己向外运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通过质疑,引发实验探究,通过创新性的实验设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除了由课上的思维碰撞引发质疑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或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例如利用一些媒体的虚假广告,对学生进行质疑创新的培养.
例如,电视上有某空调的广告,称“好空调”,一天只需一度电,最低耗电仅相当于一只45W的灯泡.考虑到空调实际使用情况及估计因素,你认为其广告词体现的内容(选填“基本一致”或“完全不一致”),因此根据其中信息可以计算出一度电可以让空调运行小时.(结果保留整数)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质疑,开展激励的研讨,并结合电功率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不仅巩固物理知识,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质疑的习惯.
3.5 注重实践拓展
教师在立足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深化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多种途径或手段将课堂实验内容予以有效拓展,如将实验操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或是设计新实验、对比实验等,无论选择怎样的拓展途径或实验方式,根本目的依然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开展自主合作下的探究学习,激活学习潜能与创新意识,形成各不相同的探究思路.教师应在给予适当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探究实验,探索不一样的解决路径,更深刻地理解与感悟.
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动机”时,教师可以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除了处理课本中常规的电动机模型外,还应注重课外探究实验的开展,让学生自制不同的电动机(如图5所示),脑洞大开,创作形状各异的电动机.让学生在制作、展示、改进的过程中,提高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体会磁场对电流的相互作用.
再如,学习“声现象”时,进行课外拓展实验(如图6所示),让学生自制乐器,并布置以下任务.
任务一:自制简易的管乐器,如横笛、竖笛、梳琴、葫芦丝等.
任务二:自制简易的弦乐器,如吉他、提琴、琵琶、钢琴、古筝等.
任务三:自制简易的打击乐器,如鼓、镲、沙锤、串铃、水瓶琴等.
学生通过自制乐器,可以探究各种乐器的结构和原理,如管乐器、弦乐器等它们的发声原理是什么?音调、响度如何控制?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更优美?通过自制乐器的过程,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
3.6 善于激励评价
要想将培养创新能力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心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学生普遍需要教师的认可与肯定,教师应注重开展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身见解,敢于驳斥教师观点.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自信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信心,才能够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展开对新事物的不断探索.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和足够的信心,才能够在探索问题的道路上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例如,在学习“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时,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到磁场对金属导体有力的作用.威海三中的李淑阳同学,认为食盐水也是导体,磁场对液体导体是否有作用?教师对他的猜想给予鼓励并指导他开展课外探究实验(如图7所示),经过多次实验改进后,最终发现通电的食盐水在磁场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这次实验,这位同学不仅解决了学习的新问题,还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让学生在自制乐器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评价问题:
(1)是否能展示自制乐器的过程?
(2)是否能清楚地介绍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具有评估实验的意识?
(3)是否能用自制乐器演奏乐曲?
(4)视频的录制、剪辑等是否美观大方?
在课堂上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适时点拨,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心和归属感,为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7 布置实践作业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拓展作业强调体验过程, 需开展搜集资料、交流、制作课件、合作实验、小组汇报等活动.各环节都应当向学生强调活动的目的性, 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才能体现实践活动的意义.如学生在学习“重心”时,除了完成课后常规作业外,还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如图8所示),让学生设计探究性制作作业,利用生活物品,开发跟重心有关的小实验,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再如,学生在学习“电压与电源”时(如图9所示),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的实践作业, 从水果种类的选择,金属电极片的制作,到电压获得直观证明,以及如何获得较大的电压,从实践活动发起到最终展示,从课内到课外,从初步成功到继续改良,前后持续近两周, 学生充分参与, 体验实验及实践的全过程.
4 结束语
创新能力即包含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教育的最高目标,除了上述策略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立足教学实践,在完成课上的科学探究和课外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开展项目式学习、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让学习中的问题与生活中真实问题进行衔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走向深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STEM教育: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12):1.
[2]王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100-101.
[3]马占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析[J].理科爱好者,2020(06):122-123.
[4]徐勇.浅析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天愛科学(教育前沿),2021(02):34-35.
[5]史春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20(27):24-25.
[6]刘成刚.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20,38(23):36-38.
(收稿日期: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