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中轴线源于周礼易经

2021-12-10 07:03加贝
北京纪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考工都城周礼

加贝

北京中轴线是当今世界现存的最長城市中轴线。这条惊世之作,不仅构建了北京城难以更替的物理空间,也令封建帝国陡增无法抗拒的威严和神秘。

清代,一位西方公使想见中国皇帝,又不肯下跪。礼部官员特地带他从正阳门进入皇城,沿中轴线北行:先过大清门(今纪念堂所在地),再穿千步廊(今天安门广场),变换有序的风景令他目不暇给;当他相继来到天安门、端门和午门,巍峨如山的门楼高耸云天,顿觉自己如蝼蚁般渺小;而宽广无垠的太和殿广场,又使这位公使犹如坠入汪洋中的一叶孤舟……叠嶂起伏的建筑群落尽管寂静无言,却把帝王之气张扬到极致,此刻公使已彻底折服,迈进太和殿,情不自禁地双膝跪地!

其实,这位公使远未真正读懂中轴线。13世纪后半叶,蒙人忽必烈在马背上敲定北京建城方略时,对中轴线更是雾水一头。700多年来,人们对中轴线的解读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迄今没有一部专著令众人叹服。

这个长达7.8公里的庞然巨制,似乎是一个永远难以破解的谜团,它出自大元帝国,却似乎全然是汉民族的DNA。它究竟来自何处,夹携着怎样的魔法,令后世祖祖辈辈,跨越了种族和信仰的隔膜,如此膜拜顶礼?

五千年前,红山:中轴线横空出世

一向落寞沉寂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野,终于获得爆款的惊人一瞥:国际探险队在这里发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它的价值可以与5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比肩——时间的指针定格在1915年。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虽然同样拥有5000年文明史,但是有据可查的只能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三皇五帝”一直在“传说”中存活,因缺乏实据而遭质疑。红山的实锤,让嘈杂的质疑顿然失声。

红山

牛梁山积石冢遗址,既是墓穴又是祭坛

邺城遗址内部

中国学界把红山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它隶属于新石器时代,置身母系社会的全盛岁月。

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学者在红山相继发掘出大量农业、畜牧业遗迹,居住的棚屋、耕作的工具,以及彩陶、玉器、精美工艺品,等等。人们甚至把它誉为中国龙文化的滥觞之地。

然而更令考古者目瞪口呆的是:一个气度非凡、方圆50平方公里的宏阔景观,被大地突然拱手托出:女神庙高居牛梁山主梁山顶,引领着一条虚拟的中轴线,清晰可见。祭坛、积石冢群、“金字塔”、大平台等20多处建筑依次排开,左右分居,错落有致。这一切似乎都在阐述同一个理念:东西对称,天圆地方。与5000年后紫禁城、天坛、十三陵的布局如出一辙!

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一定是族群祭祀、欢聚的地方,规模之大、市井之繁盛令人惊叹。它告诉今人:在中国,中轴线的建筑布局,5000年前就已经十分成熟和完整,并成为人们信仰与生活的真核。而那个时代,甲骨文和汉语言还没有诞生,还无法用语言和文字交流,中轴线便以其神秘的力量,悄悄传递着宗教、伦理、文化等诸多理念和信息,引领着我们的先祖在冥冥中前行。

毫无疑问,北京中轴线源于红山中轴线,但红山中轴线又源于何处?显然,红山并不是中轴线的诞生地,它的源头是更为邈远的时间尽头,那该是个更伟大的存在。遗憾的是,我们的智慧至今还不足以抵达和触摸。或许,这个谜底明天早晨就会揭开;或许还需要一个5000年的轮回!

曹操:中国城市中轴线的缔造者

河北省临漳县,一个在地图上用放大镜都难以找到的地方。它的名字被淹没在喧嚣的岁月大潮中,以至于生活在它近旁的人提起“临漳”二字都一脸的茫然。改革开放年代,这里的百姓纷纷逃离,出走打工,撵不走的是雾霾和困顿。

然而,它却是一个历史巨人,在史册中闪烁着无法遮挡的光辉——4000年前这里就人声鼎沸,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开创伟业;有六个朝代的帝国在这里建都,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显赫地位长达400年;它身披中国佛教繁盛之地的美誉,香火最旺时有寺庙4000座,从业僧侣多达8万人之众……

2014年8月6日,临漳人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自己——130名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带着崇敬的目光来到临漳。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按照中轴线规制建设的城市,此后历朝的都城建设无不照抄临漳作业,即使泱泱北京紫禁城也不能例外。临漳的范本效应,还远涉韩国、日本及东南亚。日本奈良的平城京和韩国的不止一座城市,都将临漳“皇权至上”的中轴线理念毫不走样地照搬落地。

开创临漳建城模式的是一代枭雄曹操。他在军事、政治乃至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国尽人皆知,唯独那顶“杰出城市建筑家”的桂冠却被人们忽略了。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统一北方,遂定都邺城(即今临漳),并亲自主持营建都城。从出土的古城遗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中轴线贯穿全城南北。中阳门扼守城市最南端,向北依次排列着中阳门内大道、宫城正南门、宫城正殿文昌殿。城市街道分区排列在中轴线两侧,整齐对称、结构严谨。

其实,在一座宫殿或是一组宫殿建筑群中,规划出中轴线的现象,早在夏商王朝时期,甚至更早的红山就已经出现了。但像邺城这样整座城市都由中轴线统领,呈现出更有秩序、更加完善的布局,曹操是开创者。

曹操为什么热衷于贯穿都城的中轴线呢?他生逢乱世,对“礼崩乐坏”深恶痛绝。一旦成就霸业封王后,便着力封建礼序的重建。而中轴线布局的城市建设,恰能淋漓尽致地体现“以皇权为中心”“天下有序”的封建帝国思想。这也是曹氏邺城中轴线诞生后,历朝君王都争相效仿的缘由。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建设,把邺城模式推向高峰——大明宫巍峨而立,主导着整座城市的大型建筑沿中轴线次第分列;笔直的御路、坦荡的广场,与宫殿共同书写着壮丽和威严。

宋代的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也是临摹邺城的典范。作为当时世界最为知名也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中轴线长达十余华里,尽显大国超霸气质。

元朝更是将中轴线建设推向至臻完美的极致,意大利著名探险家马可·波罗看后震撼不已,连连赞道:“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明清两代王朝存续543年,先后有30位皇帝登基,他们可以把前代帝国杀得片甲不留,却不敢触动中轴线分毫,竟费尽心机地倍加呵护。

把中轴线皇城视作“护命符”,恐怕是列位天子共享的使命。

《周礼·考工记》:忽必烈建造都城的金科玉律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一文中说:“无论是秦的咸阳,还是汉唐的长安和洛阳,在其平面布局上,也都不见《考工记》理想设计的踪影。只是到了元朝营建大都城的时候,这才第一次把这一理想设计,付诸实现。”

侯仁之教授的一席话,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认知大门,即元大都的营建是《周礼·考工记》建城理想的第一次真正实施。

众所周知,《周礼》乃名垂千载的儒家经典,系西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周礼》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中国文化之宝库。

《考工记》则出自《周礼》,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 在当时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和检验方法。

其中对都城建设制定了详尽的范式。这个范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易经》的指导下,对以往数千年中华大地上皇宫及城市建设经验的归纳和升华,它的核心便是由中轴线作为建筑群落的主导。

忽必烈入主北京,建立大元帝国,命精通《周易》的汉儒刘秉忠,按《周礼·考工记》建造都城,皇城连同全新的北京城就这样呱呱坠地。

此后又仿照《周禮·考工记》,建造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等,令中轴线日臻完善。

为北京中轴线寻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翻遍史书到处似乎都可以闻到它的气息,走遍历朝都城,也都会有似曾相见的视觉撞击。但是,北京城和紫禁城是中国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那条支撑全城的脊梁——中轴线,更是辉耀全球的人类不朽杰作!

猜你喜欢
考工都城周礼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