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联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

2021-12-10 08:46邵小华刘民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3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患儿

邵小华,刘民(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痉挛性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是指分娩时由于缺氧、感染、外伤等因素造成新生儿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而引起的运动障碍,是目前儿童残疾的重要病因之一[1]。SCP虽不能通过手术、药物等方式治愈,但科学合理的康复手段却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帮助SCP患儿回归家庭与社会[2]。神经发育促进技术(Neurological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是一种被动康复疗法,在脑瘫、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训练中广泛使用,虽效果良好却缺乏主动性。随着治疗条件的提高,虚拟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将游戏与康复训练结合,通过激发患者的主动治疗积极性以提高治疗效率[3]。鉴于此,本文将两种康复方法联合应用,旨在提高SCP患儿的康复效果,探究其疗效,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2月-2021年2月我科收治的8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SCP的诊断标准且为首次确诊[4];②仅双下肢存在肌张力增高现象;③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I-II级;④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并配合治疗;⑤年龄2-4岁。排除标准:①智力障碍、癫痫;②既往有脊神经、周围神经切断术;③合并影响运动功能的其他疾病;④其他严重的内外科疾病;⑤除双下肢以外其他肢体也存在痉挛现象。所有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协议,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将符合上述标准的82例患儿根据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1例)及对照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2.96±0.35)岁,偏瘫24例、双瘫17例,GMFCS分级I级18例、II级2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3.05±0.39)岁,偏瘫24例、双瘫17例,GMFCS分级I级20例、II级21例,以上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GMFCS分级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Bobath法神经发育促进技术:训练顺序为抬头、肘支撑、卧位翻身、手支撑、坐位、坐位平衡、坐位转换至跪位、立位、立位平衡、坐立转换、行走,训练时应注意循序渐进、注重患肢的能力训练;日常动作训练:训练内容有穿脱衣、进食、用厕、洗手沐浴等。以上训练内容30min/次,1次/d,持续训练3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训练时播放虚拟骑行竞赛视频,将患儿的脚固定于训练仪器(该仪器由德国RECK公司提供)的脚架上,调整至合适位置,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及肌张力、行动能力调整参数,20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所有训练均由专业康复师指导完成。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估患儿的腓肠肌、内收肌、腘绳肌肌张力,按肌张力分级0-4级分别标记为0-5分,分值越高,肌张力越大[5];②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估患儿痉挛程度,分值范围0-16分,>7分时存在痉挛症状[6];③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儿的平衡能力,分值范围0-56分,分值越高,平衡能力越好[7];④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包括站立、行走与跑跳能力两个能区及总分,分值范围分别为0-39分、0-72分、0-264分[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肌张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腓肠肌、内收肌、腘绳肌肌张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腓肠肌、内收肌、腘绳肌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n=41)腓肠肌 内收肌 腘绳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5±0.58 2.37±0.49*2.43±0.58 1.54±0.29*1.67±0.36 0.82±0.17*对照组 3.44±0.62 2.69±0.51*2.63±0.62 1.77±0.32*1.79±0.42 0.97±0.23*t 1.433 2.897 1.508 3.410 1.389 3.358 P 0.156 0.005 0.135 0.001 0.169 0.001

2.2 痉挛症状及平衡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SS评分、BB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痉挛症状及平衡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痉挛症状及平衡能力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n=41) CSS评分 BB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0.26±1.18 7.53±0.84* 31.67±4.78 39.59±4.69*对照组 10.64±1.29 8.15±0.83* 33.39±4.65 37.16±4.77*t 1.392 3.362 1.652 2.326 P 0.168 0.001 0.103 0.022

2.3 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站立、步行及跑跳能区评分、GMFM总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站立、步行及跑跳能区评分、GMFM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儿运动功能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n=41)站立能区评分 步行及跑跳能区评分 GMFM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8.46±1.35 116.87±14.24*对照组 8.89±1.42 16.75±3.61*23.19±4.52 33.26±4.73*95.74±12.39 108.34±13.86*t 1.405 2.989 1.657 3.152 1.358 2.748 P 0.164 0.004 0.101 0.002 0.178 0.007 14.38±3.57*24.85±4.55 30.14±4.22*99.57±13.14

3 讨论

SCP一般由胚胎时期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主要表现有肌张力异常增高、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肢体运动不对称等,是常见的小儿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我国SCP患儿有数百万之众,给社会及数以万计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NFT是一种通过采用特定的被动手法,遵照正常的运动顺序,对患儿进行良性刺激,调整神经通路兴奋性,以达到神经功能重组目的的康复手段,在SCP早期采用此法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纠正神经发育偏差,促进运动功能改善[9]。而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为重视身临其境的本体感受和视觉输入,将坐、卧、立等动作模式融合入游戏中,形成视听觉反馈与锻炼融为一体的训练模式,激发患儿的治疗积极性,加强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灌注,对皮质神经进行重新塑造,在富有趣味的游戏场景中提高机体协调性与稳定性[10]。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腓肠肌、内收肌、腘绳肌肌张力、CS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站立、步行及跑跳能区评分、GMFM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NFT与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更有利于降低患儿的肌张力,缓解紧张症状,促进患儿平衡能力与运动功能的改善。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充分调动患儿的治疗积极性,将其与自主的粗大运动训练相结合,强调正确的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和病理生理模式,缓解异常的高肌张力状态,改善痉挛症状,同时自主参与促发肌电信号形成条件反射,促进肌肉力量均匀分布,增强患儿的平衡能力,为运动功能打下良好基础,使肢体的运动功能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采用NFT结合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的训练模式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SCP患儿的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增强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值得临床参考。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患儿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