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业婵 赖玉婷 余倩体 梁芷铭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门诊西药房,广东阳江 52950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常见糖尿病,该疾病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心脏、肾脏以及眼睛等多种器官造成影响。因此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措施。二甲双胍因其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非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等作用,成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1-2]。但T2DM患者多伴有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下降,因此即便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仍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且远期降血糖效果较差,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3]。西格列汀为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该药物可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的水平而改善血糖水平,可能会提高降糖效果。基于此,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西格列汀辅助治疗T2DM患者的效果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将阳江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101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②初次确诊;③入院前无降糖类药物服用史。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合并甲亢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③伴有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5~70岁,平均(61.36±3.01)岁;BMI 22~27 kg/m2,平均(24.34±2.11) kg/m2。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 龄55~70岁,平 均(61.42±3.45)岁;BMI 22~27 kg/m2,平均(24,37±2.17)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阳江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予以饮食、运动、药物、血糖检测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指导。
对照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国药准字H20023370,0.5 g/片)治疗,口服,1片/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磷酸西格列汀片(Merck Sharp & Dohme Italia SPA,国药准字J20140095,100 mg/片)治疗,口服,1片/次,1次/d。
两组患者均持续服用药物2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水平、胰岛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①临床疗效[5]:治疗后,根据空腹血糖下降水平分别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下降>29%为显效,下降10%~29%则为有效,下降<10%或者无变化甚至加重者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血糖水平:治疗前后抽取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采用高压液相分析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血糖仪(罗氏卓越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postprandial 2 h of blood glucose,2 hPG)。③胰岛功能:治疗前后抽取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运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运用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FBG)/22.5;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20×FINS/(FBG-3.5)。④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以及低血糖发生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前两组HbA1c、FBG、2 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s)
组别 n HbA1c(%) FBG(mmol/L) 2 h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 51 8.21±1.34 5.74±0.27 12.757<0.0019.85±1.37 6.04±1.31 12.670<0.00114.01±2.42 7.24±1.14 17.171<0.001对照组 50 8.22±1.36 6.57±1.34 5.429 <0.0019.89±1.32 8.02±1.11 6.937 <0.00114.42±2.34 9.37±1.64 11.543<0.001 t值 0.037 4.295 0.149 8.201 0.866 7.565 P值 0.970 0.014 0.882 <0.001 0.389 <0.001
治疗前两组HOMA-IR、FINS、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OMA-IR、FINS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OMA-β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比较(± s)
组别 n HOMA-IR(%) HOMA-β(%) FINS(mIU/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 51 4.24±1.21 3.24±0.217.833<0.00135.24±11.4574.57±14.1713.224<0.00117.01±1.4215.24±0.647.737<0.001对照组 50 4.27±1.20 3.74±0.842.363 0.021 35.45±12.0151.37±12.67 5.684<0.00117.42±1.3416.37±0.844.388<0.001 t值 0.125 4.903 0.090 8.678 1.493 7.594 P值 0.901 <0.001 0.929 <0.001 0.139 <0.001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T2DM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内分泌疾病,血糖水平持续性上升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降低血糖水平是临床治疗该疾病最常用的手段,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一线药物,且疗效确切[6]。但是周莉桢等[7]的研究结果发现,单用该药物血糖水平不能得以有效控制,患者罹患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仍然较高。肠促胰岛素激素-1(GLP-1)是肠道分泌的类似胰岛素性的激素,可对血糖水平进行调控,但是有研究发现T2DM患者存在GLP-紊乱的状况,使其降血糖的作用减弱[8]。西格列汀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DPP-4抑制剂,可增加机体GLP-1,将其用于该类患者中可能会弥补单用二甲双胍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00%,治疗后观察组HbA1c、FBG、2 hP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西格列汀辅助治疗T2DM患者通过降低血糖水平,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可能的原因是二甲双胍通过增加机体周围各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提高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促进外周组织中葡萄糖的代谢,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控制血糖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9]。其次西格列汀通过减慢肠降血糖素的灭活,增加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以此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协同作用,这与员婷[10]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效果中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总效率为95.00%,大于对照组的75.00%),支持本研究结果。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同吴巧娟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和对照组的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胰岛β细胞是胰岛细胞的一种,能分泌胰岛素,并且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一起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当该细胞功能受损时则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12]。魏亚兰等[13]的其研究显示,GLP-1是参与葡萄糖内环境稳态生理学调控的内源性系统的一部分,当血糖浓度升高时,GLP-1可通过相应细胞内信号途径增加胰腺β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从而对血糖水平进行调控。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FINS、HOMA-IR低于对照组,HOMA-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西格列汀辅助治疗T2DM患者可有效改善胰岛功能。可能的原因是西格列汀为DPP-4抑制剂,可增加肠促胰岛素激素水平,改善GLP-1紊乱状况,充分发挥其改善胰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性的作用,促进胰岛素的生物合成与释放,进而达到改善胰岛功能目的[14-15]。
综上所述,西格列汀辅助治疗T2DM患者通过调节患者胰岛功能,降低血糖水平,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