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机及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2021-12-10 20:59:44李匡时邹忆怀李宗衡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五脏脏腑气机

李匡时,邹忆怀,李宗衡,张 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反复发作严重疲劳为特征的疾病,其反复发作不少于6个月,常伴有头痛、睡眠障碍、记忆下降、情志抑郁、肌肉骨关节疼痛等,涉及身体多个系统[1-2]。其发病率约为0.2%~0.7%,尤其在青壮年人群中的患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3-4]。长久以来CFS的诊断比较困难,同时也没有特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导致大量患者的临床需求无法被满足。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HHS)、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共同制定了首个CFS指南草案。目前已知的西医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抗病毒、补充维生素、心理咨询、认知治疗等为主,但尚未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这些治疗的效果尚无定论,这些疗法耗费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造成胃肠道功能障碍、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5-6]。而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发挥辨证施治的优势,已经成为CFS治疗的主要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CFS的中医病机及其辨证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概述如下。

1 CFS的病机多从五脏论,但病机认识与分型并不统一

在中医古籍中没有CFS对应的病名,但其临床症状早有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一篇中记载“虚劳里急……四肢酸痛”“虚劳腰痛”等均符合该病特征,除了乏力、疲劳肢痛等症状,还有心悸、失眠、焦虑等躯体心理症状也符合中医“不寐”“脏躁”“郁证”等疾病表现。但中医所记载内容均不能与CFS完全对应。

CFS多因先天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刺激、久病劳伤所致[7]。先天禀赋不足,肾精有赖先天之精形成,故肾精不足,不能濡养五脏,脏腑气血不足,导致形体衰弱无力,精神疲惫。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失养,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蕴养全身,且脾主四肢,脾胃损伤则见食少纳呆、四肢无力,肌肉瘦削。情志刺激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可能导致气滞、气郁、气逆、气乱,从而出现躯体功能障碍。久病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能荣养五脏而致脏腑虚弱,而五脏的正常生理活动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正气虚损可导致全身疲劳状态。综上所述CFS的病因[8]可总结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足。年轻者多为先天不足,久病者多因后天失养、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感受外邪。

从CFS的症状来看,主要以严重疲劳、肢体关节疼痛、情志抑郁、睡眠障碍等为主,这些症状的发生与五脏及气血阴阳的失调相关,从病因方面来说,五脏功能的失调可以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及气血的亏耗。①肺与体内气的运行密切相关,如肺的呼吸功能受损,则各脏腑经络之气生成及运行失调,出现肺气虚损以致全身的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气短。肺在志为忧为悲,悲忧过度会损伤肺气,而患者肺气损伤后在情绪上常表现为悲伤忧愁。有研究认为在CFS病程中肺气虚贯穿其始终,由于肺气虚可致患者出现CFS的主要症状,恰合《内经》所说“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悲”[9]。②肝主疏泄,在志为怒,肝脏功能失调可致疏泄太过气机逆乱,肝气上逆而导致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疏泄不及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常见情绪低落、心情压抑等。肝失疏泄,筋脉失于濡养则运动不利易于疲劳,由此可见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可导致CFS的主要症状。刘洋等[10]通过查阅既往研究论证了从肝论治在CFS中的理论基础。王宝成[11]通过从肝论治,以疏肝健脾法治疗CFS取得一定疗效。从临床实践中可见肝气郁结和CFS的发生密切相关。③CFS症状中有部分会在脾气亏虚时出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合肉,主四肢。脾气亏虚会导致运化失调,水谷精微不布,四肢不得水谷之气,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日久则会肌肉瘦削,体倦乏力。脾主升清,在志为思。脾气虚弱者常表现为多思虑,情绪消沉,清阳不升,不能荣养清窍,则出现头目昏沉的症状。有研究认为CFS的关键病机在脾脏功能紊乱,由此可见脾气亏虚是CFS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12]。④肾藏精,主骨生髓,与人体正常发育生长、骨骼强壮密切相关。肾气充足则精力充沛,思维、动作敏捷,如肾气亏虚,则腰膝酸软,形体羸弱,肢体无力,反应迟钝。肾在志为恐,肾气不足者易过度恐惧,恐则气下,肾气不固,出现尿频遗尿等症状。因此肾气不足所出现的症状与CFS的主要表现特征类似,与其发生密切相关[13]。⑤心主神明,主血脉,脉舍神。心血充足是保证人的精神活动和五脏六腑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若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心神涣散,导致失眠多梦、心烦抑郁、神疲乏力。同时心血不足会导致身体其他脏器活动失调,引起其他脏腑虚弱,从而导致多重综合症状。因此心血不足会导致CFS的诸多症状,是其发生的病机之一。段海辰等认为CFS症状虽然涉及较广,但以心、肾病变所导致的症状为主[14]。综上所述,CFS的主流病机认识主要包括:肺气亏耗、肝气郁结、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心血不足等。

既往研究显示CFS表现形式多样,五脏均有涉及,有一项中医症候要素研究显示,前8位症候包含心、肝、脾、肺、肾等,也佐证了CFS病机的复杂性[15]。由于CFS本身疾病特点,导致了其目前主流辨证分型并不统一,但究其根本,即五脏虚损,气机不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既往多数研究纳入标准选取了国际通用的CFS诊断标准而非中医症候诊断标准。而且CFS本病具有复杂性,由于其诊断标准中即有要求发病6个月以上一项,从疾病发生至诊断已经历时很久,因此常出现脏腑虚损相互影响,由一脏虚而至多脏虚,出现多个脏腑的联合性病变,因此兼证很多,如果仅固定几个证型则不能对患者状况进行全面性评价,从而引起用药偏差,也违反了中医的整体观。因此在今后CFS的证候学研究中应该着重于兼证,而非单一脏腑病变。

2 中医药治疗多从脏腑辨证着手,温补五脏为主

中药治疗CFS多从脏腑辨证着手,以温补五脏为主。心血亏虚者多以养心解郁为主,可有良好疗效,薄立宏[16]应用上述疗法进行临床观察,有效率高达97.37%。欧洋等[17]通过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归脾汤与氟西汀在CFS患者中临床症状的改善率,验证了归脾汤在治疗心脾两虚CF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彭昭英[18]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心气不足CFS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疲劳、低热、咽痛等临床症状。脾气亏虚者重在补气健脾,调养气血,主要调整因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所致CFS,可以归脾汤加减治疗,徐太久等[12]从脾论治CFS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仇璐娜[19]认为CFS发生与脾密切相关,并从脾论治,在多项个案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FS多有情绪压抑、善太息等情绪问题,多因肝气郁滞所致,因此疏肝解郁是常用疗法之一,有学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率高达83.3%[20]。马玉兰等[21]应用养肝柔筋法进行运动性疲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应用养肝柔筋法后,运动性疲劳造模小鼠在运动状态下AchE活性明显增高。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耗的CFS患者多有躯体及脑力疲劳的症状,因此应用填精益髓、补益肝肾的方法多对此类患者有效,齐记等[22]应用参竹精片治疗肾精亏虚CFS患者,疲劳相关量表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2.15%。有现代机制研究发现调节肾功能能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这与CFS改善机制类似[23]。卞景芝等[24]通过大样本临床观察验证了补肾安神法在CFS治疗中的效果。

3 气血津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有力补充

在CFS的气血津液辨证治疗方面,既往文献主要从气虚、血虚和痰饮方面论治。气虚型CFS治疗中既往学者多以补气健脾升提为法,杨威英等[25]应用加味黄芪建中汤与归脾汤对比治疗气虚型CFS,结果显示加味黄芪建中汤组疗效更佳。刘亚光[26]应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气虚型CFS,结果显示其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疲劳症状,同时能够降低患者血液中的IgG、IgM、IgA等,从免疫方面调节患者身体机能。单纯血虚型CFS患者很少,因此既往研究多从疏肝养血法方面进行研究。刘洋等[27]应用疏肝养血方治疗肝郁血虚型CFS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疏肝养血方组临床疗效好于西药组治疗。另有张二伟等[28]另辟蹊径,认为痰浊内生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因,从痰论治,化痰逐邪以治其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既往文献研究中,CFS多从少阳、太阳两方面论治。章文春认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生发无源,升降受阻是CFS的根本病机,并应用四逆散治疗CFS取得良好的效果[29]。姚斐等[30]认为足太阳膀胱经属脑连督脉,与CFS患者身心疲劳密切相关,其经络走形区域涉及大量肌肉、神经、交感干,因此从太阳经论治CFS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既往CFS中医治疗多采用脏腑辨证,涉及脏腑主要是五脏,主要从五脏虚损、气机失调辨正为主。从气血津液方面以气、血亏虚为主,涉及痰邪。而六经辨证以太阳、少阳两经病变为主。治疗方法以温补五脏、调理气机为主,涉及现代机制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改善和自身交感神经调节等。纵观既往文献,疏肝、理气、健脾、补肾、化痰、补气养血贯穿了CFS的治疗,但是既往研究往往采用了单一的治疗方法作为干预,忽视了前文所提到的CFS多加兼证而不是单一证候,中医整体观主要包括五脏一体和形神一体,这可以概括为五脏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而精神与人的形体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CFS的治疗应该结合其实际辨证来用药,从整体出发,多脏腑、多治法地治疗CFS。引申至CFS的临床研究也是同理,多重症候分型纳入病例,并针对多重症候应用复合治法干预可以更好地契合CFS疾病的复杂性。

4 针灸推拿治疗中应用的辨证方法回顾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针灸治疗CFS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对于针灸辨证施针选穴各不相同,但不外乎头针、夹脊穴、背俞穴、八会穴等。丁定明等[31]选用华佗夹脊穴治疗CFS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疗效好于药物治疗组,夹脊穴主要走行膀胱经区域,交通膀胱经与督脉,可助阳化气,内以养神外以柔筋。高春风等[32]应用头针配合体针进行CFS治疗的临床研究,十二经络气血均上注于头面,且脑为元神之腑,针刺头部穴位可调节全身气血,而CFS的发生与气血亏虚、气郁密切相关,因此头针治疗CFS具有中医理论基础。陈金狄[33]以疏肝健脾、补肾养心为法,采用八会穴结合背俞穴治疗CFS,八会穴为气、血、筋、骨、髓、脉、脏、腑之精气所汇聚之处,因此其可以内调气血,外养筋脉,补骨生髓,调理脏腑,恰合CFS疲劳、关节疼痛、认知障碍等症状。张维等[34]应用电针背俞穴的方法治疗60例CFS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穴位,因此常用于脏腑失调的相关疾病,恰合CFS病因病机。腹针疗法源自薄智云教授,其治疗主要以调理脏腑、改善气血运行为主。易荣[35]应用腹针治疗CFS,进行治疗前后疲劳量表评价,结果显示有效率达86.7%。卢建华等[36]应用腹针治疗本病,结果显示应用腹针可以明显改善CFS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疲乏、周身疼痛、失眠、纳差等。

因此,结合针灸与推拿既往研究来看在选取穴位方面主要以头部、背部穴位为主,选取经络以走形于背部与头面部的膀胱经、督脉为主,在辨证治法方面以疏肝健脾、补肾养心、调理气血为主。但是既往研究中一般仅注意选取经络、穴位等方面的阐释,而忽略补泻手法的描述,且基本没有设立合理的对照组,因此针灸推拿的辨证方法仍然需要系统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压力与日俱增,CF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医在CFS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不论是在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方法均已经进行大量研究。但中医在CFS的研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①在机制方面,中医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抗氧化等方面,但这些机制彼此间的联系尚不明确。②在中医病因病机分型方面,目前研究众说纷纭,因此也造成治疗用药无统一共识,为年轻学者临床治疗本病造成了一定困难。③目前临床研究方面,大部分采用的是临床量表评估法,但这些量表大多采用自评方式,质量监控存疑,缺乏客观的他评量表。有部分研究采用了免疫、激素等血液指标,但由于本病机制不明,这些指标能否反映患者病情变化仍然存疑。④实验设计方面,CFS缺少遵循RCT的大样本中医治疗研究,且研究样本量偏少,因此应用中医治疗CFS实施大样本RCT研究迫在眉睫。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五脏脏腑气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失眠与五脏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4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6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5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