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聪,唐艳鹏,张莎莎,丁 杰,李欣怡,胡胜华,郝宏文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科常见病,其中4~5岁最为多发,临床主要表现为热、咳、痰、喘、煽,四季均可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改变,其中MP是导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据流行病学调查,该类病原体引发的儿童感染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10%~40%[1]。且有研究表明,在医院就诊患儿中MP的感染率逐年增高,且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感染率增加更为明显[2]。MP是介于细菌及病毒之间的病原体,结构特殊,没有细胞壁,西医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药物以大环内酯类为首,但近年来,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呈升高趋势[2],且此类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些无一不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中医根据其症状特点,将本病归于“肺炎喘嗽病”范畴。此病名首见于清代,在《麻科活人全书》中有论述:“气促原因肺未清。开口出纳喘候真。鼻扇痰鸣肺将绝……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较全地记载了本病病机特点及治法。古籍中也不乏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本脏》“肺高,则上气,肩息咳”、《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等。郝宏文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王素梅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数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MPP有独特的认识。认为肺炎喘嗽病其病位主要在肺,病机以肺气闭塞为先,痰热、瘀阻是其病理变化。邪气侵袭使肺气不通,气机闭阻而产生痰热、瘀血,三者又可互相转化,产生新的病理循环。故治疗时三者均不可忽视,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以开肺化痰,清热活血为则,灵活用药。
1.1肺气闭阻 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常不足,《灵枢》有云:“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亦有《医学源流论》有云:“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肺主皮毛,外邪侵袭,肺脏首当其冲。《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风为百病之长,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且更易夹带其他邪气侵犯人体。季节交替之际,气温变化较大,小儿年幼,体质柔弱,腠理未闭,冷暖又不能自知,又不耐寒热,气温变化之时不能自主及时地增减衣物以抵御外邪,邪气乘虚而入,邪犯于卫表,影响腠理开合,气机郁闭,肺气失宣。肺之宣肃功能失调,肺气逆乱,初时则可出现咳嗽之症。外邪犯于肺卫,阳气被遏,则可出现发热之症;或正气奋以祛邪外出,正邪交争,焦灼不解,则可出现高热;或正气虚弱,邪气进一步内传,邪入气分,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旺盛,若邪气入里,扰乱气机,郁而化热,热壅于肺,邪热不解,发而为病。
1.2痰热滋生 肺为贮痰之器。痰邪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与肺脏密切相关。若邪阻肺气,气郁不能布津,则津液停聚而成痰;而痰阻气机,反过来又可加重气滞。或邪气入里化热,邪热壅肺,蒸腾津液,炼液而为痰;而痰热互结,热与痰相搏,阻于肺络,更使肺气闭塞。临床可见咳痰黄稠、气喘之症状,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邪热阻于咽喉则可见咽喉肿痛,音哑;若扰及心神,又可见心烦不寐、神志烦乱。
1.3瘀阻于肺 《素问·经脉别论》有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全身经气血液均经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的气机,血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输布与调节。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肺气郁闭,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而瘀在内,血行不畅,又能反过来阻碍气之运行,更使肺气不通,痰热胶结。《血证论》有云“痰亦可化为瘀”、“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痰热互结于内,阻滞气血运行,亦可使血脉瘀阻,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而瘀血日久,气机不通,邪热无路可去,更使痰热郁结,于病情无益。《血证论·瘀血》中云:“若肺实气塞者,不须再补其肺,但去其瘀,使气不阻塞,斯得生矣。”临床可表现为口唇发绀,指纹紫等。
2.1开肺清热 临床选药之时,若有外感风寒之表症,如恶寒、流清涕等,多选用麻黄、杏仁等,其中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一升一降,通畅肺气。此两味药再加上甘草组成三拗汤,此方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取甘草调和之效,使升降相和,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此外桔梗亦可宣肺,紫菀可润肺下气,百部润肺降逆兼以止咳,且均入肺经,可畅达气机使肺气通利。若见咽痛、黄涕等风热表症,选用苏叶、防风、前胡等清热宣肺之药。若见高热、呼吸急促等热盛之象,可佐以寒凉之品以清泻肺热,如石膏、海浮石、黄芩等归肺经,为清肺热之良药。其中石膏合麻黄、杏仁、甘草为麻杏石甘汤,此方出自《伤寒论》,是治疗表邪未解、肺热壅盛的常用方。此外,桑白皮、地骨皮性寒,葶苈子大寒,取自泻白散及葶苈大枣泻肺汤方中,均能清泻肺热,平喘止咳。肺热除则使肺气清肃,气机通畅,喘咳等症亦可减除。
2.2化痰清热 化痰药物可选用健脾化痰之品,如半夏、茯苓、薏苡仁、陈皮等,半夏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以化痰,陈皮健脾燥湿化痰,莱菔子可消食化痰,其中茯苓、薏苡仁、半夏、陈皮均为二陈汤中关键用药,此方为燥湿化痰经典用方,而茯苓、陈皮为辛、温之物,应用时注意用法用量,切记辛散太过使邪热妄动,应根据所见症状适当加减。若痰热相结,临床所见咳嗽痰黄、量多,则应选用化痰清热之品,选用瓜蒌、胆南星、前胡等,瓜蒌清热涤痰,鱼腥草主入肺经,清热解毒,胆南星、前胡清热化痰。此类药物大多寒凉,选用时应注意用量,切忌寒凉太过损及自身正气。
2.3活血通络 治疗时佐以活血通络之药促进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行又可促进气机的畅通,气通则肺气开,给邪以出路,更有益于疾病的恢复。用药时可选用莪术、地龙、丹参、桃仁等药物,其中莪术行气破血,地龙平喘通络,丝瓜络通络活血,丹参、桃仁活血祛瘀。
经实验研究发现中药可以分别从不同机制发挥抗MP作用。如黄芩、桔梗、鱼腥草、地龙、桑白皮等可以对MP直接进行抑制[3-5],且中药配伍使用可发挥更好的抑菌效果;此外桔梗总皂苷也可通过上调SP-A修复MP感染的大鼠肺部组织[6];姜之炎等[7]研究发现在清热宣肺的基础之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微循环,疗效更优。
目前发现的中药治疗MPP机制主要有直接抑制MP、调节免疫、保护和修复上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缓解西药不良反应等[8]。现代医学尚未发现本病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发现与呼吸道上皮黏附、毒素作用、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9-11],且研究发现MPP患儿常伴有微循环障碍;这些发现的可能发病途径均可使用中药治疗参与抑制,从而发挥治疗效果。
《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患病之时,佐以药力,使正气来复,正气战胜邪气,邪从外解,则邪气逐渐消退,疾病逐渐好转,趋于痊愈。然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正抗争,此消彼长,病机也会发生变化。且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病情也容易发生改变。
初时外邪侵袭,邪盛正实者,可出现发热、咳嗽、气喘等一系列实证。但若因患儿自身体虚,或患病日久,外邪损耗自身正气,或邪正相持,可发生正虚邪恋、邪祛而正气不复等情况,病机可能转为气虚、阴虚等虚证,病情转为慢性。若热伤阴液,阴虚肺热,表现为潮热、盗汗,干咳无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应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选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等;耗伤肺气,出现气虚之证,可见低热、咳嗽无力、消瘦、气短等,则应治以补肺益气,可选用五味子、人参、防风等药物;若伤及脾气,出现咳嗽、咳痰不爽、纳差、不思饮食、面黄、舌淡苔厚等,应治以健脾化痰,可选用白术、茯苓、莱菔子等药物。
另有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若邪热胶着不解,传变他处,可出现变证。邪热炽盛,损及心阳,出现心阳虚衰证,可选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以温阳固脱。若邪热内陷厥阴,出现谵语、神昏、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症状,治以清心开窍、平肝熄风,选用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但临床上此类病情危急,需谨慎处理,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灵活施治。
除中药口服外,郝教授也推崇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如超短波、拔罐、推拿、贴敷疗法等。小儿常有服药困难的情况,且其皮肤娇嫩敏感,易于吸收及接受治疗,故中医外治疗法有一定优势[12]。也有不少医家使用外治法做了临床研究,如葛绍华[13]研究发现阿奇霉素联合超短波方式对小儿MPP进行治疗,与单用阿奇霉素相比,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且安全性高。汪洪燕等[14]发现肺、脾、肾俞拔罐佐治小儿MPP与常规西医抗感染、止咳化痰及雾化吸入治疗相比,能明显缩短疗程,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徐琛等[15]研究发现MP感染患儿行阿奇霉素联合推拿治疗与单用阿奇霉素治疗相比,更能改善其症状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以上也证实了中医外治法有缩短病程,缓解不良反应等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患儿,男,10岁,2019年11月30日就诊。主诉间断发热伴咳嗽5 d。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 ℃,伴有恶寒、头痛,咳嗽,痰少,自服退热剂,规律服用阿奇霉素胶囊3 d。2 d前热势下降,体温最高37.9 ℃,咳嗽加重,痰量较前增多,色白质黏,于某医院就诊,予继服阿奇霉素胶囊及孟鲁司特钠1 d,咳嗽未见减轻。遂至我院就诊,见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查血常规:白细胞7.57×109/L,中性粒细胞63.3%;胸片示右肺上野内带可见实变影,考虑右肺感染;遂收入院治疗。入院后测定肺炎支原体阳性。西医诊断:MPP;中医诊断:肺炎喘嗽病,痰热瘀阻证。西医予阿奇霉素静滴抗感染治疗;中医治疗以开肺化痰、清热活血为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炙麻黄9 g、苦杏仁9 g、石膏25 g、浙贝母10 g、黄芩10 g、白茅根10 g、桑白皮10 g、紫苏子10 g、射干10 g、僵蚕10 g、薏苡仁15 g、前胡10 g、瓜蒌15 g、穿山龙10 g、丹参10 g、桃仁6 g、甘草5 g、甜叶菊3 g。7剂。
2019年12月7日二诊,药后患儿不发热,咳嗽减轻,夜咳频,痰白量少,舌红苔微黄,脉滑,调整治则为开肺化痰、益气活血,方药改二陈汤加减。处方:陈皮10 g、半夏6 g、茯苓10 g、莱菔子10 g、射干10 g、僵蚕10 g、枇杷叶10 g、焦神曲10 g、前胡10 g、紫苏子10 g、穿山龙6 g、丹参10 g、甘草6 g、甜叶菊3 g。5剂。药后患儿病愈。
[按] 初次就诊,患儿以发热、咳嗽、有痰为主症,属中医“肺炎喘嗽病”范畴,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易感外邪。外邪犯肺,闭郁气机,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水液输化无权,聚而成痰;小儿为纯阳之体,气郁、痰郁均可化为热,痰热互结,可出现发热、咳嗽、有痰,热郁、痰郁可致使血行不畅,故治疗时应佐以活血之品,结合其舌苔脉象,病性属实,治疗时应开肺化痰、清热活血。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苦杏仁降肺止咳,紫苏子降气平喘,石膏、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热,前胡、瓜蒌清热化痰,白茅根清热利水,射干清热消痰,薏苡仁利湿化痰,穿山龙、丹参、桃仁活血化瘀。7剂药后患儿热退,出现夜咳,且其舌苔较之前相比变薄,考虑邪热渐退,治疗时应适当调整,减少清热药物,消减清热之力,方用二陈汤加减,佐以止咳活血之药,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健脾化痰,莱菔子健脾消食化痰,兼可健脾以辅助正气来复,枇杷叶、前胡、紫苏子降气止咳,射干清热解毒,丹参、穿山龙活血化瘀。5剂药后患儿痊愈。
MPP是临床常见病,传统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有明显优势,临床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可缩短治疗时间,更能够减少患儿的痛苦。据报道许多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6]。
郝宏文教授从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认为MPP病机以外邪阻肺,肺气闭塞为基础,从而产生痰热、瘀阻;气闭、痰热、瘀阻三者互相搏结,又可以相互转化,此三者均不可忽视,故治疗时以开肺化痰、清热活血为则,根据患儿症状辨证论治,加减用药,药力直达病所,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显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