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静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等职业学校,甘肃 合作 747000)
绵羊螨虫病是一种皮肤寄生虫病,主要特征是奇痒、皮炎和脱毛。在冬春季多发,造成绵羊皮毛损伤、消瘦体弱,导致肉、毛产量质量下降,如遇到合并感染或恶劣天气可引起大批死亡。
甘南牧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3 000 m左右,草畜资源丰富,藏系绵羊是当地优势畜种之一,是放牧主体。2020年1月,遇辖区内牧民报告,其在暖棚内舍饲的50余头藏羊先后出现脱毛,不停摩擦,啃咬皮肤等症状,畜主到当地动物疫病防治部门就诊,经防疫人员出诊治疗,基本痊愈。
患羊被毛脱落,露出皮肤,病部皮肤发红,增厚,有组织液渗出,有的已形成橡皮样的淡黄色痂皮,颈部及面部皮肤变厚、粗糙、皱缩。病羊最显著的特征是奇痒、疯狂摩擦、啃咬皮肤、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羊只逐渐消瘦。
根据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找出病原体。
在患部与健部的交界处,剪去被毛,手术刀经火焰灭菌后刮取适量痂皮,直到略微出血,最后用碘酒消毒。
将痂皮置于培养皿中,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至37-40℃,再将培养皿放在黑布上,用低倍镜检查,如发现移动的灰白色小虫体,即可确诊。
将痂皮放入试管,滴加适量的10%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数分钟,直到大多数痂皮完全溶解后,用离心机以转速2500r/min进行4min沉淀,吸取少量管底沉淀物,置于载玻片上,在低倍镜下检查,如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先将病羊患处及周围被毛剪去,刮去患部的痂皮,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最后用0.05%双甲脒溶液涂擦患部。对发生大面积感染的羊只,采取分区、分次涂药方法。
用伊维菌素,按0.2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对症状严重的病羊间隔7-8天后再注射一次。
经过综合治疗,3 d左右患羊的奇痒症状有了明显改善,羊只的采食、休息、精神等逐渐恢复,10 d左右,皮肤痂皮开始脱落,皮肤症状得到改善,20 d左右羊群基本恢复正常,本次治疗无一例死亡。在治疗过程中,对病情严重且明显有继发感染的6只藏羊,按10 mg/kg体重,注射阿莫西林,1次/d,连用3 d,效果良好。
湿度较大是本次螨病流行的诱发因素,所以暖棚内应有合适的饲养密度,平时应保持通风、干燥,防止湿度过大。
适合的温度和湿度能存活一段时间,所以有可能再次感染羊,平时一定要做好暖棚、环境消毒,达到根治的目的。
本病在平时的饲养中一定要做好预防消毒、卫生管理等工作,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以预防该病发生。
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螨病的蔓延。早发现、早治疗是本次螨病能取得较好控制效果的因素之一。
对皮肤已造成损伤的羊只,要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对炎症较重的要配合使用抗生素,这对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及缩短治疗时间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