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真礼
大家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但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他就是不爱吃饭”“他就是不爱吃肉”“他胆子小”“他脾气大”“他注意力不集中”……
还有这些似曾相识的评价:孩子爱笑就是性格乐观;孩子爱哭就是多愁善感;孩子爱生气就是暴躁易怒;孩子害怕就是胆小怕事。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很大的。有的家长就会说:“这就算贴标签吗?贴标签真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样描述孩子呢?”
我们一直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个人,尤其是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那些“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负面”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伤心的情绪,你非要说、反复说他是“爱哭鬼”“胆小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爱哭,等到他长大了,遇到事情他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个鼻子。
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进入“可怕的两岁”阶段,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想法会更坚持,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反抗。这时候孩子最容易被贴上“脾气大”“喜怒无常”“固执”“动不动就哭”的标签。往往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倔得很,长大后可怎么办啊。”对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要么采用说教的方式,要么采用打骂的方式。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孩子还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脾气大”的标签,往往会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没机会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任何行为或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给孩子某一阶段的行为或情绪“贴标签”,这样百害而无一利。
人是这样复杂的、多面的、会受到外部情境影响的,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是如此,一个简单、扁平、僵化的标签,往往不符合孩子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知不觉就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负性的标签,然后因为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而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符合这个标签,这一定不是你想要达到的效果。
刚刚谈到说不要给孩子的情绪贴负性标签,那可以贴好标签吗?给孩子贴好标签会不会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好呢?前提是你需要像你期望孩子拥有的特质那样对待孩子,他们可能就会培养出这样的品质。例如,你希望孩子是有自理能力的,你就这样对待他,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动手,留意他们,做得好的时候及时给予反馈和肯定,孩子自理能力肯定越来越强。如果相反,认为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觉得他们很多事情做不好,索性自己代劳,总是像对待宝宝一样问他们要不要加减衣服、要不要喝水,这样孩子自理能力能好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敢滑高的滑滑梯,旁边家长说:“你最勇敢了,你肯定能行!”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家长说:“你最大方了,给小弟弟玩一下!”孩子不想吃饭,家长说:“你最乖了,来,张口!”这样的鼓励方式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明白家长只是想用这样的标签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理会。
给人贴标签几乎是人的本能,这是我们的大脑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找的一个偷懒的好法子,当然,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失误。我们要做的是,留意和反思自己的贴标签行为。
不要轻易贴标签。当你发现自己在给孩子贴负性标签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可能。比如,孩子回家说:“我不想上学”,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不爱学习”的标签,开始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学习多重要,而应先关注一下他的情绪,想一想是不是他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先让孩子倾诉自己的情绪,家长好好地倾听,找到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再来跟孩子讨论如何解决。
描述而不是评价。孩子哭闹发脾气,不要给孩子贴上“脾气大”“不讲道理”的标签,可以把孩子为什么哭闹的事件给孩子描述出来。比如,“刚刚你想按电梯,可是妈妈给你按了,你很生气对吗?”这样的描述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也能知道自己当下是什么样的情绪,能够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使用中性的词描述孩子。孩子害怕看上去有危险的东西,不要评价他胆小,可以形容他是“谨慎”。谨慎也是描述孩子的特质,但这是一个中性的词,这意味着孩子很注意安全,也意味着孩子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时会容易退缩。这样的描述有利于你更加中肯地看待孩子,这样的词也不会让孩子有羞耻感。
像你期望孩子拥有的特质那样对待孩子,而不是给孩子贴一个你期待的标签。
所谓标签,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个刻板的印象,无形中给他们的人生设了限,但偏偏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对孩子的评价重复强化,就会形成固有标签,甚至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辈子。最好的方法是撕下一切标签,学会就事论事。孩子今天做得好,表扬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具体的进步;做得不好,指出他可能存在的问题。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多找找情绪背后的原因,不评价、不贴标签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