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2021-12-10 08:54:00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开放性手术室切口

李 楠

(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20 )

开放性四肢骨折为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目前该疾病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其治疗效果相对明显,但是术后深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血管、肌肉及骨骼遭受损伤等,可能出现疼痛剧烈或肿胀明显的问题。一旦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或护理方法不得当,则大大增加患者肌肉坏死的发生风险,以至于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反而不利于患者骨折恢复[1-2]。由此可见,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治疗期间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手段能明显降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进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所以,本次主要分析评价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纳入104例患者,纳入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进一步以随机盲选法为参照划分为2组,即:对照组52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分别为27例、25例,年龄分布为24-74岁,平均年龄为(46.32±1.37)岁。观察组52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分别28例、24例,年龄分布为25-73岁,平均年龄为(46.31±1.38)岁。2组患者基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意义。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即:手术前期常规消毒切口位置进行备皮处理,注射适量抗生素,严格控制病房内温度及湿度,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住院手续办理工作,并对患者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详细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即:(1)护理人员结合患者个体差异性制定有目的性及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案,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例如:手术方式、治疗方法、治疗目标及注意事项等,适当穿插治疗成功的案例,纠正患者原本的错误认知,促进患者对抗疾病自信心的增强,大大减轻其心理负担及心理压力;(2)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立足于其机体素质及口味偏好,形成切实可行的饮食方案,侧重于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其更多的机体营养支持,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综合考虑其免疫力持续下降的特殊性,合理规划其饮食方案,有助于抵抗更多的细菌入侵,降低总体感染风险;(3)护理人员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消毒杀菌处理手术室、手术器材及手术服装,尤其是具体手术期间,主动配合主治医师,规范自身手术操作,确保患者始终处于无菌环境中接受治疗,进一步缩短手术治疗所耗费的时间;(4)考虑到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控制,护理人员尽量于手术前全面彻底消毒手术部位,提前建立静脉通道予以扩容处理,以预防手术治疗期间出现休克现象为核心目标,必要时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例如:加温输入液体及加盖毛毯毛巾取暖等,并且在手术之后对患者的切口恢复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及时更换切口敷料,确保切口部位干净、清洁、卫生;(5)针对术后伤口污染严重的患者则给予适量抗生素治疗,始终保持引流管处于通畅状态,预防出现引流管弯折或脱落的情况;并且,基于手术之后,对患者切口恢复状态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感染问题则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必要时遵循医嘱给予适量的抗菌药物。

3 判定标准:统计2组患者切口感染例数、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间,并且向其发放我院自行研发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记录不满意、基本满意及满意的例数,计算其总护理满意度[3-4]。同时,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为甲级;手术切口愈合趋向良好且无化脓情况出现,轻微红肿、积液及硬结的情况为乙级;手术切口未愈合且愈合后出现化脓情况为丙级。

表2 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及愈合情况对比(n,%)

5 结果

5.1 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及愈合情况对比:在切口感染率、甲级愈合率及丙级愈合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明显,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5.2 2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5.47±2.17)分钟、切口愈合时间为(9.41±3.57)天,及出院时间为(9.46±3.51)天;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22±1.41)分钟、切口愈合时间为(8.54±1.61)天,及出院时间为(8.57±2.43)天。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出院时间和观察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相比差异明显(t=8.273、9.167、5.276,P<0.05)。

5.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52例患者,满意为23例、基本满意为15例、不满意为14例,总护理满意度为73.08%;观察组52例患者,满意为26例、基本满意为23例、不满意为3例,总护理满意度为94.2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08%,与观察组94.23%相比差异明显(x2=11.276,P<0.05)。

讨 论

目前临床治疗开放性四肢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其治疗效果相对确切,但是手术治疗属于侵入性治疗手段,不同程度上损伤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组织及肌肉,以至于血液出现流动供应障碍的情况,大大增加肌肉组织坏死的发生风险。再者手术切口处理不得当则可能滋生大量的微生物,促使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率大大增加。如何做好开放性四肢骨折围术期护理工作,降低其术后感染发生风险,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5-6]。除纠正患者原本错误认知外,围术期护理着重强调开展无菌操作,始终保持手术切口处于清洁状态,大大降低其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护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手术室护理是围术期应用广泛且效果明显的护理模式之一,与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优势显著,更加全面,且更加具备针对性,主张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切身感受来自社会及医护人员的关心及关爱,全面体现手术室护理的人文关怀理念。同时,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手术器材、手术环境、健康认知局限及手术医师等,使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不止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更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反而加剧患者病情,延长总体住院时间及治疗时间,加重其家庭经济负担及身心压力。手术室护理能全面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完全改变患者的疾病认知,主张全面消毒处理手术室及各项手术器械,避免切口内微生物大量入侵,降低其总体感染发生风险。本次研究中纳入2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及手术室护理,其结果显示,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5.47±2.17)分钟、切口愈合时间为(9.41±3.57)天,及出院时间为(9.46±3.51)天,与观察组(6.22±1.41)分钟、(8.54±1.61)天及出院时间为(8.57±2.43)天相比差异明显,说明手术室护理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具备明显的作用,能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具备采纳与应用的意义。

猜你喜欢
开放性手术室切口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40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人大建设(2019年10期)2019-12-27 08:21:58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3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寻求开放性道路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18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