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鑫 常 燕(通讯作者)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辽宁 大连 110060 )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不正常凝结于深静脉,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较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血栓脱落,血液流动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多数患者对于手术缺乏了解,易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再加之长时间受疾病困扰,负性情绪较重,术前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入组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0例)2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为70岁,平均年龄为(52.31±2.1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70岁,平均年龄为(52.18±2.21)岁。比较2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入院后对患者给予术前辅助检查,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帮患者营造舒适、无菌的环境,确保病房整洁、安静,提高舒适度。观察组则给予手术室精细化护理:(1)术前护理。①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家属疾病知识和手术相关方案,提高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和认识,解答患者疑难问题,减少患者心中疑虑。②环境护理:确保房间内空气流畅,定期对房间进行消毒、打扫,为患者营造舒适、无菌住院环境,确保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合理调整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线。③心理疏导:术前1天巡视病房,根据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术前注意事项,并对患者给予心理评估。针对情绪波动较大者,采取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况,尽量满足患者需求,让患者保持心情放松,避免术前精神紧张,导致术中应激反应强烈,增加术中风险。④术前准备:手术前半小时,调整手术室温度、湿度,提前准备好所需药物、急救用品等,检查手术器械能否正常使用,确保手术顺利完成。(2)术中护理。积极配合医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根据麻醉师要求和患者病情,帮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患侧在上,下肢稍弯曲,并在腋下放置软垫。麻醉结束后,保持平卧牵引体位。术中,对于静脉滴注患者可提前加热液体,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症状,若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告知医生处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送患者回病房,告知患者、家属手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皮肤颜色、切口渗血情况和温度,并指导患者术后早日下床活动,根据身体情况,可给予踝关节内翻、股二头肌和背伸足踝部长收缩训练,间隔4小时1组,1组10次。
3 观察指标:对2组手术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术中出血量进行比较。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raais评分量表,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反之越差。并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和肺栓塞。
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x2)检验,检验标准P<0.05。
5 结果
5.1 2组临床指标对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Harris评分均比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指标对比
5.2 2组并发症率对比:2组并发症率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对比(n,%)
下肢静脉血栓属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80%左右[2]。因术后髋臼血管内部受损,血小板聚集、血液淤滞,引起血栓,再加之术中失血量较多,血液黏度增高,也会引起静脉血栓,若不及时控制和治疗,会引起下肢残疾或者肺栓塞等症状,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对于手术患者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措施就显得尤其重要。
精细化护理重点强调以人为中心,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术前、术中和术后针对性护理,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4]。术前为患者营造舒适、无菌的病房环境,告知患者术前疾病知识和手术方案,提高患者认知,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依从性。其次是加强心理疏导,舒缓患者负面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提高配合度。并加强术前准备,提前备好所需物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中积极配合,严格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可有效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5]。术后,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和早期活动干预,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从而排空下肢静脉淤血,避免凝血因子聚集、血管内膜黏附,避免血栓形成[6]。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率也比对照组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静脉血栓,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疾病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