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视域下两会报道的创新探究

2021-12-09 01:16胡旋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对话

摘要:全国两会作为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体、新技术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始终在寻求着创新与突破。央视网特别推出的融媒体节目《两会你我他》以“对话”理念为创新思路,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本文以对话理论为视角,以该节目为对象,分析其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实现对话,以期为新闻节目的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对话;两会报道;《两会你我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044-03

全国两会作为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体、新技术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始终在寻求着创新与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报道技术与手段再升级,打造“交互性”“沉浸式”报道;报道话语多元化,遵循“故事化”“简单化”原则;构建“双向互动的交互型新闻报道”[1]。近年来,“对话凸显”成为全国两会报道的新特征,强化对话传播无疑是全国两会报道的特色与亮点。

《两会你我他》是央视网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融媒体特别节目,由三个传统媒体与央视新媒体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围绕全国两会及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解读和探讨。节目画面以四视窗的形式将四个传播主体同屏播出,并且在每个直播间分别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嘉宾共话两会。同时,网友通过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即可互动留言。《两会你我他》以“对话”为节目创新理念,聚合多元对话主体、打造多个对话圈层、呈现平等对话,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为新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对话的内涵及对话理论视角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由叙述者叙述的发生在人和事物身上的有时间持续活动过程的事件。在哲学上,对对话的研究贯穿着人类发展的思想史,可追溯至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对话作为一种理论,则始于20世纪,以马丁·布伯、伽达默尔、巴赫金等学者的对话哲学观念为基础初步形成。马丁·布伯在当代语境下开创性地提出对话哲学,认为“吾-汝”才能保持真正的对话。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蕴含在其哲学诠释学中,“文本的理解和诠释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体之间围绕文本而展开‘对话’过程”[2]。

巴赫金将对话从哲学领域延伸到人文社会学科,他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阐释对话理论的学者。在对对话概念的界定上,巴赫金认为对话不仅是“人们面对面的、直接的、发出声音的言语交际”[3],同时还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的主体所产生的生言语交际”[4]。在传播学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成为传播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资源,尤其是在“交流和媒介问题”上,巴赫金的思想为理解传播和思考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价值。

二、对话凸显:两会报道的新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学者将新闻视为一种对话,认为其具有促进“平等协商、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互相纠正和补充”的功能,而两会报道作为“下情上达、上情下传、彼此沟通”的新闻实践,体现了对话的基本精神。贺蕾在其博士论文中梳理了全国两会报道的演变进程,得出全国两会报道经历了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向,并提出对话逐渐成为全国两会报道创新的趋势[5]。

近年来,在全国两会报道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的背景下,对话式传播成为全国两会报道时间创新的新思路。学者段乐川、李莎莎在研究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实践机制上,發现在5G、视频交互等传播新技术的加持下,“聚力对话传播,倾力交互传播”[6]成为全国两会报道的鲜明特征,并且提出在未来的全国两会报道实践上对话式传播的作用会更加重要。靖鸣和朱彦丹站在与受众互动的角度上,提出“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与受众平等有效对话”是全国两会创新出彩的重要途径[7]。栾轶玫、谢直佑通过研究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模式,发现“以对话的形式与语态进行传播,更容易取得受众信任、提升传播效果”[8]。

三、对话理念:《两会你我他》的创新

(一)对话参与者:多元主体?平等参与

马丁·布伯在后现代语境下提出对话哲学,其认为一种平等“吾-汝”关系和彼此之间“敞开心扉”,才能保持真正的对话[9]。哈贝马斯则从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关系出发,指出在交往行为发生时,交往双方具有平等地位,且重视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交流,以达成理解与认同[10]。《两会你我他》在每期节目中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将之聚合在同一对话场域,不同的对话主体就同一议题发表看法与意见,构建出平等的对话关系,同时多元对话主体的互动也形成了多个对话圈层。

1.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对话关系

新媒介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新闻媒体的实践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其为大众提供了多元的表达渠道,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媒体独白”的地位被改变,取之以“人人皆为传播者”,传者与受者平等对话的地位得以确立。《两会你我他》在节目的设计上始终秉持“平等对话”的传播理念,充分运用新闻手段和媒体渠道,构建双方平等的对话关系,营造理性的对话氛围。

以2021年《两会你我他》第三期节目为例,其主要围绕着“就业创业”这一民生问题进行讨论。在四个演播室中,节目分别邀请了媒体特约评论员、外国嘉宾、新媒体创作者及创业青年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形成了主持人与嘉宾“你来我往”的交流模式。平等的传播姿态、多元的对话视角使节目能更好地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此外,节目主动拓展和提供表达渠道,吸引更多网友作为对话的主体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来。

2.打造多圈层对话,彰显报道的变化感和层次感

《两会你我他》在整体的节目策划上,设置了传统媒体央视新闻频道、国广环球资讯广播、央广中国之声与新媒体央视新闻四个直播间,主要邀请节目嘉宾、评论员,以多元视角看全国两会,同时远程采访、搜集民意以及回应网友,在拓展了节目覆盖面的同时,打造了多圈层的对话模式。

从内在结构来看,节目以四个平台的四位主播的导语、提问和小结为主要对话层,且贯穿节目始终。而在节目进行中,则聚合了嘉宾、特约评论员、代表委员及实时互动的网友多个对话主体,形成了多个次要对话层,使得报道层次分明,同时将问题解释得清晰、深入。此外,在外在结构上,融媒体平台的加持使得节目在视觉和节奏的呈现上富有变化的美感,节目本身除了四个演播室的对话场域之外,还涉及多个对话空间的展示,如针对不同网友的外景采访。

(二)对话形式:众声合唱?自由表达

巴赫金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提出“对话”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对话性是话语的本质属性,对话性的表现形式有双声和复调[11],前者指微型对话中两个声音的“对话碰撞”,而后者则强调了不同主体以平等的地位发表自己对世界的思想与看法,每一种声音都可以被听见,形成“众声合唱”。此外,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中提出狂欢化理论,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交流。《两会你我他》在节目形式上,消弭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对话主体处于同一时空自由交流,形成了“狂欢式”的对话。此外,多个主体围绕着特定议题表达自身的看法与观点,与新闻传播所倡导的“多音齐鸣”的价值理念相契合。

1.对话时空:传者与受者同时在场

巴赫金认为对话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两个表述即使不处于同一时空,但只要在其内涵上加以对比就会显现出对话关系。但倘若对话主体同处于相同时空,他们的“相遇”则会产生直接的“对话碰撞”,从而实现更具交互性、层次更深的对话关系,建立完整的对话回路。《两会你我他》在报道手段上采用融媒体技术,将不同主体纳入同一对话场域,创新对话场景。

节目设置上,首先以四视窗的形式将四个演播室同屏播出,实现了“共同在场”和“共时在场”。其次,节目根据相应话题的回答主体将画面全屏切出,在一期节目中呈现了人大代表的现场采访、记者的街头采访及新闻人物讲述自身的故事等场景,对特定的主体进行剖析、热议。最后,节目通过微信、微博及“两会朋友圈”吸引各阶层、各领域的群体与节目即时互动。这种打造“共同在场”和“共时在场”对话场景,提升了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

2.“复调式”对话

巴赫金复调理论在于强调对话的平等性、独立性以及对话的不可完成性,即不同主体在开放的对话空间中各抒己见,实现思想和观点的流动。这种“复调式”的对话一改过去以传播者为主导的“独白型”传播模式,受众亦能成为对话的参与者,就特定议题展开交流、讨论,促进了大众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使报道本身更具“内在说服力”。《两会你我他》在节目策划上,立足高度与广度[12],将不同阶层、领域的群体聚合到“意见场”,呈现出“众声合唱”的对话形态。

在2021年《两会你我他》的第三期中,节目以社会热点问题“就业创业”为主题,首先采访了全国多地的毕业生、留学生和创业者,反映了疫情背景下就业压力大、人才短缺和资金困难等问题。其次,节目还展示了部分网友的留言,如高级技工就业不稳定、技术型工人短缺等问题。再次,节目将画面切回演播室内,邀请自媒体创作者、青年创业家以及外国嘉宾谈自身的就业创业经历和看法。最后,节目通过对代表委员的对话以及对新规新政的解读和探讨,做到了“下情上达、上情下传、彼此沟通”。

(三)对话意义:内容交流?形成共识

对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在后现代语境中早已超越传统的意义,成为不同领域学者研究的理论与视角。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传播也是一种对话,其通过沟通与互动最终形成一种“共识性”的认知。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的概念,认为其“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和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一致”[13]。巴赫金则认为,“共识乃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对话范畴’,‘共识性对话关系’是一切对话的终极目的”[14]。

全国两会报道作为沟通对话与协商民主的重要实践途径,始终以“下情上达、上情下传、彼此沟通,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为目标。《两会你我他》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对话平台,将不同主体聚合在这个“意见场”中,通过充分、深入沟通与交流,最终形成“共识性”认知。如节目中不同阶层、领域的相关群体对“就业创业”这一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共享他们对所讨论话题的认知,最终对国家所施行的就业创业政策形成深刻的认同。

四、结语

在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为主体的新型媒介和传播生态的语境下,新闻传者与受众界限变得模糊,新闻生产也由传统的单向传播演变成双向乃至多向互动。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对话新闻学”的理念,即“新闻是记者与其报道对象之间相互对话和沟通的产物,也是不同话语和立场相互冲突、调和与协商的结果”。《两会你我他》这档融媒体节目将“对话”作为新闻报道的理念,是对全国两会报道创新的一种尝试,其将传者与受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并使之聚合在同一对话空间自由、理性地表达,最终构建出“共识性”认知,同时提升新闻报道本身的传播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靖鸣,朱燕丹.全国两会报道:与受众对话共舞的大众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5(4):9-13.

[2] 彭启福.对话中的“他者”——伽达默尔“诠释学对话”的理论批判[J].哲学动态,2007(3):60-64.

[3] 王永祥,潘新宁.对话性: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J].当代修辞学,2012(3):40-46.

[4] 巴赫金.对话、文本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77.

[5] 贺蕾.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上海:复旦大学,2012.

[6] 段乐川,李莎莎.两会云报道:创意、精准、对话和交互[J].新闻战线,2020(12):43-45.

[7] 靖鸣,朱燕丹.全国两会报道:与受众对话共舞的大众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5(4):9-13.

[8] 栾轶玫,谢直佑.云传播——两会固态报道的模式创新[J].传媒观察,2021(4):26-33.

[9]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4.

[10] 李欣人.传媒互动观念的重塑: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探赜[J].国际新闻界,2010,32(12):37-42.

[11] 王永祥,潘新宁.对话性: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J].当代修辞学,2012(3):40-46.

[12] 黄瑨.试析《两会你我他》的融媒体创新[J].电视研究,2020(8):77-78.

[13] 李欣人.傳媒互动观念的重塑: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探赜[J].国际新闻界,2010,32(12):37-42.

[14] 瓦列里·秋帕,刘锟.共识性对话——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之元语言特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0(5):142-147.

作者简介 胡旋,硕士,研究方向:对话新闻、新闻叙事。

猜你喜欢
对话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对话,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