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健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小古文)。上好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会对学生未来学习文言文,奠定良好基础。
一、明确《司马光》的教材编排和教学要求:
根据统编教材较大幅度增加古诗文的编排,旨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司马光》作为第一篇文言文,第一次出现在中年级。如何教好第一篇文言文,首先明确古诗文学习在中年级总体要求:要在低年级要求识字、写字、背诵、积累的基础上,了解古诗文的意思。同时还要明确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八单元人文主题“美好品质”和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最后还要联系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简单单说出文言文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过程中的对小古文学习的几点做法
1.感知特点:初步对文言文文体特点的感知和认识
出示由右向左竖形排列的,没有标点的小古文,让学生读一读,感知这种文章就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文言文没有标点,从右向左竖着排列,文字简短。告知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就能读懂文言文中的故事。
2.领悟方法:边学习边领悟小古文的学习方法
(1) 读书百变其义自见:指导读分三步:第一步,出示文言文的原文:没有标点断句,学生试一试,读一读,体会没有标点读起来很困难,为了方便我们的学习加上了标点;第二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沒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出示课文,学生读一读,练一练,谈谈读的感受,感觉容易很多。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第三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在出示有停顿现的课文,学生再次练一练,读一读。老师自然停顿范读,学生跟读,再说一说读的感受,似乎有点明白了,但是还不太清楚,第四步,看看图再读一读,学生大多可以读顺畅、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意思。
(2)借助注释帮助读懂:这个环节重在通过学生默读课文,默读注释,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出示“缸”“瓮”图片进行比较,帮助理解。“水迸”,配合插图进行理解。学生借助注释大都能说出意思。
(3)组词换词发挥想象:有的单音节词语可以已通过组成词语来理解:比如“跌”:跌进,“没”:淹没,“众”:众人,“击”:击打。“戏”:游戏。有的单音节词还可以换成常用词语:“登”:爬,“足”:脚,“去”:离开。通过换词和组词,课文的意思学生已经可以弄懂了。
3.古今对照,感受小古文的魅力(感受魅力)
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意思,在出示现代文《司马光》,对照两篇课文读一读,
说一说“文言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简洁,意义丰富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4.拓展阅读,学用结合:
通过《司马光》的学习,回顾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多读。2、借助注释。3、组词扩词想象······启发学生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就会有更多的方法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检验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进行拓展阅读:看一看《徐孺子赏月》这篇小古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尝:曾经。
②戏:玩耍,嬉戏。
③语:对……说。
④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⑤然:这样。
⑥瞳子:瞳孔。
学生按照书梳理出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大多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徐孺子赏月》的古诗内容。
当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对文体的感知和了解,有意识的渗透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简约而意丰,抓住了感知特点、领悟方法、古今对照、拓展阅读以上几个点,就能为学生未来学习(小古文)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