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典的作品背后,必然有着一个伟大的作者。阅读经典的过程,也必然是走近作者的过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艾青避战桂林;11月17日,艾青创作了一首诗歌,名叫《我爱这土地》;同年12月发表于《十日文萃》。从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便如同长了翅膀一样,飞入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也因此,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名诗[1],并不为过。事实上,时至今日,其依然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解读这一名篇,既需要面向诗歌本身,也需要面向作者,所以笔者常常只有一个观点,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真的需要一个“爱”字:爱这土地,爱着艾青。
一、“土地”的意蕴
土地历来是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对土地的热爱也历来是不少诗人的真挚情怀。在《我爱这土地》中,除了标题之外,“土地”出现过三次:一次是“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另一次是“——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还有一次就是最后经典的那一句。对于一首只有短短寥寥数语的诗歌,一个词出现三次,所以说明这个词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实际上,作者艾青对土地的热爱是宽泛且深沉的,在中国诗人当中,艾青是为数不多的既扎根土地而又向往太陽的诗人。无论是在艾青的生活中还是在艾青的诗歌里,土地和太阳都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得以生长的脊梁,同时也是贯穿于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因此这首《我爱这土地》,就可以理解为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2]
将时光倒流到艾青创作这首诗的年代,那是一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军人的浴血奋战、百姓的水深火热,对于艾青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思想冲击,作为一个诗人,其只能借助于自己的思想和手中的笔,来描述这样一个破碎的世界、破碎的心灵。当诗人假如自己是一只鸟的时候,他选择的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所歌唱的正是那土地,那河流,那风,还有那黎明。在诗人的心中,土地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河流是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风是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但是,诗人依然憧憬着黎明,这明明来自于林间且无比温柔——当这句话出现在读者面前时,真的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温暖、温柔:尽管面前的土地被打击着、河流汹涌着、风吹刮着,但黎明依然是无比温柔的。如此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使诗人笔下流出的文字,能够温暖所有阅读到这首诗的人。
河流、风和黎明,都是属于土地的。当诗人假如自己是一只鸟的时候,他在空中俯瞰着这片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原本属于土地的河流在汹涌着,原本抚摸着大地的风激怒了。然而作者的心中依然是有黎明的,这明明来自于林间,其实就是来自于土地。视力所及的汹涌与激怒,总归遮盖不住来自于林间的黎明,即使“我死了”,也要连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说土地是人生的来处,也是人生的去处。无论是山川锦绣,还是山河破碎,哪怕是身在空中的一只鸟,所选择的依然是歌唱。为什么歌唱的喉咙是嘶哑的?因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的深沉……
二、我爱这“土地”
很多时候,人对土地的爱往往都是抽象的。当人们随口说出“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很有可能其并没有意识到何为祖国的大好河山?何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那么怎样才能有这种意识呢?很简单,构建出意象即可。
在《我爱这土地》中,意象是非常丰富的。上面提及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都是意象,乃至于作者所假如的那只鸟也是意象,当然,鸟的歌唱、“我死了”、羽毛的腐烂,都是意象。当诗人构建起这些意象时,这些意象是互相联系的,而最后的指向都是土地。很显然衔接河流、风与土地的,是黎明。在《我爱这土地》中,黎明这一意象不同于艾青的其它诗作中的黎明,其它的黎明往往只是单纯的讴歌光明,而这首诗中的黎明具有更为丰富而深厚的内涵:首先,文章由诗中的指称代词——这、那——的分析,得出黎明所象征的光明和胜利是未来式的,究其原因,是因为黎明还没有真正到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诗人心中的信仰仍在,因此即使光明尚未到来,即使眼前面临的是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即使作者心之所至使得全诗难免笼罩着一丝死亡气息,即使因此使得黎明意象沾染上了忧郁的色调。但是所有的这些都不意味着情绪的消极,实际上是一种促人进发的力量,而这一力量正是由黎明这一意象所提供的。[3]
在曲折的前进当中,仍然能够表现出对土地的爱,那这种爱一定是真挚的、深沉的。在诗的最后一句,眼里常含泪水的原因,与对土地深沉的爱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旷绝天地的画面:何为深沉?只有隐藏在内心而不轻易表露出来才叫深沉;何为爱得深沉?只有隐藏在内心而不轻易表露出来的爱,才是爱得深沉的爱。在艾青的深沉的爱当中,土地既是一个实物,又是一个意象;艾青所爱的其实不只是这土地,还包括土地上所有的一切。这是一种博爱,因为博爱,所以“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艾青是从土地中走来,所以其对土地确实有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掺杂着对土地、对土地上的人、对土地上的人与事的所有的爱。这种爱是最终又凝聚于土地,因此泪水与土地的交织,就成为对土地的爱的最佳注脚。
三、我爱着“艾青”
艾青爱土地爱得深沉,作为这首诗的解读者,其实还应当赋予作者艾青一份爱。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艾青是一位富有悲伤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忧郁型诗人。这种忧郁并非那种无病呻吟式的忧郁,而是因为其对国与家的情怀所形成的忧郁;这种忧郁不是贬义的忧郁,而是一种因为对祖国土地爱得深沉的爱而显示出的忧郁。艾青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诗歌充分表达了其对祖国这片土地真挚的爱。尤其是《我爱这土地》的创作,更是凝聚了艾青对饱经摧残的土地的痛惜与深爱,在这种浓郁的情感中,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凝聚在血与泪中的痛彻心扉的感觉,让作者在书写土地的时候,愿意化作一只鸟,既有着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又充分凝聚着中华儿女愿意为深爱着的这片土地牺牲一切的决心。所以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所承载的,实际上是诗人自身浓烈的爱国情怀,表达着诗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最深沉的爱。当然,读至这首诗,其实就是读者在与诗人进行无声的交流,诗人以其对土地深沉的爱叩响着读者的心灵,读者的心因为诗人的叩响而与诗人发生共鸣。于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其为这片土地献身的崇高精神,使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为之动容。[4]
我们爱着艾青,爱着艾青笔下的土地,愿意像艾青诗中那只鸟一样,俯瞰着自己深受的土地。我们也希望诗之最后两句所绽放出的惊天动地的力量,能够一洗内心的凡尘,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我们爱艾青,还因为当诗歌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洗礼与力量的时候,心中永远留着对光明的渴望,对光明的信心。我们也希望自己的眼中有那一滴深沉的泪水,并以之彰显我们对土地的爱,对祖国的爱,对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的爱。
参考文献:
[1]赵瑜,王光福.艾青的“鸟”是“鸦”——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鸟之意象索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6):51-52.
[2]姚国建.土地最忠诚的歌者——艾青《我爱这土地》艺术欣赏[J].语文建设,2003(4):19-20.
[3]陈晓.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黎明”意象之新探[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7(6):3-4.
[4]古丽尼格尔·居马.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9(14):22.
李健,重庆万州国本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