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个教育行业而言,7月24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天以前,教育的天平,一端在“校外学科培训”“繁重的作业负担”等砝码的堆积下,以压倒性的重量稳居“优势地位”。天平失衡,换来了暫时性的高分,也随之带来了教育的焦虑、内卷……人们显然逐渐意识到弊端,但教育的剧场效应之下,没人愿当第一个坐下来的人。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靴子落地,“校外学科培训”“繁重的作业负担”两大砝码被官方减重,天平重新荡起。
新规之下,如何重新追求与保持平衡,成为摆在所有教育者眼前的命题。
“双减”,是一场减负,减去的是校内作业负担、校外学科培训负担,减去的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的抢跑行为;“双减”,也是一场回归,学习回归校园,育人回归本质。
对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者来说,这都是一次重塑理性教育、美好教育的最佳时机。教育的目标,从来就应该是学生的全面成长、终生成长。心理学家调研表明,学生时代的过重学业负担带来的是成年后的不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欣慰的是,号角吹响,我们已经观察到了一些新的教育气象,比如,刚刚过去的国庆节,苏州博物馆西馆共接待观众5.3万人次,其中亲子游占比70%以上;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共接待1万多人,未成年人占比60%……
“双减”施行百日以来,这场改革最中心的执行者、推动者——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中发生了哪些转变,他们又如何看待“双减”后时代的家校协同与教育本质,本期,好老师智库对此进行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