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基础学段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2021-12-09 06:57潘光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动文本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美育教育,尤其在基础阶段的语文学科,更要重视美育。由于天赋秉性、家庭教育、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儿童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儿童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美的评判活动,与生活经验、获得教育、心理活动等相关,是融合了感性与理性的活动,是以感知为主的,在联想与想象中作出的独特判断。儿童审美趣味体现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成人视界的欣赏、鉴赏、评判等有所不同,具有感性、直观性、物我同一性的特点。小学语文审美教学,教师需要明确儿童审美的独特性,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审美心理建构理论、情境教学理论等,创设学生能够理解的、贴近其生活的、丰富有趣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这样才能引导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审美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与审美趣味。

一、真情投入教学,感受文本之美

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活动构筑了审美教育,教师要想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更好地激情感染学生,首先需要自己动情,以真情投入教学,通过相关语言知识,引导与促进学生更好感受语文之美。只有对祖国饱含热爱情感的老师,才能更好引领学生赞美祖国,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只有对未来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老师,才能更好带领学生在童话的世界里遨游,感受童话的童真之美;只有对生活充满期待与希望,积极主动教学的老师,才能更好引导学生探析优美散文与古典诗歌,感受其中语言韵律之美。语文教学是一个静态兼具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感受语文之美。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教材运用了一节小诗点明单元主旨:

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不论是《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还是《富饶的西沙群岛》,都运用优美和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祖国山河之美,教师应该在阅读文本与示范朗读时全身心投入其中,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感受文本语言之美、祖国山河之美,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特别是示范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最后一段时,应该将作者对于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对于祖国建设事业的期许、对于西沙群岛的美好祝福等情感读出来,更好地让学生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生动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较好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教师应该结合情境教学理论,根据文本内容引入丰富的图画、音频与视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文本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难易适度的审美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更好赏析文本。

例如,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文字,能够生动展现自然风光与人文之美,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诗歌主题与内容,引入丰富的图画与音视频资源,创设生动情境,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比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现天门山与长江相对而出的短视频,展现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天门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的壮丽景观,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描述此景,你会怎样写?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比如可以先翻译:浩浩荡荡的东流之水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然后点出其中的动词“断、开、流、回”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天门山的气势磅礴,感受本诗所体现的意境之美。

三、引入多种元素,感悟遣词之美

巧妙灵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感,美妙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儿童审美的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遣词之美,教师还可以引入多种元素,指导学生探析文本的用词用语,探析遣词造句技巧,以美妙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以此更好落实审美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结合文本主题与主要内容,引入相关的图文与视频资源,创设生动情境,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和布置赏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文本,并进行分组展示,最后进行点评与总结。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主要是让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美妙的意境,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先播放白居易《忆江南(其二)》的音频,与本诗歌建立联系,更好导入本诗。接着,教师可以展示西湖全景图、雷峰塔、三潭映月等美景图,让学生观赏图片,感受烟雨江南的西湖之美。然后,教师可以播放李志辉的《碧水微风媚太湖》《明月杭州夜》等轻音乐,指导学生参与配乐朗读。在朗读之后的解读中,教师可以抓住“潋滟、好、空蒙、奇”等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的西湖色彩明丽与波光粼粼的景象,感受雨中的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的画面。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美女画像图、相关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两句。

四、指导角色表演,感悟情感之美

小学生对于具体、形象、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角色表演能够更好展现生动、有趣的画面,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移情与动情,加强对于文本语言、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更好感悟情感之美。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性强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提前朗读与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角色表演,在对话与表演的过程中更好感悟情感之美。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一文,原文出自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篇课文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将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夫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的优秀品质生动展现出来,体现出他们的心系国家、顾全大局、机智勇敢等,凸显了爱国情感之美。为让学生更好感悟爱国情感之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认真朗读这篇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熟悉本文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范读,特别是将蔺相如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比如“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國去……”“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等,要读出那种坚决、自信、勇敢的语气,再让学生结合老师的示范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参与角色表演,先编写剧本,然后进行展现,总结蔺相如具有机智勇敢、不畏强权、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从而更好感悟文本中渗透的爱国情感之美。

五、联系实际生活,感悟表达之美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的美感不仅来源于遣词造句,还来源于其中的巧妙构思与生动有趣的情节,同样的美景、人物、事件,不同的人写出来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还应该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展现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与文字写作,学习优美的表达,更好感悟表达之美。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白鹭》一文,主要围绕白鹭这个动物进行描写,运用生动的语言与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美妙的画面,将白鹭的美直观展现出来。教师可以结合本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表达之美,比如: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行性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

然后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些动植物,根据这个表达进行描写,最后再进行点评。

基础学段的审美教学,要根据美学理论、审美心理建构理论、情境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审美发展情况,认识到小学语文开展审美教学的必然性,通过真情投入教学、创设生动情境、引入多种元素、指导角色表演、紧密联系生活等,指导学生更好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更好探析语文中的意境、情感与表达的美感,从而在循序渐进中更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

潘光洁,山东省青西新区黄山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生动文本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