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内容、形式上有相似或相联关系的文章或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方法。在比较阅读中,学生能运用求同辨异的比较思维展开阅读,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作品的共性和个性,这样他们就能提升理解能力,发展鉴赏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展开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找见切入点,指导同中求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与建议,由此,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要把重点放在方法上,放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上。教师可以从课文中寻找例子,找到切入点,指导学生掌握同中求异的思维方法,然后再自主运用,切实掌握阅读方法。
例如在学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将其和李清照的其它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如可以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找出异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感的变化”这个切入点出发,看看这两首作品中李清照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并尝试探究其原因。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发现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都展現了婉约的风格特点,但是在情感流露上却有明显不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虽然也表现了“愁”的情感,但是“愁”而不“痛苦”,情绪并不低落,但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则不一样,真正展现了人生的悲痛绝望之情。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年代进行分析,找到其不同的原因。学生发现《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创作年代比较早,这时候李清照还很幸福地生活,思念丈夫就是她最大的烦心事。但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晚年,此时她遭遇了家庭变故,国家也处于战乱之中,这时的凄凉心情是真正的痛苦悲伤,因此两首作品展现出的情感自然不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将促使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而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切入点自主深入探究,最终掌握各种比较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自能读书”。
二、绘制语感图示,发展比较思维
语感图示是由语感生成的,庞大、精细、严密的网络系统,包括各种相互有关联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观念、经验、体验组成,学生常常只是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觉得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绘图的方式再现语感图示,并辅助阅读,从而发展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
在学习《雨巷》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唤醒语感图示,首先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等诗歌作品,总结出这些诗歌作品的特点,然后用图表展现出来。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发现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尝试将各首诗歌中的意象都画出来,辅以箭头,展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雨巷》,并展开思考,探究该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尝试画出意象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丁香”和“姑娘”之间的关系,这样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如何用意象来展现自己心中的形象。此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丁香和姑娘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呢?尝试对比一下,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此后,大家尝试以《我心中的丁香姑娘》为题目展开创作,说说自己心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形象。”学生结合语感图示发现“带着哀愁”是丁香姑娘的特点,那么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会从这个角度入手,展开比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文展现自己的语感图示,尝试将语感图示和文本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真正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他们的写作意图。学者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结合语感图示展开比较分析,能促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专题探究,深度探究文本
学者叶圣陶认为:“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在比较阅读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可以让他们围绕某篇文章的特点自主寻找类似的作品,然后展开专题探究,提升其深度阅读的能力。
在学生阅读了《祝福》之后,教师组织大家尝试阅读鲁迅的其它小说作品,并展开比较分析,围绕“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这个主题展开深度探究。学生将《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故乡》等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分析,发现其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不仅如此,鲁迅还特别擅长将人性的丑恶面貌展现出来,让读者深刻思考。教师提醒学生展开归类总结,看看鲁迅笔下哪一类人物形象最多。学生发现鲁迅的笔下写了不少农民、知识分子和女性的形象。于是教师便让学生选择一类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对比研究,看看这些人物有什么异同点。如以“女性”形象为例子,学生发现作者笔下有不少精彩的女性,如《祝福》中有受到摧残的劳动妇女形象,《故乡》中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如何蜕变成一个庸俗之人,《伤逝》中则展现了想要追求个性解放但是最终不可得的女性形象。学生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人物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她们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体现了作者对特定时代的思考。
在专题探究中,学生从已经学过的作品中得到启迪,拓展了视野,他们可以运用互文阅读的方法寻找相关的资料,并辅助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拓展了视野,掌握了更高效的阅读方法。
四、开展展示活动,渗透比较规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只是用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么很难激发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所以要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在指导学生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展示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并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比较规则,进而提升比较分析的能力。
在学生阅读了《荷塘月色》之后,教师组织大家将其和《爱莲说》《清塘荷韵》等课内外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围绕“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荷花”这个主题展开活动,尝试对比分析这些作品的异同点,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在学生展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指导他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比较规则。如有的学生只知道从写作内容这个角度入手比较,此时教师就引导其尝试围绕体裁、作者生平、主题思想、创作风格等更多的角度入手对比。这促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的角度其实可以多种多样,让该学生掌握了更好的比较规则。又如有学生在对比中只找到了不同之处,教师则可以让其思考一下这些作品有没有相同点。该学生认识到除了对比“异”以外,对比“同”也是自己深入理解文章的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比较阅读研讨会,让他们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自主搜索,尝试变“等待接受”的学习习惯为“主动获取”。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让他们在积极活动和展示中更好地参透比较规则,提升分享交流的效果。
五、联系课本,拓展比较资源
由于课本中的作品数量有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从而起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教师组织大家在课外展开对比阅读的活动,首先要拓展视野,尝试寻找其它包含丰满女性形象的作品,可以是古代作品,也可以是体现现当代女性风貌的作品,在比较分析后,学生还要自主创作小论文,说说自己的感想。如有学生对比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并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结局等诸多角度入手展开对比,认识到她们虽然在各种方面都有不同之处,但是却都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探究为何两个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都会有悲剧的命运,尝试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展开分析,丰富小论文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再次展开了阅读,同时还收集了各种背景信息,了解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王朝逐渐衰落的时期,而曹七巧则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这样的特定时期都对女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对比中,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分析更为深刻。
教师可以结合主题设定比较阅读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外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定期提交比较阅读读书笔记,撰写相关的阅读小论文,又或者展开仿写等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比较资源,提升学生读写综合能力。
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比较阅读就很符合学习的规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但创新,用好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题: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CTF120539)”重点子课题“特色学校创建推进课堂教学特色化改革与创新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子课题编号:CTF120539-1239】
樊洁,陕西省富县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