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理想:《氓》的解读视角

2021-12-09 06:57陈静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诗经理想教材

相对于其它引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而言,源自于《诗经·卫风》中的《氓》,给教材解读者带来了更多、更多元的解析视角,而视角的多元必然导致了解读结果的多元,于是也就看到了关于本文解读的多重结论。众所周知,尽管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代表的往往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文学解读状态,但是对于进入教材的课文而言,却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解读。那么,对于《氓》来说,如何寻求这种统一呢?笔者以为应当紧扣两个关键词,也就是“生活”与“理想”。从中国知网上搜《氓》及“解读”,可以得到很多论文,这些論文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甚至还截然对立。从中选取教学视野下的解读,也会发现存在一些争议。比如说有一线教师认为,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氓》,在教学中往往强调它的文学性而忽略了思想性。根据这一判断,其给出的结论是:《氓》的思想性主要体现为:婚姻的规范性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人们对婚姻的忠诚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一般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结论得出,意味着解读的高度是不同的,但是这种拔高无论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似乎又显得有些不接地气。再说的直接一点,如果在解读课文的时候不面向学生这个受众,那么解读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也就失去了教育性。反之,如果紧扣生活与理想这两个关键词来解读,则更有可能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共鸣,而且这种选择也并非脱离文本而迁就学生,因为生活与理想在《氓》中确实有着充分的体现,下面具体阐述。

一、生活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学生目力所能及、生活所能体验、思维的触角所能探测到的生活。《诗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关雎》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能朗朗上口的名篇。《氓》是《诗经》里另一则脍炙人口的作品,其实不光是中学教材选入了,曾经的大学教材也选到过它。解读这一作品,首先得知道其主题是什么,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洪也。”朱熹的《诗集传》也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这样的解读曾经在一段时间之内成为主流认识,笔者在这里之所以将这样的解读呈现出来,是想强调一点:如果忽视了生活逻辑,而只强调道德逻辑,那很有可能得出狭隘的结论,而这会直接影响《氓》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这个时候再来思考“生活”这一主线的价值,就可以发现其有衔接文本与学生体验之间的作用。在《氓》的前两段,都是以写作者(女子)的身份来写“氓”(通常作“民”解,指男人)的,准确的讲,是写一个痴情女子眼中的“男人”的,这种描写相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能有些失真,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女子心中的生活场景、求爱场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一段中,以“蚩蚩”来形容氓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浪漫的生活场景,以“匪来贸丝”之名演绎“来即我谋”之意,也正是女子期待的爱之示意……这样的文字,所演绎出来的生活,应当说是符合文中女子期待,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而常情,正是解读本文的基础。

二、理想

那么,是不是说上面引述的解读就一点都不合理呢?也不尽然。即使不从道德角度解读,就从基于生活的直觉去解读,似乎也能读到其中的哀怨之气。因此有人说,《诗经·氓》是一首较早的弃妇诗,此诗将弃妇置于生活之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里,在与氓的对比、冲突中,揭示其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并以塑造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为手段,猛烈地抨击和批判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笔者以为,是否在“抨击和批判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尚有讨论的空间,但说其具有思想意义,这一观点却是可取的。

方玉润评价《氓》曾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但对其理解又不能完全基于直觉层面。在诸多解读指向“氓”为“狼”的时候,应当认识到这是一种写实,且不说诗经作者所处的上古年代乃至于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弃”妇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后来好多作品都曾描写过这样的现象),尽管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种极其落后的观念,但是如果不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会发现这样的描写在批判“氓”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寻求内心的一种理想。

譬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在诸多哀怨之语中,令人瞩目。作为被弃者,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一大段,可以说都是女子在诉说被弃之苦。而忆及曾经往事的时候,却仍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喜悦,这说明在女子的心中,爱之火苗虽然微弱,但却并没有熄灭。当其追忆这段感情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仍然可能是会心一笑,虽有稍许无奈,但在女子的心中,那段感情是客观的、真实的、美好的。而正因为这一爱之火苗仍在,也就说明女子心中的理想仍在。无论是对氓的肯定,还是对氓的抱怨,其实都是这种理想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人说,在诗中女子对氓实际上只是“怨恨”而不是“悲愤”——这与《诗经》的主旨也是一样的,《诗经》所写,往往都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为何不怒?为何不伤?皆因理想仍在尔!

三、理想的生活

《诗经》流传至今,《氓》走入教材,所秉承的必然有一个基本的态度,这个态度也必然是积极的态度,只有形成这样的认识,才能将教学的节拍与教材编写的节拍相吻合。本着自己观点,来看《氓》的主题,应当是指向对理想生活的期待的。

理解这一主题,不能回避对另一个主角的解读,这就是《氓》中的主人公——氓。在为数众多的解读文字中,《诗经·卫风·氓》的男主人公氓,都被定性为虚伪、狡诈、薄情、始乱终弃、背信弃义之徒;有的解读者还采用了逆推法,由氓后期的表现逆推出氓最初对女主人公的情感,也属于假老实、假温情、假忠诚,认定氓在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实属太过,有不顾事实背景而发泄私愤的嫌疑。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解读《氓》是不能脱离社会背景的,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演化过程,作为今天的社会人,甚至可以认为正是女主人公在对生活的体悟中,在对理想的追求中,才让社会从夫权专制走向今天的男女平等。所以如果从这个视角去解读《氓》,就可以得到符合事实、符合文本的认识。

女子最后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其实就是在自我解脱,美好的相遇是生活的一部分,分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追忆是生活的一部分,怨恨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固然,理想所追求的是美好的追忆,但生活中如果没有苦痛,又如何彰显出幸福的价值;现实的生活加上美好的理想,才构成了自古至今的生活的苦辣酸甜,所以说对本文的解读,或许不必过于沉重,选择生活与理想作为主题,既接近文本,又接近学生。

参考文献:

[1]田瑞文.文学与思想:《氓》解读的两个维度[J].中学语文教学,2018(3):46-48.

[2]黄全彦.《氓》主题新解[J].语文建设,2008(5):44-44.

[3]杨广宇.直面人生不卑不屈──浅论《氓》中的弃妇形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6-29.

[4]刘祥.那一口两千七百岁的黑锅——关于《氓》人物形象及主题意义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3(5):49-51.

陈静婷,浙江省宁波市宁海知恩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经理想教材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教材精读
你是我的理想型
教材精读
诗经
现代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