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尝试

2021-12-09 09:51张颖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作文思维

高中生限于既有的认知水平,在写作中往往存在对物理、事理、情理等看不清、悟不透、辨不明的思维瓶颈,知识层次,认知水平的限制,以致写出来的作文有意思但思想深度不够,有看头但立意高度不够。学生不会议论说理,关键在于把问题简单化、单一化,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只停留在问题的现象表层,只能浅层次地重复现有观点,成为重复话语堆砌的机器。

学生感到作文“难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作文思路闭塞,使文章延展不开;思路不广,使文章选材单薄;思路模糊,使文章表达不清;思绪顿涩,使文章语句不通……再加之目前有些社会问题变得比较复杂,很多事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分歧点众说纷纭,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但明理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思维进行专项训练,不能重技巧轻思维。这是以“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为旨向的一节作文思维训练课,是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尝试。

一、回归教材,追本溯源

本课出自苏教版必修五第四版块写作指导“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此版块立足于“学生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通过多向、聚敛、辩证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含金量,使学生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概念和写作基本方法之后,作文的难点是认知和思维层面的障碍。教师不应只是从方法层面帮学生概括作文的规律,更多的应是思维层面的训练。学生没有思考意识,就发现不了问题,就无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更不可能提高思维品质。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把这堂课的学科素养目标确定为作文思维项目清单。

二、构建教学关键问题清单

(一)教学目标分析

1.语言建构运用与思维品质提升:学习作文立意分析常见的思维方法。掌握提高思维品质的三种核心思维方式。

2.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进一步运用推理、演绎、归纳、判断进行理性思维;在问题剖析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3.文化传承与情感态度: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树立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提高思维品质的三种核心思维方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掌握思维的集散原理;将观点形成系统的思维链条。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设计

(一)利用思维导图式提纲构思作文,通过提纲搭建起说理框架。

思维的深刻性是能深入到事物内部较深层次的认识能力,透过表层材料进入思维深度的穿透力和透视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式提纲构思作文,引领学生向思维深刻性发展,通过写作提纲搭建起说理的框架。语言的发展靠思维。乌申斯基在《儿童的世界》中讲到: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1]。

(二)通过思维集散,建立“立体思维坐标系”。

它是学生思维深化,突破原有形态,达到多层次的高级思维形态。很多学生在进行创造型思维训练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创造性思维中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方面——聚合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结伴而行,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建立“立体思维坐标系”。

四、指向深度学习的项目执行

(一)发散思维,以图显踪。

思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引用恩格斯的话语引入主题,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脑的时代,言简意赅强调思维力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O”的联想:在你的眼里,“0”是什么?请从“O”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多角度构思立意。

这个问题指向性很明确,题干中限定性词语规定了不是漫无边际的联想发散。要把平常惯用的线性思维发展成为多样的、跳跃的、辐射的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名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和途径去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的特点是:突破原有的知识限定,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延伸开去。可以多向思维、侧向思维也可以反向思维,体现思维的广度、梯度、密度等。

筛选一个高品质的发散点进行写作立意,写作立意要根据发散点的形状、特征、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作立意要超越具象的表层,升华为一种抽象的情感和精神。

其实,发散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更有价值的写作原点,这也正是“立意”的过程!真正的发散思维在写作立意中可以分两步走:第一,任思维自由地发散,蔓延;第二,筛选有意义的思维进行立意。

(二)聚合思维,以宏拟微。

什么是聚合性思维?聚敛思维又叫统摄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向焦点集中的思维方式,先把各类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使原先零碎、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脉络清楚的材料,从中攫取有价值信息的思维方法。其思维特点是,以一个目标为原点,朝一个方向集中、聚敛,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寻求唯一的答案、结论或规律。

可见聚合性思维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在使用中要注意什么呢?一是要多收集信息,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聚合出正确的结论;二是要细心地筛选,完成对收集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过程,然后再经过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找出其最本质的东西;三是客观地、以信息为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从而获得思维目标。

思維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又处于思维能力核心位置。绝大多数人惯用聚合性思维,从茫茫题海中通过不断的解题来概括规律、习得能力,但我们却忽视了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主动求变、求新和求异去寻找问题变化的规律。注意,我这儿说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题多解,更包括了一题多变、一图多变、一图多题,在主动的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发散思维也好,聚敛思维也罢,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都发挥着积极的功效。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往往是先用发散思维发散,再用聚敛思维聚合,从而得出正确的作文立意。[2]

话题引入:抢红包”是时下最流行的活动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争相进行,好不热闹。国人好像与“抢”字颇有缘分。工作学习,要抢先一步。时不我待,机不可失,要抢在时间前头。抢才能赢得发展机遇,赢得成功。但也有人调侃:“出生抢床位,上学抢学位,工作抢岗位,死后还要抢墓地。”仿佛只有“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对此有何看法?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抢”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面对“抢”这一思维目标(写作原点)该如何发散聚合思维?

面对抢的现象,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运用审辩思维“抢”可以分为积极层面和消极层面,分别对这两个层面进行聚合,聚合也分两个维度:现象聚合(浅层)、原因聚合(深层)将现象背后的原因分类归纳,寻根推果,将写作原点的根和果分成几个层次,形成思维链条。聚合思维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去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基础是抽象、判断和推理,在选取最佳方案,获得聚合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文教学中的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己拟题、写成文章。学生在确定中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捡到篮里都是菜”,分不清孰轻孰重,这样的材料作文如果审题出错,偏离中心。因此,运用聚合思维分析材料,综合观点,正确命准题目,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

获取大量的信息,归纳整合这些信息。就需要聚合思维。聚合能力强的人,在占有相同信息量情况下,信息提取率更高。

借助传统的说法,发散性思维其实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由内而外的扩散性、创新性、求异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则是“万物有道,道归于一”——执著于对共性规律的归纳、概括。

聚合思维——“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人见人殊;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产品,《哈姆雷特》的内涵又是清晰且相对稳定的。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中,一定有一个“最哈姆雷特”。

(三)审辩思维,建立“立体思维坐标系”。

卡西尔说:“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的、乡下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

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告诫我们要警惕那种主观臆测的、固执己见的、固步自封的、一意孤行的思维方式。佛家也说“勿执”,要“破我执”。“思辨”这个词的由来,就是《礼记》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审辩,就是对问题、现象、观念的是非、好坏、真伪、因果等作、出周密详细,的解释、说明、论证。马正平教授指出:“就作文教学而言,思维操作的训练意义最大,因为它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3]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审辩”呢?第一,概念的界定。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也是审辩思维的过程。模糊、空泛的概念如同一个没有确定目标的漫游者,无法抓住它的行踪。有了明确、清晰、具体的概念界定,有利于围绕核心论题精准行文。第二、理由的厘清。厘清理由,就是针对论题或论断中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追问,厘清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根溯源,就本题而言,要不断追问“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原因加以层层追问、具体大胆推断,厘清原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形成写作的思维链条。对形形色色的问题进行筛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价值判断的过程。第三、措施的提出。

在这里我要特别引入一个关键词:“公共说理”。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个人都有权利说自己的“理”,说“个人之理”当然在议论文写作的关注范围内,但是我要侧重学生由“个人说理”走向“公共说理”让个人的理解经得起公共价值、公共知识与公共逻辑的检验,个人的理解必须接受公共价值的质询。

(四)思维建模 ——内化思维 外饰语言。

习作训练:分别运用三种思维方式打造一个精彩议论段。例文:

余秋雨先生曾写道:文化大河需要的,是流动,是波浪,是潮声,是曲折,是晨曦晚霞中的飞雁和归舟,是风雨交加时的呐喊与搏斗,而不仅仅是指在何处有一个河床最深的静潭。当“抢”文化姗姗来、亭亭立时,“抢红包”“抢学位”“抢”字打头的一系列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抓住了各界人士的眼球,并为社会带来了多可喜、亦多可忧的巨大变化。

“抢”文化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争先心理,另一方面则与社会快节奏的变化密切相关。正如古語所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今人们大多抱着一种机遇如流沙、时运如流水的观点来“抢”夺每一丝机会,并渴望从中得到佳肴馔玉、灵魂栖所。因此,“争先恐后”的行为也不难理解了。

然而,当“抢”文化成为主流,个人的“气华”,社会的稳定就会面临危机。当“抢”成为主流,个人失去了清风霁月的舒朗,鹤舞雁鸣的洒脱,竹摇藤飘的逍遥,从此不知欣赏、不会欣赏、不肯欣赏生活的美好。当“抢”成为主流,社会失去了黄钟大吕的厚重,失去了蜀道剑阁的峥嵘,失去了中原大地的巍然,便会空洞乏力,难以向前踏步。更何况,“抢”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大多只重视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社会是一片“沙漠”。

总结:语言能力自然不是靠纯粹的知识堆积出来的,思维建构也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内化出来的,“智慧”基于垒土,形成一种精神气质,核心是在多元对话中寻求合理,在分析论证中去伪存真。

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还要贯穿审辩式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三者是思维创新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德兰.读图时代下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维特征与训练方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2015.

[2]施仁港.审题宜发散 立意贵三思——以新材料作文题“易中天谈折腾”为例[J].语文知识,2015.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颖,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