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固执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而是顺应时势发展改变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引者,要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搜集、分析、交流中提升综合素养。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组内的探索、讨论、分析、评价,能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能在合作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能让生物学习变得更有深度。
一、合理划分小组,创建小组文化
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其实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精研内容、充分准备,发挥合作学习所具有的优势。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提问、测验以及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组内成员的能力、性格互补,每组兼有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小组设置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员等角色,学生也依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角色。当然,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承担不同角色之中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田”字形的分组方式,让前后相邻的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讨论时能相互交换意见。教师也可以采用“马蹄形”“U字形”的编排方式,能促进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要注重小组文化的建设,确定组名,制订组规、共学目标,确定小组口号,让学生能产生归属感。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依赖,相互交流,能展示共同的智慧,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如,在教学“探索生命的器具”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学会规范使用显微镜,在互助合作交流中提升能力。教师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并进行明确分工,有的组员通过阅读教材,识别镜座、镜柱、镜壁、镜筒等,了解它们的作用,重点理解目镜与物镜的成像原理,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有的组员负责认识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重点了解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的作用,并能熟练掌握调节的方法与顺序;有的组员负责安放玻片标本,学会对光,能记住操作要点;有的组员负责观察玻片标本,寻找图像。为了让小组的合作变得更有成效,教师从各个角色中选择一名优秀成员组建“首席专家组”,并成立一个由5至6名学生组成的“小专家组”,对学生的合作过程进行讨论、评估,帮助他们掌握操作要领。“首席专家组”可以向“小专家组”讲授,“小专家组”向自己组内的成员讲授,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分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們准确地使用显微镜。
小组合作卓有成效,离不开小组文化的构建,它是班级文化的“微小版”,能彰显小组特定的文化底蕴,体现小组成员的学习理念、团队意识、精神风貌等。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定期培训,明确其责任,让他们交流小组管理的经验。教师也要对组员进行培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教会他们搜集资料、表达观点、讨论问题、倾听他人的方法。
二、合理选择内容,加强教师监控
合作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小组共学共研突破学习障碍,学生能通过“跳一跳”摘取成功的果实,提升学习的信心。教师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探究性,具有探究价值,能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让他们在提问、假设、拟定计划、实施中获得成果,同时在合作中也提升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选择的小组共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探索,这样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因认知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较为单一,对开放性问题的认识也不全面、不清晰,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探讨、彼此分享、相互吸纳,能让他们对问题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如,在“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课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呈现与饮食有关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恶性肿瘤、胃溃疡等,小组同学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可能的致病因素,探索健康与膳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小组同学为成员设计一个合理的食谱。通过组间的交流、答辩、质疑,评选出班级的最佳食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中都能有事可干,从而能真正发挥小组共学的优势。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提供明确的学习指令,对学生的合作过程加以恰当的监控与指引,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在合作学习活动时,如果教师发布的指令较为模糊,学生难以明晰讨论的目的,从而会使讨论陷入盲目的误区。教师要利用时间介绍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合作共学中做什么、如何做,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不偏离正常轨道。教师让学于生,但不等于在学生合作时置之不理,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看他们的合作目标是否明确,任务分配是否合理,成员是否融入,讨论是否热烈,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对他们的合作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师要多倾听学生,在他们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时,要点拨启发,让他们少走“弯路”,协助他们完成共学任务。在成果展示时,教师要综合不同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补充、完善,让不同的思想得到交汇,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答案。
三、培养合作技能,促进讨论深入
学生在合作中会遇到诸多难题,不能直接求助于老师,而要通过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难题。在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盲目听从优秀生,其他学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听老师发布指令、听同学表达,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教师要培育学生梳理思路的习惯,这样表达时就会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晰。教师要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在讨论时能贴近主题内容,让不同的观点相互交融,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如,在“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课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不同食物中含有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不一样多的结论。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他们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能发掘他们的自主潜能,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让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交流,能发挥小组共学的作用。如,在教学“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教师以实物投影呈现学生所收集的花生、绿豆、玉米、水稻、小麦等种子,并引导他们提问:这些种子有何不同?它们又有何共同点?教师呈现图片,为学生留有思考、提问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比较种子大小、颜色、形状等感受其中的不同,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它们都能萌发出新的植物体。教师让学生观察浸泡过24小时的大豆与玉米种子,让他们按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其内部结构,能对照教材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提出问题: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什么?大豆的子叶有何特别?种子的营养物质有何作用?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归纳出种子的结构。教师让学生观察、对比大豆与玉米种子的异同,让他们讨论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能促进他们认识的升华。
四、监控合作过程,合理评价学生
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合作氛围,让学生有民主表达、主动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探索空间。但开放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而为,也不是教师就不管不问,这样会使学生的合作缺乏指向,难以实现高效。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举动,了解他们的合作过程,并适时参与,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反馈,可以借助目光、表情、语气语调发出信号,也可以针对课堂的突发事件适时介入,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互动变得更及时。如,在教学“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列举一日三餐都吃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有的说米饭、土豆、番茄、青椒,有的说猪肉、鱼肉、蛋类等,还有的说紫菜、海带、木耳、苹果等。教师将学生分組,让他们围绕问题“紫菜、海带是不是绿色植物”展开讨论交流,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它们不是绿色植物,因为它们不呈现绿色;也有学生认为是的,原因是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思考:什么是绿色植物?它们有何特点?紫菜、海带为何不呈现绿色?它们又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并及时为学生补充藻类知识的资料,引领他们参与讨论交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结论。有学生对木耳、蘑菇等菌类植物的来源产生质疑,教师适时针对他们的“疑惑点”提出问题:“大家都采过蘑菇吗?”由于击中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来自潮湿的地方,有的说出自阴暗之处……教师继续追问:“木耳生长在哪里?”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领悟到木耳、蘑菇能从落叶、烂木头中获取营养,他们也源于绿色植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以问题引导他们讨论交流,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借助恰当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采用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习结果时,教师要从形式、内容、表现等方面对学生呈现的信息内容以及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在评价学习过程时,教师要从专业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能力、学习方法等维度对学生的学习主题、计划拟定、任务分解、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也要多元,既有组内成员的自评与互评,也有小组的自评、组间的互评,能调动学生参与平等对话的积极性,也能使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准确,能让学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从中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能提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效率。评价也是动态变化的,学习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依据学生间的差异、合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评价,以激活学生的合作活力,调动学生参与分享、合作、交流的热情,让他们在小组共学中促进生物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他们合理划分小组,营造民主氛围,合理选择内容,提升合作技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生物学习变得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