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应鹏 肖伟
摘 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日益重要,组团隔离带作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視。组团隔离带的同类型规划(如环城绿带、生态廊道等)在国内大多数城市逐步开展。然而,因组团隔离带用地类型较为复杂,且主要涉及非建设用地,对城市建设发展影响不大,各大城市隔离绿带“规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多有发生,致使规划落地性不强,隔离绿带没有发挥应有的生态与景观效应。以《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为例,从规、建、管一体化出发,探讨如何使组团隔离带规划更具有落地性、实施性,从而发挥组团隔离带固有的功能,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关键词 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利用规划;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731.2;TU98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1.04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日益重要,组团隔离带作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作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保持主城区“组团式”城市形态结构,而且对于保持主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然而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城市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为例,探讨组团隔离带更具有落地性和实施性的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策略,以达到保护中心城区山水资源,控制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目的。
1 组团隔离带起源及规划概述
组团隔离带的说法最初来源于“绿化隔离带”,19世纪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在城市周围建立起永久性绿地,供农业生产使用,并防止城市的蔓延。根据此理论在1935年大伦敦规划时,环绕伦敦城建设了一条宽5英里的绿带(见图1),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圈住,不让其向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周围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以农业和绿带隔离,便形成了最初的“组团隔离带”。
至此之后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东京、华盛顿、莫斯科等,以及国内的北京、成都、上海、武汉等城市,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城市布局结构与城市历史文化特点,规划与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如成都市于2003年结合总规划定的198 km2的环城生态带(见图2),深圳于2005年出台的《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上海于2009年开展的《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武汉于2012年划定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见图3),广州于2014年编制的都会区生态廊道规划等,这些规划都是在城市城镇或者城镇密集区外围以及各组团之间,安排中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从而形成永久性开敞空间,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控制城市扩张、优化城市格局、强化城市生态和休闲娱乐功能等。
同样,早在2007年,为强化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延续和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维护主城区山、水、城、林的自然生态格局,保护和增加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等,重庆市就启动编制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划定10条组团隔离带,共计面积约274 km2,并重点对空间管制做了相应的要求。
2 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布局稍显分散,网络体系构建不足
原规划组团隔离带布局着重在中心城区,在一定程度上对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起到了强化作用,维护了城市山、水、城、林的自然生态格局,但对外围四山生态空间和部分城中山体强化不够,隔离带布局空间稍显独立松散,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与城市山水生态廊道的连通性较弱,未形成完整的绿化隔离廊道层级体系(见图4)。
2.2 建设进度较为滞后,生态景观效用不强
原规划组团隔离带现状除少量区域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进程进行景观打造外,其他区域基本维持原有地形地貌及植被景观,其中以山体林地为绿化基底的隔离带植被绿化情况较好,农用地林地次之,还有部分现状裸露地块无绿化覆盖,整体绿化状况一般,生态效益较弱。据调查,组团隔离带用地中城市绿地整体占比仅达到49.62%,可游憩公园绿地(含郊野公园)占比仅为18%左右。组团隔离带建设整体较为滞后。目前绿化景观以公园景观、道路防护、高压线防护及田园风光为主(见图5)。
2.3 部分用地遭到侵占,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上版规划对组团隔离带提出了相应的管控要求,但管控措施不够精细,且缺少可操作的建设指引及系统性的实施保障措施,现阶段并无专门的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对组团隔离带进行管理,使得组团隔离带的建设管理精细度不够,建设难以落实到位。同时,因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与相关规划的协调,部分组团隔离带用地区域遭到侵占,目前已作为城市开发用地进行建设。组团隔离带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建设力度,力求建设管理精细化(见图6)。
3 重庆市组团隔离带落地性、实施性规划目标及方法
基于原规划组团隔离带存在的问题,本次规划为确保组团隔离带的落地性与实施性,使组团隔离带规划落到实处,发挥其固有的生态景观效应,为重庆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生态本底支撑。以政策为指引、以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在落实上位规划、协调相关规划、借鉴案例精华、现状全面调研基础上,优化调整组团隔离带布局,提出组团隔离带管控措施,制定组团隔离带建设指引,充分彰显“规建管一体化”,通过多元化手段保证落地性和实施性(见图7)。
4 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落地性、实施性规划策略
4.1 优化布局,系统考虑,构建生态网络
本次规划组团隔离带布局在对城市绿化隔离带布局优化的基础上,融入入四山、两江、郊野公园基本生态隔离带,更加注重城市组团隔离带的系统性、连续性、网络性和科学性。
规划基于对07版组团隔离带规划确定的10条组团隔离带布局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心城区山水格局及生态特点(热岛、绿色基础设施廊道、生态连接度等),按照生态隔离、组团发展,生态优先、整体连续,面向落地、充分协调的布局原则,采取生态要素叠加、双线(绿线和高绿化覆盖率区划定线)划定策略,形成了“四山为屏,两江纵隔,丘林渗透,蓝绿成网”的布局意向。
四山为屏: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作为城市的生态屏障,防止城市的无限蔓延。
两江纵隔:长江、嘉陵江作为主城两大水系,从城区中部穿过,起到生态隔离的作用。
丘林渗透:城中山体、郊野公园作为城中生态基底向城区渗透。
蓝绿成网:中心城区山水骨架以及城区绿化隔离带共同构建城区生态网络(见图8)。
4.2 分级管控,分类建设,确保有效实施
在保护管控方面,本次规划结合生态红线控制、自然保护地管控、用地性质等相关条件及要求,按照一二三级进行分级管控,实现刚弹结合。
其中一级管控区指组团隔离带内四山禁建区、两江水体、一级水源保护区、城中山体崖线等生态系统敏感性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一般情况下,禁止任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二级管控区指组团隔离带内各种绿地,包含基本农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导功能,兼具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景观游览、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三级管控区指组团隔离带内除一二级管控区之外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包含市政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该区域应从整体上降低区域建设强度,禁止进行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开发建设活动。
在隔离带实施利用上,本次规划以用途为导向,从基本生态隔离带到游憩隔离带形成了不同功能的用途管控要求。在保证生态格局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品质,使组团隔离带管控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实现对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的有效监管。规划将城市绿化隔离带分为游憩主导型、防护主导型和生产主导型三类,分别给出不同的建设指引和措施(见图9、图10)。
4.3 细化边界,分图控制,增强保护实效
为使规划更具有落地性,本次规划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组团隔离带地理边界、坐标,将组团隔离带落地、上图、入库,力求“划得实,管得住”,成为用地规划、项目审批、行政执法的依据,增强保护实效。
规划以每条城市组团隔离带为一个基本管理单元,采用单元管控、划定图则的方式进行具体管控。管理单元实施用地分类控制,结合城市控规、绿地资源分布和土地利用布局,针对不同用地性质确定绿化覆盖率等相关指标,并根据各单元组团隔离带功能划分提出分类建设指引。各项开发建设除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需满足本规划确定的城市绿地建设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控制要求等,有效提高各单元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建设品质(见图11)。
4.4 政策配套,多方参与,保障永续利用
规划从法规、政策、技术层面对组团隔离带建设管理提出建议和对策。建议市政府成立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颁布《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管理技术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政府规章,建立隔离带建设实施评估机制,通过“实施评估、规划维护、实时更新、严格管理”的运行机制,采取多部门配合与公众参与机制,保证组团隔离带有效管理,保障其永续利用。
5 结语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绿水青山的保护作为国家战略已刻不容缓。组团隔离带作为保护山水资源、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生态本底条件,其实施和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本规划针对组团隔离带落地性和可实施性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希望未来此类用地规划能够更好地实施,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保护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1-08-03
作者简介:李艳(1980—),女,河南许昌人,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设计。E-mail:770838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