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瀛洲 李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政治素质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考核是干部考核工作的关键,加强和改进政治素质考核对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保证干部队伍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黑龙江省在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目前依然在认知、内容、实施与信息整合等方面存在现实弊端。因此,要想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就要在科学设置指标要素、用好平时专项考核、提升信息化水平、抓实考核结果运用与规范考核主体行为五方面集中发力,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保驾护航。
关键词: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核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1-0093-08
基金項目:国家项目“中国共产党注重实绩选任干部制度化研究”(20BDJ041)。
选什么样的人、从哪里选人、怎么用人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标准是硬杠杠[1]。领导干部政治上出问题,其职务越高、平台越大,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越大。开展政治素质考核,能够把政治蜕变的“两面人”辨别出来、清除出去,进一步净化领导干部队伍,有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本文采取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黑龙江省13个市(地)和部分省直单位、省属高校、省管企业1718名干部群众开展了调查,组织访谈座谈34次,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就政治素质考核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组织实施和成果运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就如何加强政治素质考核提出可行对策。
一、黑龙江省开展政治素质考核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黑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重要论述,全面落实陈希部长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贯穿考核工作始终,聚焦“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用”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1.鲜明亮出评判标尺
黑龙江省坚持把政治标准具化为可界定、能评判的考核内容,使政治标准成为考核评价工作的“定盘星”。
一是突出考核重点。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情况作为政治素质考核重点。在具体工作中,突出考核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情况,制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意见》及其责任分工方案,梳理了9个方面38项重点工作任务和187项任务措施,并将工作任务纳入年度考核和目标考评。二是细化考核内容。2019年初,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考实考准干部政治表现的意见(试行)》,完善政治表现、政治素质考核要素,明确提出“五看十不用”,进一步细化五个方面考核内容,重点从10个方面查找干部的政治问题(见图1)。三是建立负面清单。研究制定了干部政治表现反向测评表,从“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缺少政治担当和斗争精神、斗争本领,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复杂矛盾问题消极躲避,行动少落实差”等10个方面划出红线、进行体检,广泛了解干部的“负面表现”,强化对政治上“两面人”的识别。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黑龙江省坚持把听其言和观其行、察其表和析其里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好多种考核手段,切实考实考准干部的政治素质。
一是融入各种考核考评。将政治素质考核融入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干部考察等工作中,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精准识别。2020年12月,黑龙江省出台了《省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第一位、贯穿全过程。在干部考察时把查核政治素质作为前置环节,实行党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双签字的政治鉴定制度。牡丹江市组建了社会监督员、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员、线索专业查核员三支队伍,延伸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和生活圈表现情况。二是注重一线识别。将重大任务、重点工作作为检验干部政治素质的“试金石”。从2018年开始,连续3年围绕农村饮水安全、主题教育整治整改、抗疫斗争等急难险重任务开展专项考核,通过近距离观察干部在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等工作中的表现情况,了解掌握干部的政治品质、政治担当。佳木斯市向阳区实行考核组40%时间在机关谈话了解,60%时间到项目现场看、深入一线查、沉在基层听的方式,近距离掌握干部工作一线政治表现。三是开展政治素质档案试点工作。为深入贯彻中央组织部关于探索建立政治素质档案的部署要求,2020年9月,黑龙江省从市(地)、县(区)、省直单位、省属高校、省管企业中选取8个地方单位开展了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试点工作,探索从6个方面(见图2)明确建档内容,分类别、分层级逐人建档立卷,实行动态管理,强化档案运用,为精准评价干部政治素质提供依据和参考。目前试点地方单位已建立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700余本。
3.不断强化考用结合
“考”是基础,“用”是关键,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根本上体现在结果运用的首位。在实际工作中,黑龙江省探索建立了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7个名单”(见图3),突出抓两头,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一是把政治素质考核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参考。充分运用政治素质考核结果,深入分析班子政治表现方面的短板和弱项,对年度考核发现的问题,对班子及时提出调整配备意见,责令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全面查摆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促进领导班子提高政治站位,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干事多想政治规矩、成事多想政治效果。二是把政治素质考核结果作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重点与能上能下、容错纠错等机制结合起来,对政治素质好、政治担当硬、政治能力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等重大斗争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在提职晋级、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2020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对在大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表现优秀的86名干部予以提拔使用。
二、当前黑龙江省政治素质考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从实践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与党中央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和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仍有一定差距。
1.对政治素质考核的认知有偏差
当前基层对于政治素质内涵和政治素质考核的思考认识不够深透,部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不够精准。
一是对政治素质内涵理解不够清晰。个别地方单位领导干部对政治素质重要性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存在片面性倾向,个别主要领导认为“无明显杂音”就是政治生态良好、“无明显过错”就是政治合格、“无出格问题”就是政治没有问题;有的干部以政策理论水平衡量政治素质高低,认为理论素养好就是政治能力强;有的干部以业务能力、工作实绩评价政治素质,认为业绩突出就体现了政治素质好等等。二是有的地方对政治素质考核研究不够深、把握不够准。市县两级结合实际制定政治素质考核制度规范弱于其他考核,目前黑龙江省13个市(地)中,只有5个市制定出台了政治素质考核方面的办法或方案。参与问卷调查的1718人中,认为本地本单位考实考准干部政治表现方面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的有139人,占比8.09%。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政治素质考核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对一般干部没必要进行政治素质考核。
2.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些基层市县制定的政治素质考核内容和标准存在上下一般粗、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一是评判标准细化不够。省级层面建立的政治素质“五看十不用”,对内容框架进行了明确。但有的基层单位结合实际细化不够,机械套用、照搬照抄。问卷调查中,认为考核内容、评价标准需要细化和量化的有244人,占比14.2%。二是分级分类不够。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干部进行的差异化考核不够,考核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当前政治素质考核分级分类有待加强。比如,在班子和干部考核要素设定上不够科学合理;对不同层级干部考核内容标准上区分度不够高等等。当前分类考核不够精准化也是不易发现基层“两面人”的重要原因,问卷调查中,认为政治上“两面人”识别难的有242人,占比14.09%。
3.考核组织实施有待改进
当前基层政治素质普遍存在方式方法不够均衡、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成效。
一是考核方式手段相对单一。当前基层开展政治素质考核大多是结合年度考核进行,对平时考核、专项考核运用得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干部的社交圈、朋友圈、生活圈八小时之外表现情况,其了解方式多是家访、征求所在社区意见等,还没有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价。问卷调查中,认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情况掌握难的有681人,占比39.64%。二是基层考核工作力量亟待加强。组织部门干部处(科)室工作力量少、联系人头多,“撒芝麻盐式”了解干部很难深入准确。比如,县管科级干部(含职级)一般在400到600人之间、区管科级干部(含职级)300人左右,而县委组织部负责考核的工作人员一般为2到4人,区委组织部一般为1到3人,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投入考核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得到保证。
4.考核信息整合利用不夠
当前政治素质考核信息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组织部门日常掌握的信息,另一种是有关职能部门相关工作成果。信息来源渠道多元、成果差异大,为信息整合利用带来了困难。
一是信息交流渠道没有完全打通。从组织部门内部看,考核考察、谈心谈话、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监督、干部档案、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等情况信息分散在不同内设机构,信息共享不够及时;从部门之间看,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信访、审计、网络舆情、涉法涉诉、个人征信等情况信息分散在相关职能部门,有的还涉及驻省中直单位,需要申请才能获取,很难及时全面掌握。比如,纪委监委部门运用“第一种形态”对干部开展约谈函询、批评教育等情况,其他部门基本不掌握。二是综合分析研判有一定难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方式方法等不同,所形成工作成果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各类结果科学印证、整合运用比较困难。此外,网络舆情、信访举报等信息涵盖范围比较广、体量庞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区分真伪,使用起来比较困难。三是现代化手段运用还不充分。当前考核工作多数还停留在建立联席会议等传统方式上,个别建立信息平台的地区单位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的程度较低。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分析比对考核信息、抽取判断干部政治表现等方面还存在壁垒,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加强政治素质考核的对策建议
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需要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借鉴相关理论成果,探索建立一套可量化、针对性强的干部政治素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明确评价标准,改进方式方法,强化结果运用,努力将政治过硬、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符合实现“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要求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把“带病”干部识别出来、挡在门外。具体工作中,黑龙江省探索构建了“5321”工作法:立足思想观念、知识素养、能力素质、行为特征、社会关系5个维度;夯实教育引导、信息综合利用、工作力量整合3个基础;突出用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2个考核方式;实现考实考准1个目标。
1.科学精准设置指标要素
落实落细新形势下干部政治素质考核要求,形成一套不断发展、内容完善和指标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相对抽象的政治素质考核指标明确为具体标准,为考实考准政治素质提供重要依据。
一是搭建指标要素基础框架。聚焦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研究梳理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个方面考核要素,进一步将其划分为“观念型政治素质”“知识型政治素质”“能力型政治素质”“行为型政治素质”“关系型政治素质”等五大层面[2],构建起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指标要素的基本框架。二是细化考核评价要点。基于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原则合理确定权重,将五大层面细化分解为35项指标要素(见下表),作为衡量干部政治素质的基本标尺。三是差异化设置评价内容。根据干部涉及的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各地各单位以指标要素“35+N”的形式开展具体考核工作,因岗制宜,调整变量N这个指标要素,突出分类考核,强化精准性,体现差异性。比如,对棚改拆迁、行政执法等岗位干部,增加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对待名利态度等指标要素;对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岗位干部,提高理论素养、政治敏锐性、斗争精神等要素权重等等。
2.突出用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
在结合年度考核对干部政治素质进行定期“体检”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经常化、全方位了解干部,近距离掌握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中的表现,着力发挥平时考核、专项考核作用,增强考核实效性、精准性。
一是依托政治素质档案抓好平时考核。运用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规定的平时考核途径,将干部政治素质作为平时考核的重点内容,将政治素质档案作为开展平时考核的重要依据。出台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管理办法,在6方面归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设置档案内容,注重收集形成评语、鉴定等评价性材料,跟踪记录干部政治表现,为把好干部任用政治关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建立健全专项考核制度机制。坚持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到哪里,考核评价就跟进到哪里。根据年度重点督查任务,及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按年度制定专项考核计划,动态跟踪了解干部在推进落实过程中的政治站位、为民情怀、工作态度、担当精神等情况,深入分析干部的政治表现情况,做到以事察人,防止从抽象到抽象、凭感觉下结论。问卷调查中,有116人对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核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其中的33条涉及平时考核、专项考核方面,占比28.4%。
3.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干部考核本质上是信息的获取、积累和分析研判的过程,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整合各部门掌握信息,才能全面深入了解干部政治素质表现情况。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着眼于解决考核信息分散、共享不及时等问题,强化顶层设计,会同纪检监察、政法、审计、信访、网信、人民银行等部门,研究制定加强考核信息共享的意见,建立信息报送清单,简化信息报送程序,按季度收集汇总各方面信息,推动形成部门联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考核工作格局。二是探索建立考核综合信息系统。依托现有的组织系统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干部考核子平台,收录干部考核情况、测评数据、政治素质电子档案等信息,各部门根据职责权限,上传和获取相关信息。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监督公示栏目,将考核对象有关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
4.抓好抓实考核结果运用
不断延伸考核结果运用触角,着力将政治素质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监督管理、评先评优等工作挂钩,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扎实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是在干部選拔任用中必用。将政治表现情况作为提拔使用晋升职级、换届人事安排、推荐考察“两代表一委员”的第一标准,开展对人选政治素质情况的专门测评;对政治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不让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蒙混过关、投机得逞。二是在干部教育培养中必用。根据考核结果,对领导干部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围绕服务保障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招商引资等基层一线和为民服务前沿加强政治历练和实践磨炼。三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必用。探索建立政治素质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充分运用分析研判结果,对政治表现有问题的,按照情节轻重,该谈话提醒的谈话提醒,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组织调整的组织调整。四是在干部评先评优中必用。把政治素质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和激励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及时选树政治素质好、政治担当硬、政治能力强的新时代好干部典型,营造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5.规范政治素质考核主体行为
强化考核人员教育培训,熟练运用各种政治素质考核方式方法,建设一支与考核任务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有效提高干部政治素质考核质量。
一是加强干部考核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借助专业部门力量,探索建立一支专兼职考核人员队伍,将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干部纳入专家库,考核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考核实施过程中,分领域组建考核组,选取了解考核对象职能职责、核心业务的干部作为考核组成员。这样既有利于以全局眼光、专业水准进行分析判断,又有利于通过查找考核对象的工作形象与生活形象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准确识别,有效辨别政治上的“两面人”。二是强化考核工作业务培训。依托党校主体阵地,定期开展政治素质理论与考核业务培训,通过交流研讨、理论测试、现场模拟等方式,加深考核人员对政治素质考核的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程序步骤的理解和把握。三是提高考核人员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徒制”等方式,提高新参加考核工作人员谈话技巧及引导对象真实表达意志的能力。科学划定谈话范围,选取与考核对象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有一定交集的干部群众作为谈话对象。对测评、谈话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采取适当形式对有关谈话人进行回访或约谈,引导谈话对象打消思想顾虑、走出认识误区、克服随众心理,确保讲出真心、道出实情,为考实考准干部政治素质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8(19).
[2]胡洪彬.新时代干部政治素质考核评价机制的重构:一个探索性框架[J].理论探讨,2019(5).
责任编辑: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