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也是其中无可替代的基础项和常规项。“蒙以养正,圣功也。”尤其在启蒙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语文朗读意识和个性化朗读能力,引领他们把无声的语言文字积极转化为有声的内在情感,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项孜孜以求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科学、流利和良好的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体验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对于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教育来说,都能充分发挥令人期待的“正强化”作用。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师生在朗读训练上却疏于应有的重视和认真,不是浅尝辄止就是行之不远。本文认为,在多元互动和激励引领中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化朗读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还非常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个性朗读;双减政策引领;探微与思考
“语文是教出来的,还是学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体悟,在朗读中汲取,在朗读中内化,在潜移默化的朗读中实现厚积薄发,这正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路径,尤其是儿童语文启蒙教育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小学校园内,原先那种“书声琅琅”现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销声匿迹了,儿童的朗读能力正在日益严重地呈“下滑”趋势,课堂上积极举手、竞相发言的现象几乎少得可怜!我们不难感知,没有了朗读怎么会生成语感?没有了语感怎会有多深情感?没有了情感如何学思融通呢?没有了学思融通又如何谈得上能力与素养?所有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实质性现象。本文从教学中切实感知,要想重拾语文学习信心,应当而且必须从朗读教学开始!
一、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现象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一直处于“高消耗、低收益、低层次化”运行态势。“书声匿迹”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却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根本因素之一。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不良现象呢?概括起来,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对语文朗读的人文性关怀,一味地让小学生机械性朗读、重复地朗读,至于有没有“心到”却疏于引领。在这种状态下,大部分小学生就显得麻木和茫然起来,没有了“问题”意识,只知道老师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朗读也就自然成了“小和尚在念经”现象。二是许多小学老师对语文朗读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曾几何时,在小学校园内,尤其是早读课和课堂教学中,同桌对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和集体朗读等形式,让我们感到动听悦耳、非常享受。然而现在,课时相对紧张、教学任务在加重、师生压力在加大,严重地挤压语文朗读的时间和空间,原来那种“费时费力”的朗读教学也就被迫退出了课堂和讲台。三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内的登堂入室,小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几乎“忘记”了语文朗读,在感官刺激中逐步地让“观看与欣赏”取代了多元化朗读活动。四是即使还残有的一些语文朗读现象,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实质性作用和影响下,也在逐步地淡化和消失。长此以往,如果再不高度重视和认真强调,语文朗读教学就必然会在肉眼和肉耳中越发地不见,最终成为“陌生”现象。
为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减负增效”工程落在实处,前不久,“双减”政策的正式落地和全面推行,普遍惠及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对于语文朗读教与学来说,更是赢得了时间和潜力。我们应倍加珍惜契机,积极探索小学生个性化朗读的训练路径和培养方式,以更加有效的行径让语文朗读“自然回归”,以此切实回应“双减”政策的落地有声。
二、对小学生语文个性化朗读教学活动的策略性探究
“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我们应在引导小学生“心到、眼到、口到”上多下功夫、下大功夫、狠下功夫,善于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把他们不断地引向乐于朗读、善于朗读的良性发展状态。
(一)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下,引领儿童通过情境涵养、兴趣激发为路径,不断地走向乐于朗读、善于朗读良性发展道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属于不折不扣的“唯兴趣而驱”族群,基本没有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如果缺乏“兴趣”元素的有效涵养和良好滋润,就很难激活他们的内在驱动系统。不仅如此,儿童还与其他人群有所不同的是,并非借助“大脑”机器来思维活动的,他们往往通过使用“声音、色彩和形象”进行的。正因为如此,激发兴趣和情境涵养是引领小学语文朗读“自然回归”的首要原则。以老舍的《草原》为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把由“那么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忽上忽下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以及“明如玻璃的带子”等有机构成的大草原风貌,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为全班提供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分段演播”下的“视文互动”形式,引领学生进行个体朗读、自由朗读和多元朗读,赢得了令人期待的“情绪智力”现象。
(二)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下,引领儿童通过多元互动、情感体验为路径,不断地走向乐于朗读、善于朗读良性发展道路
有业内人士说过:“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这一著名的信条式论断,意在强调“自主实践与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朗读现象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俗语,同样也是在表明“自主体验、深入体验、反复体验”的实际道理。首先,语文老师自己进行范读,或者借助信息手段范读,提醒重点注重哪些词语和要点,给全班开个好头、做好榜样;接着让小学生自由阅读和体悟,并在同桌之间或者多人小组范围内进行朗读研讨。有没有读错、读漏和重读等现象,通过相互启发和自我优化,进一步提升朗读的质量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小组、性别之间的朗读比赛,开展“开火车”游戏化朗读,开展分角色表演朗读活动,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化朗读与评价等活动……如此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既可激发朗读情趣,又能不断深化朗读效果。
(三)在“以生为本、以學为主”下,引领儿童通过鱼渔兼授、熟能生巧为路径,不断地走向乐于朗读、善于朗读良性发展道路
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以课内外阅读为支撑,善于通过各种情景和活动方式,逐步把朗读方法和一些技巧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引领他们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拥有获得感和自信心,并逐步走向自我优化、熟能生巧的良好发展状态。比如,引导小学生选择感情比较强烈的语句段篇,加强自我朗读训练,注重培养抑扬顿挫和富有节奏的语感能力;引导小学生选择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段,通过反复朗读、读思互动、读悟结合,在深层次理解主题中不断地优化朗读水平。再如,在记叙文、说明文等阅读材料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比喻、排比、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小学生从中选择一些精彩的语句段,在反复朗读中体现应有的气势,体现应有的内涵和语感,并努力体现具有个性化理解的现象和元素。经过多元捶打和逐步优化,效果会越来越好。
(四)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下,引领儿童通过信息支撑、自主品读为路径,不断地走向乐于朗读、善于朗读良性发展道路
在教育信息化特质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优质资源和良好平台,引领小学生在语文朗读道路上快步前进、越走越远。比如,对于教材文本阅读上,根据实际需要播放出来,教师可把自己的范读或学生的优秀朗读制成微课形式,还可把校外师生的同文朗读从网络上下载并呈现出来,引领小学生的模仿朗读和朗读对比。经过教师认真挑选,并在课内外教学之余,定期播放一些优美语篇的朗读视频,让小学生在自主轻松状态下进行朗读学习和自我训练。既可充实儿童课间生活,又能营造浓语文朗读氛围,充分发挥“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正引领作用。再如,鼓励小学生把自主朗读的片段,在家长帮助下进行微信录制,既可进行自我比较,见证自己朗读成长的过程和进步;与此同时,还能通过家长微信群等公共平台上进行相互分享,在分享中相互学习和研讨。信息支撑有利于主推个性化发展。
(五)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下,引领儿童通过对等互动、自主激励为路径,不断地走向乐于朗读、善于朗读良性发展道路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朗读训练同样是这种现象和道理。就儿童朗读教学来说,这种激励性教学艺术究竟如何体现呢?一是引导小学生在语文教与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开展个体与个体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朗读训练和自主评价活动,努力推动语文朗读活动的常态化和持续化。二是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和班级设置的“百家讲台”等,定期不定地开展各种形式下的“朗读比赛”活动,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读”的良好效益和效应。三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优秀朗读典型,并不断地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示范辐射、有效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创优争先”的语文朗读环境。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在常态化朗读还是专项朗读活动中,“最美朗读声”“最美朗读人”等,都坚持由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对称”互动更加地有利于自主激励。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中,“朗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為职业教育人,我们应当借助国家“双减”政策的契机和东风,善于通过兴趣激发、情感体验、鱼渔兼授、信息支撑和对等互动等有效路径,在与时俱进、多元互动、熟能生巧中,努力赢得语文朗读的快速回归。
参考文献:
[1]李伟,张承中.基于培养儿童个性化朗读能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年第02期.
[2]李文明,张思成.“读”出来的语文现象——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儿童个性化朗读能力[J]. 新教育(海南),2020年第06期.
[3]顾立根,李丽敏.儿童个性化朗读与良好行为习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点思考[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0(11):76-77.
[4]顾晓玫.不应忽视的能力培养——“互联网+”大背景下对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激励与引领[J].信息周刊,2020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