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枫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特点及作用,并以课文为范例,通过还原细节的来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细节来写人的方法;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学会观察与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文学观察的习惯;
3.积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细节,增强审美体验,丰富学生写人作文中的细节描写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课文为范例,明了细节是从哪里来的,又该怎样被抓住的。
难点:初步学习用文学观察来发现细节。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3分钟)
大家一起来看屏幕上的三张图片,他们依次是:阿长、父亲、卖油翁,我们通过学习第三单元的课文认识了他们,现在请你回顾课文,说说你对当中的哪位人物的什么方面印象深刻?(可参照课文示例)
刚刚大家说的这些方面其实是人物的细节,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法,课前我们已经阅读了教材71页关于《抓住细节》的写作指导,结合我们的知识储备,一起来说说,关于细节描写,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
预设:我们已经明确了细节描写的概念、作用及特点。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是:细节是从哪里来的,又该怎样被抓住。
这便是我们这节课要突破的重点。其实,课文就是我们的范文,作者便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接下来,我们就再次精读杨绛先生的《老王》,从中学习如何抓住细节来写人。
二、熟读精思,抓住细节(15分钟)
1.寻找细节
(1)请精读课文“老王送来香油鸡蛋”(8-16段)部分,说说这个部分的哪一处细节是最打动你的?(可从外貌、动作、语言三个角度去寻找)
预设: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最打动人心的总是细节!而细节并不高深,它常常就直接外露在表层,人物的细节很多时候就是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上,那么,这些细节从何而来,又是怎么被抓住?接下来,我们来试着还原细节。
2.还原细节
还原细节,即是还原细节被捕捉的路径,实际上就是根据课文细节来揣摩推测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接下来,我们分步骤来进行:
(1)先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老王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预设:外貌(僵尸一样的恐怖,病入膏肓);动作(僵硬机械、滞笨);语言(俭省、直接)
(2)对于老王的这些特点,作者当时观察到、注意到了吗?她当时是怎么对待老王的?
明确:我观察到了老王的外貌、动作、语言特点,却没有注意到他的心理状态。
老王的外貌像僵尸一样的恐怖,我真的感到很害怕,我却没有想到要多关心下他,甚至没有多问几句。
老王的动作是那样的滞笨僵硬,我害怕得糊涂了,当时的我却没有想到要去扶下他,请他进来坐坐。
老王的语言是那样的俭省直接,我却没有真正领会老王的意思。
总之,我当时虽然对老王的到来很感动,但是我却并没有真正把老王当作亲人朋友来看待。
(3)写作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老王,把老王写得这么恐怖僵硬而话少呢?背后传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呢?
预设:从结尾来看,作者事后“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了他的谢意”。琢磨来琢磨去,作者认为,老王应该是知道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心上想起老王却总觉得不安。其实,作者选择刻画老王恐怖的病容和僵硬的姿势,无疑不是为了标明自己当时被老王吓到了,害怕得糊涂了,所以才忘记请老王进屋坐坐,喝喝茶水了。其实,这里有点为自己开脱的意思,但是心上的不安又告诉她,这个还是开脱不了。多少年过去了,内心的不安化成了對老王深深的愧怍之情。
4.如果换成是你,也曾关心过老王,照顾过他的生意,给过他帮助,你一定会对老王感到愧怍吗?愧怍的背后又跟杨绛的什么有关呢?
预设:这跟杨绛知识分子的身份、善良的性格及自身的经历有关,自己身处逆境却仍然爱帮助人,急别人之所急,悲天悯人。
结合刚刚的还原步骤,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作者笔下的这些细节到底是从何而来的?跟什么有关?
预设:细节的表现跟作者的经历见识、情感态度有关,这是作者观察和捕捉的结果。还原细节的思路是由细节追溯观察与捕捉的过程,再结合作者经历去理解作者情感,这是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那么,由此倒推,细节是如何被捕捉的呢?
预设:情境(经历)产生情感,再通过观察对象的整体外部形象,接着选择性地捕捉细节,最后外化细节,表现细节,这是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经历越丰富,情感体验越真切,观察越专注,发现越独到,所捕捉的细节越真实而典型。
三、用心观察,写作细节(10分钟)
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我们从课文中学习了方法之后,关键是要学以致用。接下来,请你用心观察,联系自身经历,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步骤,选择下面一组文字添加一到两处细节,要求细节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反映文章主题。
老师真的太累了!——《这样的人让我感动》(附图)
这个女孩真美!——《身边的最美女孩》(附图)
捕捉路径:情境(经历)—情感—观察—捕捉
四、小组合作,点评细节(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参照细节描写量化评分表打分,推选出写得最好的细节描写,请作者还原捕捉细节的思路,中心发言人点评细节的捕捉与表现(以捕捉为重点)。
2.全班同学共读写得好的细节描写,感受细节的美好。
刚刚我们已经写作和点评了细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睁开眼睛去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细节,老师还希望大家将这种观察用于今后的生活与写作中,送给大家三个课后建议。
五、课后建议,积累细节(2分钟)
1.请为自己之前写的作文添加2-3处细节,使其能够较好地表现人物特点及文章主题。
2.请阅读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或课外书籍,寻找一些细节描写,并且摘抄到本子上;
3.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试着每天记录1-2处到本子上。
细节是精致的,是美好的,没有细节,人物不可能鲜活;有了细节,人物才有了个性。但是捕捉细节光靠眼睛去观察还不够,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句话: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这种美其实就包括细节,而观察这个美的能力就是抓住细节所需要的文学观察力。文学观察,简而言之,就是要带着情感去观察,用心观察,怎样用心观察呢?我们不妨学学杨绛先生他们一家的做法:
我们每天都出门走走,我们爱说“探险”去……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我们看到各区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我们的菜一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杨绛《我们仨》)
“探险”、兴趣、看戏、猜测、书上读到的人物、石子……作者一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兴趣,对人物的深情,静静地读书工作,生活阅历的增长,文本阅读的积累,这都是我们用心观察的必备,只有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心去观察,我们才能捕捉到精彩的细节,从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让我们一起以情之真挚,心之敏感,用心观察,抓住细节!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是我们初中阶段写作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统编本教材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二次作文中便出现了专门的《抓住细节》章节,然而教材中只涉及了细节描寫的概念、作用及三个特征,编者似乎希望通过举例来引导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理解,却避开了细节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被抓住的这一学生写作中的痛点,抑或是,编者试图留白,将此任务交给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去具体指导。
而现实中的课堂目前涉及的大多也是如何描写细节,指导的是细节的写作手法,譬如修辞手法、巧加修饰、联想想象、白描勾勒等等。这些手法,学生学习了很多,也大致能够运用一些,但是在自己的作文中却又常常难以出现细节描写,或者说所写的细节描写不够真实与典型。似乎在此之前,我们老师与学生都比较纠结的是所写作的细节描写是否足够生动,主要是从语言这一块来把握,而却忽视了细节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被捕捉到?一味地跳过这个问题,直接对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似乎还是不大合适,这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道理。基于此学情,本课着意探讨的重点便是细节的来源与捕捉路径。
一是细节从何而来?最简单的来说,细节是从生活而来,但是生活中的细节不会直接扑到我们的文章中去啊,那就还得我们自己去观察得来。观察分为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和文学观察,前两者我们经常提到,也用得多,但是后者却很少提到。我们在指导写作时总是说,要学生多多观察,用心观察,但是殊不知,单纯地自然观察,这只是一种日常直觉,学生看一百遍、一千遍,可能都发现不了什么。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里,所指的美,当然包括细节的美。而要发现美的细节,我们需要的是文学观察力。
文学观察,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审美知觉。当然,我们不能直接这样告诉学生。简而言之,文学观察其实就是带着强烈情感的观察。“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作者在特定情境下产生了具体的情感后,这些情感就会投射到他所观察的事物身上,细节便由此被捕捉。这便是细节在生活中的来源。学生要想捕捉到细节,就必须要有足够好的文学观察力。而培养文学观察力,无外乎两种手段,一是靠体验,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二是靠积累,积累又包括生活积累和文本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与阅读积淀自然能够强化学生的文学观察力。
二是怎样抓住细节?我们知道细节的来源后,当然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还原细节被抓住的思路。这便需要我们深化学生的思维。细节是外化的,而情感是内化的,要还原细节,我们需要先倒推细节被捕捉的思路:从被观察到的特点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再到当时具体的情境。明确这个思路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带领学生循着还原情境—理解情感—观察特点这三个步骤来外化作者捕捉细节的思路。本课的设计先是寻找细节,找出详写部分“老王来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再根据这些细节来还原细节的思路。而还原细节时,先还原情境,再理解情感,直至发现细节,即作者所观察和关注到的人物特点。至此,学生已经大致清楚了细节的来源以及被捕捉的路径。在这倒推与顺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训练与深化,而细节的捕捉过程也变得可触可感了。最后再来写作细节与点评细节。
当然,相比于教材和现实课堂呈现的细节写作手法,细节的来源与路径确是比较飘渺难把握的。不管是从观察到情感,再到情境的细节还原,还是从情境再现到理解情感,最后发现细节的捕捉路径,这些思维的推导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且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概念不好推广、操作方法有难度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至少细节从何而来与细节该如何被抓住这两个问题已经种到学生心里了,相信假以时日,“追根溯源,用心观察,抓住细节”这个理念定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