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如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彰显出生命力,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似乎委身在了被遗忘的角落,影响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难以发挥出其本身的德育教育功能。基于此,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民间艺术的现代德育功能,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如下几方面研究。
一、解读民间艺术内涵,分析德育教育现状
(一)民间艺术内涵解读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群众化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她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所创造出来的产物。民间艺术在艺术之前冠以“民间”,彰显了其艺术的独特性。民间艺术的涉猎范围较广,大体有音乐、绘画、编织、雕刻、塑作及印染等分类。其中人们接触较多的有民歌、戏曲、舞蹈、刺绣、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我们如东县的民间艺术中,有传统舞蹈“钟馗嬉蝠”“跳马伕”“浒澪花鼓”;传统美术“如东玉石雕刻”“红木雕刻”“如东面塑”;传统技艺“提线木偶制作工艺”“藤编制作技艺”等等。民间艺术的创作,还体现出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内容,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
(二)民间艺术在现代德育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西方文化渗透进国民生活之中,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接触了动漫、网络游戏、科幻等,从而也使更多外来文化渗透于他们稚嫩的思想。甚至有的学生连歌曲演唱、饮食喜好、语言习惯等都受到明显的西方文化冲击。这些外来文化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思想,他们渐渐对西方文化產生浓厚兴趣,而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越来越漠视,甚至感到这些艺术形式十分的“老土”。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要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将民间艺术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就面临着重重困难,需要广大小学音乐教师付出长期的努力。
二、发挥民间艺术现代德育功能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凝聚功能,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民间艺术是助推现代德育教育的强劲力量,优秀的民间艺术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高度重视惩恶扬善以及道德教化功能的发挥。主要方式是应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宣传优秀华夏子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受到美好道德的熏陶。
比如,苏北民间舞蹈“跳马伕”流传于江苏北部如东县,是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男子民间舞蹈。它不仅表现了这一片土地上人民的勇猛彪悍,还表达了驱邪避灾、迎祥纳瑞的美好愿望。“跳马伕”是在敬仰英雄的文化中得以流传的,唐代著名将军张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智勇双全,苦守城池后,为国捐躯后被唐肃宗追封为扬州大都督,民间则尊他为“都天大帝”“都天爷”。我们在学习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中民族精神的基因,所寄托的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此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些艺术形式如各具特色的奇异花朵,绽放着诱人的光彩,让中华民族文化的天空呈现出精彩绝伦的大美。蕴含着积极的教育价值,对学生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是在学生心田根植民族精神的良种。
(二)塑造美好道德情操,充分激发导向功能
优秀的民间艺术从远古走来,她烙印着我们华夏的文明,绽放着各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基因。如今科技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多沉醉于便捷的快餐式文化艺术形式,对优秀民间艺术似乎日渐疏远,民间艺术的教育似乎进入了被遗忘的角落。
道德情操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当前社会正处在复杂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正在悄然变化,对于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等,也随之形成了新的认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受认知能力、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局限,他们对民间艺术缺乏认知情感,因而会使道德教育功能形成障碍。优秀的民间艺术百花争艳,从所摄入的信息中,对一个人思想产生影响。对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塑造美好的道德情操发挥出强大的导向功能。基于此,在音乐民间艺术领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艺术形式的导向功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比如,《五月五赛龙会》这首歌曲选自苏州民歌《姑苏风光》,描绘了江南地区端午赛龙会的情景,歌曲为徽调式,用苏州方言演唱,表现出浓浓的地方特色。在教学中学生将感受苏南民歌的细腻、软糯,接受其中的乡土气息、民俗气息和生活气息,以实现塑造美好道德情操的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教师用锣鼓声声、龙舟奔驰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聆听欣赏,来回答问题: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喝雄黄酒等,随后让学生们演唱了歌曲《包粽子》、观看赛龙舟比赛等。在此基础上进入欣赏环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听一听、动一动、模仿演唱等形式,让学生走入民间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最终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教学最后的拓展环节,教师专门为学生介绍了端午节,使学生们了解到端午节有多个名称,因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纪念意义,这一天被列为法定节日,端午节被全世界所关注,被收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在春秋前在吴越之地有赛龙舟庆祝的形式,后来又因为纪念令人敬仰的屈原在这一天悲壮地离世,而更富有特殊意义。因此,我们要在这首歌曲的教唱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学生用心读懂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唱出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爱国精神。
再如,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编入了“梨园英秀”的板块,戏曲中的很多故事都表现了时代背景,代表了真善美的人物形象等,这些形象被学生所敬仰、崇拜、模仿,成为精神的引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出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期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民间艺术教学为抓手,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三)通过传统器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思想行为发挥了有效的修正作用,特别是令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更显示出独有的功能,在教育人们遵守规则的同时,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善恶美丑,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民间音乐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注意挖掘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提升學生情感体验。
比如,在传统音乐乐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重视把地方性特色和民间文化知识融入教学,增加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传统器乐学习充满好奇心,他们不仅充满兴趣去学习,更愿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教师可选出一些掌握得较好的学生来演奏,可以独奏,也可以组合,同时能够讲出这些乐器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小型传统乐器演奏会上大显身手。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意识。
学生的美好情操可以在传统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提升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和音乐综合能力。 在传统器乐学习的音乐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兴趣盎然,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 学生快乐地学习起传统器乐知识,让民间音乐丰富了精神世界。总之,传统乐器和民间音乐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通过民歌教学活动,渗透美好精神品质
在音乐课堂中巧妙融合民族风情,让学生在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育下,情愫中漫溢出民族之魂,民族之情,唤醒对民族音乐的向往,产生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契机给学生介绍一些民族乐曲,引领学生去探寻音乐之源,如同展开寻根之旅,让学生触摸到中华民族音乐源远流长的血脉,让民族音乐之美滋润学生的精神品质。
比如,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了几段茉莉花的歌曲(有东北、河北、江苏民歌《茉莉花》)然后提问:你认为哪一首是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随后老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歌曲,让同学们感受不同的风格,接着动情地讲: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她的魅力吧。通过学唱这首《茉莉花》,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茉莉花的魅力,通过优美、抒情的歌声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加热爱民间音乐和民歌。
在学习完这首歌曲后,教师又通过拓展环节,让学生们来欣赏音乐、独唱、乐器演奏的《茉莉花》、欣赏舞蹈《茉莉花》,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们都喜欢表演《茉莉花》呢?由此强化学生对《茉莉花》这首歌曲调风格独特、乐曲优美、演唱朗朗上口的认识。
《茉莉花》是中国著名的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其优美婉转的旋律,传递出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实质,她成为中国人民和平友好的象征。她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民歌,汲取了精神的养料,获得了音乐之美的熏陶,升华了思想境界,民歌的教学充分挖掘出了德育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丰富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的生活,给予人民真善美的启迪,发挥出较强的德育教育功能。新时期,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充分发挥民间艺术的德育功能,实现了培养小学生品德素养、正确价值观念、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