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21-12-09 20:33:45汪晓莺蔡东伟
现代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汪晓莺 蔡东伟

马克思与关于“共同体”的哲学阐释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扭转乾坤的历史功绩。为什么这么说?其原因就是马克思把以往飘浮在哲学家头脑中的哲学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的人的世界。马克思哲学澄清了现实世界的内部机构,并指出支撑这种现实结构的最基础的条件即物质生活条件。围绕物质生产,马克思批判了封建主义社会共同体和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指出这两种共同体既没有实现社会内在和谐自由关系,又没有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现实的保障。

1.人的现实性被裹挟和压制的封建共同体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源于19世纪封建普鲁士政府时期。马克思在批判现实中指出“封建普鲁士政府”已经不是全体人民共命运的人民共同体,而是已经成为背叛人民和压迫人民的贵族共同体,人们应该站起来与这种共同体进行斗争,通过斗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解放与实现整个共同体在封建国家理论和国家制度上的解放。同时,在宣誓哲学使命中指出,“人是世界的人,就是国家,社会”;“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实质也就是人的真正共同体”。这就是马克思通过批判宗教、现实、封建制度基础上形成的關于人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把“共同体”看作人的本质,就是说人脱离不了这种共同体,否则人将不能生活,或者说人将失去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认识不仅站在现实的哲学性和哲学的现实性之上,而且同样站在人类的哲学性和哲学的个体性之上。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早期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特征,即共同体是凝聚“人的个体性、人的现实性、人的人格性、人的自由性”;凝聚着“社会整体性、利益整体性、政治民主性、国家进步性”;凝聚着“哲学世界性、哲学国家性、哲学社会性、哲学实践性”。一言以蔽之,马克思是通过批判封建普鲁士政府揭示出共同体应该具有的3个方面的特征,指出这些特征在普鲁士政府身上没有看到任何一种,以至于还看到对这些特征的极端的否定。

2.无产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虚假共同体

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离开德国以后,在批判封建普鲁士形成的关于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围绕何谓物质利益问题专门展开了对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研究,真正发现了何谓无产阶级和何谓资本主义,并深入地研究了作为以商品为核心,由资本生产和资本逻辑形成的“资本生产共同体”。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逻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精细化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环节之间的逻辑演进,指出这些关系背后所蕴藏的“物质利益关系”和“物质交往关系”,“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并指出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的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政治关系,存在着政治上的剥削和压迫,资本成了新的上帝,共同体的神圣哲学价值和神圣人性价值都烟消云散,并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敌对关系。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化,要想实现改变就必须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变,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共同体内部的矛盾。

3.作为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共同体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资本生产和价值生产后,指出资本生产生成的共同体内部运作机制和共同体内部的价值理念,并对这种内部机制和价值理念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和理念都具有现实的暴力性和强制性。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共产党宣言》中的两根主线,即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人的自由发展为指引,生成了关于共同体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即共产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共同体”。“共产主义共同体”既从历史发展逻辑角度遵循了历史的规律,又从人的自我发展逻辑和实践逻辑角度符合了人的目的性规律。因此说,“共产主义共同体”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人类实践的总方向。

马克思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是承担历史任务和使命的阶级,是人类发展史中最具革命性的历史性阶级,是推动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力量。无产阶级的历史将是全部人类的历史,这种历史就是为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历史,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共同体的本质,也是马克思从历史逻辑中推理出来的共产主义共同体内部的新型实践关系。

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关照到个体的精神和自由,落脚到“一切人的发展”,或者说作为人类存在的共同体中所有人的发展。它为未来人类的命运指明了理论的方向和实践的方向,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航船将飘向何处的伟大指南。

简而言之,根据历史逻辑和人的逻辑,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将会朝着实现既符合历史规律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又朝着符合人的目的性存在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这两种前进将在人类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竞合到由全体人类凝聚起来的人类共同体之中。这个“人类共同体”将会在历史和实践的发展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意味着“人类共同体”存在着绝对的确定性和绝对的不确定性。绝对的确定性是每个人、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逃脱不了“人类共同体”;而绝对的不确定性则是每个人、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的命运都将关涉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因此说,全球化的问题是全球的问题,全球的问题就是人类命运的问题,就是人类共同体的命运问题,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中蕴含着的实践革命精神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认识和实践,这意味着实践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将为新时代的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向度,尤其是站在人类全球化发展角度的解读,为人类认识当前世界复杂性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路径和实践方式,特别是为解决当前世界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提供实践指导。正如说“马克思永远是时代的马克思,永远是阐释时代问题的马克思”。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代穿透力和现实影响力,他在马克思思想中找到了观察和审视当前全球问题的根本方式,也提出了解决全球发展中不确定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说道:“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总书记最早提出关于“命运共同体”的论述。随后又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提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在《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中提出“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中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等。可以看出从总书记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以后,这个问题不再是被历史尘封的问题,而是成为当下人类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总书记提出这个命题的多次演讲中,我们可以由站在全人类发展和全球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的“全球化视野世界观”“共同体中自由和谐交往关系”的共同体内部交往原则和交往价值的阐述,以及打破所谓“人类终结思想”的“共同体实践的历史的现实性和未来性”3个方面体会到他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他在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以往理论家关于共同体思想和时代面临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的社会根本问题提出来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体思想。这些原理性价值和实践性价值对于今天认识共同体依然有其参考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继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面对新时代人类发展面临各种不确定性,且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全人类发展面临各种挑战的问题,总书记从两个层次上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其一,新问题中的新思考和新理念。其二,新问题中的新关系和新实践。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而来的各种问题都具有全球性属性,也就是所有问题都已经被打上全球化的属性。当问题已经不再具有区域性属性而具有全球性属性以后,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认识问题的方式,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区域性视野和区域性方法来认识这些问题,而是要运用全球性视野和全球性思维来认识这些问题。同时,我们必须形成新的思考方式和思考逻辑,还必须打破传统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的理念,形成新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首先就表现在站在新问题的角度形成新思考和新理念,这种新思考就是全球性视野和全球性思维,新理念则是新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念。针对新思考来说,总书记用全球性视野和全球性思维,审视了当前全球存在的根本问题和风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全球治理”思想。针对新理念说,总书记站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角,提出全球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式,即“和则共赢,离则共亡”,其含义就是只有通过全球共同协商,达成共同而有差别的发展方式,整个人类才会朝着更好的未来发展,否则人类将面临难以克服的挑战。

同样,新问题中也存在着新关系和新实践。为什么呢?其原因在于新问题实际上就是新关系和新实践的理论反映,也就是说新问题是来源于新关系和新实践。在当代全球化的实践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单一性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多层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可能是基于现实原因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基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但无论怎么说都在这个阶段爆发出来了。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不会因为某种特定关系的破裂而发生严重的国际冲突,意味着国家之间将会是“和离共存”的新关系状态。这种新关系状态也同时表现出一种新实践,那就是在可合作事务上进行全面的合作,在存在冲突的事物上可以继续共商。因此说,今天的新实践实际上包容差异性的新的实践方式,虽然这种包容差异性的新实践依然受到发达国家的强烈反对和抵制,但是这个包容差异性的新实践不会因为少数国家的抵制而终止,反而会随着新实践形态的不断多元化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始终不忘强调现在国际中存在的“新关系”和“新实践”,“新关系”指出国家之间应该建立各种协调沟通机制,开展全面合作,在无法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谈判和沟通。“新实践”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的差异,要在发展中强调包容和平等的发展理念,而不是坚持双重标准。这种“新关系”和“新实践”就是总书记对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面对新问题的情况所作的新发展。

(摘自中译出版社《“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研究》    作者:汪晓莺 蔡东伟)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11:53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当代世界(2016年5期)2016-05-24 08: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