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振玲
河南濮阳市中医院急诊科 濮阳 457100
随着交通运输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多发性肋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肋骨骨折常合并血气胸及伴有广泛肺挫伤、挫伤区域的肺间质或肺泡水肿,甚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1-2]。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常用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迅速排出积气和积血,改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和缓解临床症状[3]。2019-06—2020-10间,我院对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引流期间实施整体护理,现回顾性分析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X线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2)符合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指征。排除标准:(1)鸡胸、漏斗胸等胸廓畸形的患者。(2)存在胸腔闭式引流术禁忌证的患者。共纳入32例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3岁,平均40.37岁。单侧多根多处肋骨骨27例,双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5例。合并气胸16例,血胸6例,血气胸10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斗殴伤6例。
1.2引流期间的整体护理方法
1.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皮肤黏膜等情况。加强巡视,详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咯血及咯血量、性质、颜色等。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等表现,应考虑失血性休克等可能,需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1.2.2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1)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滑脱。挤压引流管,1次/15~20min,以免引流管被血凝块阻塞。如24h气体逸出或液体引流量<50mL,听诊呼吸音清晰,X线拍片检查表明肺复张性好,可遵医嘱在患者深吸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并封闭切口。(2)体位护理:患者血压平稳可采取半坐位,利于膈肌下降扩大胸腔容量。变换体位时注意保证引流瓶应低于胸壁戳口,勿倒置引流瓶,以免液体逆流入胸腔,造成胸腔感染[2]。鼓励和指导患者咳嗽、排痰及更换体位,以咳出呼气道深部的痰液,促进胸腔内积气、积血排出,加速肺复张。(3)并发症的观察:观察切口是否存在红肿、渗液、渗血等。定期做好口腔、换药等护理。各项护理应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初期引流液的颜色呈血性,然后逐渐变浅或呈淡黄色液体。若引流液持续为鲜红色且引流量>100mL/h,遵医嘱静脉注射止血药无效,则可能为胸腔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手术准备。
1.2.3 心理护理 患者发病突然,心理准备不足,加之发病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疼痛、皮下气肿、血胸、气胸、咯血及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等,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及紧张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与患者充分沟通,对患者的遭遇表示同情,拉近护患间距离,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鼓励其表达内心诉求,了解其情绪波动原因,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惑,耐心解释疾病基础知识,并告知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强调良好配合治疗对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性等。缓解或消除其不良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
1.2.4 疼痛护理 肋骨骨折后,当变换体位、深呼吸、咳嗽时,会使疼痛加剧,患者因惧怕咳嗽而导致肺不张、肺感染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4-5]。护理人员需耐心与患者沟通,除嘱患者取半坐位,缓解疼痛感外,在引流管护理、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时,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引流管而引发剧痛。指导患者在深呼吸及咳嗽时,以手掌平按在患侧胸壁,减轻咳嗽震动所致的疼痛。可鼓励患者通过聊天、看电视、臆想等方式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力。必要时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止痛。
1.3观察指标(1)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2)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3)闭式引流期间的并发症、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4)出院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设置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中等和不满意4个等级。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干预后患者的VAS评分为(2.33±0.61)分,胸腔闭式引流时间为(7.28±2.49)d。引流期间32例患者中仅出现1例肺不张,经对症处理后顺利复张。未发生胸腔感染、出血及心率衰竭等其他并发症,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20.12±6.08)d。患者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22例,基本满意10例。总满意率为100.00%。
我们对3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在术后引流期间实施整体护理。通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和保持引流管引流的通畅性,积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加强疼痛干预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加了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提高了治疗配合性和对疼痛的耐受性,从而促进了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恢复[6],减少了肺不张、胸腔感染、出血及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了患者康复,获得了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高度认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