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陶瓷修补资料考索

2021-12-09 12:50张天铮
陶瓷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器物乾隆馆藏

张天铮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0 前言

宋元明清时期,陶瓷器的修缮受到普遍的重视,从市井到宫廷,不乏见有关陶瓷器修缮的文字记录和风俗册页,另有流布在民间的残损实物,经修缮后流传至今。选录的原则:不重复辑录不同书籍引用的同一条文献;只辑录陶瓷修补的具体方案,不辑录未能说明修补方法或材料的差令;只辑录对器物本体损坏而采取的措施,未有明确迹象或说明某器物是破损后才施加的金属装饰或其他改造方式的行为均不在本文辑录范围内;未有详实记载流传缘起和经过的其他实物资料不予录入。

1 加固

1.弘治七年(1504)《宋氏燕闲部》:“必须衬以厚叠柔纸,堆叠放置时最多三五件,否则重压恐茅损,相磨动恐至骨出。”

2.张谦德(1577-1643)《瓶花谱》:“冬间别无嘉卉,仅有水仙、蜡梅,梅花数种而已,此时极宜敞口古尊罍插贮,须用锡作替管盛水,可免破裂之患。若欲用小磁瓶插贮,必投以硫黄少许,日置南窗下,令近日色,夜置卧榻榜,俾近人气,亦可不冻。一法用淡肉汁去浮油入瓶插花,则花悉开而瓶略无损。瓶花有宜沸汤者,须以寻常瓶贮汤插之,紧塞其口,侯既冷,方以佳瓶盛雨水易却,庶不损瓶。若即用佳瓶贮沸汤,必伤珍重之器矣,戒之。”

3.崇祯十三年(1640)方以智(1611-1671):《物理小识》:“姜汁涂磁杯干之,又涂极厚而止,火之,可使尽赤,而磁不爆碎。”

4.乾隆四十年(1775),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新置碗盏盆碟,必须以米泔水温温煮出,再以生姜汁及酱涂底下,入火煨炖,永可不裂。”

2 接合补配

1.(出土①)江苏省金坛市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②出土的破裂陶釜,可见空洞成对排列在裂隙两侧。

2.(出土)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夏家店下层遗址出土钻孔陶片。

3.(出土)沈阳新民市高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有穿孔修补痕迹的陶罐。

4.(出土)内蒙古库伦旗三家子遗址出土的陶片见穿透与未穿透两种。这表明至少在商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单向穿孔的修补技术。

5.(出土)山西省吕梁环城车家湾墓地,战国中期至西汉墓(M29)出土了带有修缮穿孔的大口短颈陶罐。

6.(出土)山西大同北魏墓出土的长颈壶在裂隙处钻一些对应的孔,被我们现在看来是接合连缀的痕迹。

7.(出土)北京亦庄唐墓出土的大口罐,器物已经支离破碎,仍采用钻孔连缀的方式接合器物。

8.唐代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若瓦钵有空隙者,用沙糖和泥塞之,以火干炙,若璺破者,刻做鼓腰,以铁鼓填之,上以泥涂火熏应用”。

9.(出土)河北省邢台邢钢东生活区唐墓出土的“盈”字款由其他器型改造的白瓷盏托。

10.(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甘肃武威唐弘化公主墓(698)出土的白釉带流壶,壶身有道裂隙,裂隙两侧对称排布未钻透的细小钻孔,并施加紧密排列的锔钉。

弘化公主墓中这件白釉壶是经盗掘流落民间后才入藏文博单位的,虽然锔补很可能是当时工坊所为,但也不排除是盗掘过程中破损后锔补的,具体年代还需实验测试后方可定论。

11.宋代孙升《孙公谈圃》:“王青未遇时,贫甚,有人告曰:‘何不卖脂灰,令人家补璺器。’青如其言,家资遂丰,适时京师无人卖此今则多矣,盖自青始也。”这当中杜撰的成分还有待考量,但由此显露出的脂灰营生在宋代缘起发展,最终形成地域性产业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12.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一件定窑柿红釉盏,内部有使用截金技法做的金饰,传出自朝鲜半岛古坟,此件器物不属于修复件。

13.南宋周密《志雅堂杂抄》:“酒醋缸有裂破缝者,却于烈日中晒,令十分干,仍用炽碳烧缝上,令极热却,以好沥青末糁缝处,令融液入缝内令满,更用火略烘涂开,永不渗漏,甚于油灰多矣。”

14.南宋周密《志雅堂杂抄》:“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15.(出土)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城墙出土的定窑花口碗,口沿外壁有两圆孔,一孔穿透,一孔未穿透。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城墙出土的定窑花口盘,外壁有三组锔钉痕迹,并有铁钉残留。

16.(出土)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塔虎城遗址③出土了几件带有锔钉痕迹的定窑白瓷标本,以及外口沿黏附锔钉但锔孔未穿透的标本。

17.(馆藏)内蒙古博物院陈列有一件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出土的北宋到金代定窑白瓷钵,器身由七只铁钉锔补。

18.(出土)内蒙古多伦县辽圣宗贵妃墓出土了一件越窑青瓷盒盖,下边缘施加的金属垫片呈“m”形,并植入锔钉。

19.(出土)内蒙古察右前旗巴音镇二台沟金元时期墓(M1)出土的黑釉罐裂隙用铁钉锔补。

20.(采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俄国科学院调查蒙古④哈拉和林遗址,采集到一片带有钻孔的磁州窑釉下褐彩标本。⑤

21.(出土)内蒙古包头市燕家梁出土的元青花瓷碗,发现施加金属垫片并植入锔钉的修补方式。

22.(出土)蒙古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哈拉和林遗址出土的元代龙泉窑标本上也可见锔孔的痕迹,个别标本还附着铁锈。

23.(采集)集宁路古城址采集的元龙泉莲瓣碗标本有见对面穿孔的痕迹。

24.(出土)现藏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一件元青花玉壶春瓶颈部标本⑥,沿断裂除分布的锔孔,有穿透式和半穿透式两种。

25.(出土)蒙古国前杭爱省陶瓷城遗址出土了若干带锔孔的标本。

26.(馆藏)内蒙古收藏的一只征集自托克托县的至正型元青花莲池鸳鸯纹大盘,裂璺由器壁及底,并在底部有缺失,故在植入铁钉的同时施加金属垫片,再涂抹褐色浆料。

由于此件馆藏征集得来,未有明确的纪年材料,故不能确定修补的具体时间。

27.(馆藏)日本国立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蚂蝗绊”铭青瓷碗⑦,是由“明人遣匠以铁钉六铃束之,绊如蚂蝗。”后经民间流转后入藏的。

28.(馆藏)台北故宫藏宣德折枝花卉斗笠碗,口沿见多处金补,器物为宣德年制,修补年代尚不明确。

29.弘治十七年(1504)《宋氏燕闲部》:“粘窑器璺处,补石药粘之,又以白蜡融化和定粉加减颜色饰之。”文中提及的“定粉”很可能是植物淀粉。另有明人周辉所辑《金陵琐志》也记载了在修补过程中,以蜡与颜色相调和修补宋瓷的事例:“余一日见外进宋瓷碗,偶持之,见着手处微软,匠人言此处系修补不可持,恐致脱,细视磁色清润无稍异,亦了无痕迹,工匠之巧若此。”这表明当时用蜡混合颜料来补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由于蜡的物理性能,修补的器物只能做收藏鉴赏之用。

30.隆庆五年(1571)《墨鹅小录·粘磁器》:“糯米粥和鸡子清研极胶粘,入粉些少,在研,用妙甚。”该条文献中的“粉”很有可能是《粘碗盏》提到的“净石灰”。

31.隆庆五年(1571)《墨鹅小录·粘碗盏》:“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石灰些少,杵数百下,忽然化开如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永不脱开。”

32.隆庆五年(1571)《墨鹅小录·粘定器》:“槠树枝,浓涂破处,札缚定,令十分紧…阴永不解。”

33.隆庆五年(1571)《墨鹅小录·粘官窑》:“鸡子去黄垩清搅匀,掺石灰捉清了别放,却以青竹烧取,将鸡子清与竹沥对停扣合,熬成膏,粘官窑破处,绳索缚紧,汤内煮一二沸,放阴处三五日,去绳索,其牢如钉。”

34.万历五年(1577)王世性《广志绎》:“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脚,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间有能补旧窑者,如一炉耳碎,觅他已毁官窑之器,捣筛成粉,塐而附之。以烂泥别涂炉身,止留此耳,入火遂相傅合,亦巧手也。近惟处之龙泉盛行,然亦惟旧者质光润而色葱翠,非独摩弄之久,亦其列造之功也。新者色暗质噪,火气外凝,殊远清赏。” 35.万历十八年(1590)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卷十):“(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

36.万历十九年(1591)高濂《遵生八笺》:“近年诸窑美者,亦有可取,惟紫骨与粉青色不相似耳。若今新烧,去诸窑远甚。亦有粉青色者,干燥无华,即光润者,变为绿色,且索大价愚人。更有一种复烧,区官、哥磁器,如炉欠足耳,瓶损口棱者,以旧补旧,加以泑药,裹以泥合,入窑一火烧成,如旧制无异。但补处色浑,而本质干燥,不甚精采,得此更胜新烧。”此上两种都是以瓷补瓷的事例,不同之处则在于《广志绎》所记述的是同窑器物磨成粉加以补缺,再入火烧制;《遵生八笺》记述的是以同类器物的相同部位巧妙移植,再入窑烧制。

37.(出土)万历三十一年(1603)益王朱翊鈏墓出土的克拉克开光山水纹盘(现藏江西省博物馆)是入窑之前既有裂隙,后粘补再上釉入窑烧制的。

38.崇祯十三年(1640)方以智《物理小识》:“白芨石灰为末,用鸡子白调匀,碎处缚定待干,但不可见鸡汤。(方中履附注曰:生面筋入石灰久杵忽化水,可粘磁器,但不可于水内久浸)方中履是方以智的儿子,后加的此条附注盖转抄自《墨鹅小录》但也不失为明末民间粘补瓷器一种写照。

39.法国传教士殷弘绪长期旅居景德镇,记录下景德镇锔瓷匠人的作业工序:“使用金刚钻将破碎的瓷器予以接合,这在中国甚至成为一种职业,有专门从事瓷片修理复原的工匠。他们使用金刚钻就像使用针一样,在瓷器上钻几个小孔,再穿入极细的铜丝予以缝合,这样一来,瓷器就能照常使用,并且几乎看不出破裂的痕迹。”

40.原大纬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藏清早期釉上彩高士盘绘施锔补的瓮缸,可以作为反映当时锔补现象的实物资料。

41.(馆藏)台北故宫藏清宫传世南宋龙泉窑青瓷碗,底足处有蜡补痕迹。(宫⑧)雍正四年(1726年):“郎中海望持出,酱色石壶一件,奉旨:此壶盖上涤子不好,着换西洋锁子,其壶靶后尾处收拾,钦此。”

42.(宫)乾隆六年(1731年):“司库刘山久、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等交哥窑胆瓶一件(足破)。传旨:着将破处补蜡。钦此。”

43.(宫)乾隆八年(1743年):“七品首领萨哈木来说。太监胡世杰、张玉交定窑查斗一件(足破,上原刻官字)。传旨:将足破处磨好,做旧,底上仍刻做一官字,钦此。”

44.(宫)《活计档》载乾隆九年(1744):“司库白世秀、副催总鞑子来说太监胡世杰、张玉交成窑天字盖罐二件(内一件釉水不全)。传旨:着将缺釉水的天字罐一件交唐英补釉,如补得补好送来,如补不得则不必补,仍旧送来,钦此。”唐英奏:“若将缺釉之处补色,必须入炉复火,恐炉火攻逼,于九窑质地实不相宜。”

45.(宫)《活计档》载乾隆十一年(1746):“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总管刘沧洲交钧釉飞脊花觚一件。传旨:着用漆补好。钦此。”

46.(宫)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1748):“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官窑三足炉一件。传旨:着郎世宁在破处找补颜色。钦此。”

(续) 乾隆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着送上京去,往细微里结实粘补,若再不好,断不轻恕。钦此。”

(续) 乾隆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司库白世秀将哥窑三足炉一件(随玉顶、木座、盖),系粘足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

事到此才算完结,我们可以从当中了解,乾隆时工匠对粘补材料的性能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该种材料并未具有受环境或长途颠簸的强度,容易脱落。台北故宫藏清宫传世米黄釉官窑三足炉,很有可能是该条文献提到的经两次辗转的器物。这种猜测需有后续验证才可成定论。

47.(宫)《活计档》载乾隆十九年(1754):“员外郎白世秀交哥窑洗一件(口破随木座),刷洗好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哥窑洗破口磨些,另镶铜烧古口。钦此。”

48.(宫)乾隆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1756-1757)《燔功彰色》图册《宋汝窑舟形笔洗》见器物口沿有一金补痕迹,与大英博物馆藏的一件施金补的汝窑笔洗相类,疑为同一器物。但由于该图册并未记录其修补时间,我们只能推测,该件汝窑洗施金补的年代不晚于乾隆二十二年。

49.(宫)乾隆二十三年:“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磁炉一件,(口耳有缺)。传旨:依口上缺处劄去先画墨道呈览,准时再劄。另镶同口,底足亦镶铜口耳上之缺随好。钦此。”

50.(宫)《活计档》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奏事总管太监王常贵交宣窑果洗一件,宋龙泉玉和春一件(各随紫檀木座一件楠木匣一件,口有蜡补)。”

51.(宫)乾隆三十三年:“崔长四德笔帖式富呢呀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厂官釉鱼缸一件(有透璺)。传旨:着在缸内钉锔子。钦此。”

52.(宫)《活计档》载乾隆三十四年(1769):“太监胡世杰交哥釉四方瓶一件(里外缺釉、系养心殿库贮、三等)、钧釉大碗一件(底上缺釉,无地方)。奉旨:着交九江关监督,将瓶碗上缺釉处,照样经火补釉,得时送来。”

53.(宫)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中旬:“库掌四德、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交一件底足缺损的哥窑胆瓶,传旨:将底足缺处用紫胶补好,钦此。”

54.(宫)乾隆四十年(1775):“太监胡世杰交青花白地三足朝冠耳鼎炉一件(随紫檀木座,盖欠玉顶,炉腿两截,保合太和)传旨:交全德家人带往江西,想法将炉腿烧好送来,如不能,照样烧造一件。钦此。”

55.(宫)《活计档》乾隆四十年(1775):“太监胡世杰交五彩磁炉一件,(伤损炉腿一个,随木座)。传旨:着发往江西九江交全德将所伤之炉腿补烧齐全得时送来。钦此。”

56.(宫)乾隆四十年(1775):“传旨:发往苏州交舒文,将底足磕处补好,照铜口一样镶铜底足。钦此。”

57.(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员外郎五德来说太监厄勒里交五彩瓷天字罐一件。(随盖破坏,紫檀木座,静明园换下。)传旨:将破盖粘好,发往江西照样烧造罐盖一件送来。钦此。”

58.(宫)乾隆四十八年(1783):“接得热河寄来信帖,内开八月十四日太监常宁。传旨:着行文与粤海关监督李质颖,嗣后将小式珐琅器皿进些件,要好,无蜡补处。”

59.《清代匠作则例》载清代使用蜡的用料配方:“每块用径四分厚四分糙坯一块,宝砂六钱,坐蜡镶嵌每块用黄蜡三分,松香一分五厘,香油一分五厘,黑炭四钱二分。”这里虽然讲的主要是用蜡修补佛像的事例,但此种工艺与瓷器修补可谓异曲同工。下引两例疑似为蜡补粘:台北故宫南宋方盒、西藏萨迦寺十五世纪景德镇青花高足杯。

2013年对蜡胶的研究测试表明,清宫使用的蜡胶主要成分为松香和蜂蜡,最优的粘蜡胶的比例为松香:蜂蜡=1.5:1。这与文献中提到的蜂蜡:松香:香油=2:1:1相去甚微。

60.(馆藏)台北故宫清代折枝花卉纹花盆,口沿有一圈缠枝花卉,主题纹饰为折枝花,近底处绘莲瓣纹,底足六面各有三个镂孔并绘卷草纹。底部有锔钉痕迹(锔钉材质不明)。

61.(馆藏)台北故宫藏清宫传世明代钧窑花盆,器身有一道不到底的透璺,器身见锔钉痕迹(锔钉材质不明)。

62.(馆藏)故宫博物院藏清宫传世宣窑青花罐,仿青铜器纹饰,外底心书“大明宣德年制”双圈两行六字楷书款,使用锔钉修补之案例。

63.(馆藏)故宫博物院藏清宫传世成化五彩缠枝花卉纹罐,口沿有一处小磕碰,釉上彩有脱落迹象,破裂处可见锔钉痕迹。

64.(馆藏)台北故宫藏传世汝窑纸槌瓶(磨口镶扣),因口部残缺作磨口镶扣处理。

65.(馆藏)台北故宫藏清宫传世汝窑长颈瓶,口部和底足做铜扣鎏金处理。外底乾隆御题《咏官窑温壶》。有学者推测该器原应带有唇口或外侈口沿。

66.(馆藏)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汝窑三足承盘,做削足处理。

从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的三足呈盘来看,馆藏器物疑为一足或若干足破损,故将其全部切削至器物放置水平。

67.日本享和三年(1803)《江户物卖图聚》:肩挑扁担,以熔融铅玻璃粉为陶瓷修补(烧继)、接合的匠人。

68.(其他实物资料)抗战时期,浅井慧伦调查少数民族部落时拍摄下台湾地区排湾人家中的传世陶壶。

抗战时期,中马真助采集自下排湾社的陶壶用是用铁片修补的,现收藏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这件陶壶采用穿孔后用铁丝系合的方式将破损部分相连缀。目前其修补的具体年代尚未可知,但上限不晚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注释

①经具有考古发掘资质的机构发掘出土的(入藏文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标记为“出土”;通过田野调查采集的标本或器物,标记为“采集”;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标本或器物,标记为“馆藏”;其他流传有序、真实可考的民间收藏,标记为“其他”;明清宫廷的修补方法,标记为“宫”;其他文献资料不做特殊标记。

②1985年省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一处较重要的遗址。据碳十四测定和考古学研究,三星村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500—5500年左右。

③是吉林省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古城遗址。

④锔补标本相对的历史时期,蒙古国所在尚属中国版图。该条仅对客观事实加以陈述,不代表作者政治立场,特此说明。

⑤后日本专修大学亚洲考古队该遗址出土的2500件陶瓷标本,均判断为十四世纪前中期的产品。

⑥额那济河黑水城遗址出土.

⑦现藏日本国立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

⑧“宫”字标识为宫廷修补陶瓷的案例,下同。

猜你喜欢
器物乾隆馆藏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